誰才算是東漢分裂為三國的罪魁禍首?建議皇帝恢復州牧制度的劉焉

蜀漢建國於益州,益州大體相當於今天的四川、重慶和雲貴以及陝西的一部分,是當時天下面積最大的一個州。

在劉備之前,益州的主人是劉璋,此人以懦弱無能著稱,最後終於丟掉了父親傳給他的家業。

說起劉璋的爸爸劉焉,這可是一位可以名垂青史的人物。有人甚至說:劉焉當年給皇帝提的一個建議,不僅讓東漢王朝退出了歷史舞臺,拉開了三國亂世的序幕,還徹底改變了此後四百年的歷史!

歷史果真如此嗎?下面,讓我們從東漢時期的“州牧制”,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一、從刺史制到州牧制

故事要從雄才大略的漢武帝說起。漢武帝時期,西漢朝廷發明了刺史制度,在全國設定了13個刺史部。

所謂的刺史部,大體相當於今天的監察委,是當時負責監察全國各級地方官員的機構。

刺史最初雖然級別不高,但職責重大,他們代表皇帝直接督查百官,是漢武帝加強集權的產物。

而後,隨著歷史發展,刺史的級別越來越高,權力也越來越大。此間,刺史曾經改名為州牧,後來又改回到刺史,幾經更迭,直到東漢初年,才又定格為刺史。

刺史權增強的一個顯著訊號是:在最早的監察職能基礎上,新增加了軍事、行政等職能,儼然成為了封疆大吏。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為了應付各地的盜賊,他不僅改回了州牧,還把各種將軍名號賦予各地的州牧們,讓他們領兵為其平叛。

這樣一來,州牧更成為集軍政於一體的地方實權人物了。

漢光武帝劉秀稱帝以後,各地仍然有不少割據勢力,為了消滅他們,劉秀也讓許多武將擔任地方上的州牧,這與王莽的做法如出一轍。

當然,當東漢進入穩定發展期以後,光武帝為了加強皇權,就把這種戰爭時期的特殊政策廢除,恢復了原來的刺史制度。而且,刺史是負責監察,不再兼任軍事、行政長官。

但東漢王朝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高開低走”。沒落皇族出身的劉秀,擁有著許多後世帝王們無法複製的“神蹟”,但他的繼任者們卻一代不如一代。

經過了4代以後,東漢陷入到了外戚干政、宦官專權交替出現的死迴圈,其朝政日益黑暗,矛盾日益加深,終於在公元184年爆發了黃巾之亂。而黃巾之亂的爆發,也從根本上讓已經消失的州牧制度重新“滿血復活”。

二、劉焉與州牧制度

公元184年爆發的黃巾之亂,其主力張角三兄弟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被東漢官軍所撲滅,但隨之帶來的後患卻是無窮的。

各地烽煙四起,黃巾餘黨如野草般春風吹又生,而各地方官軍卻因為勢力分散,缺乏統一指揮,屢戰屢敗,這讓漢靈帝很是頭疼。

公元188年,作為皇族的太常劉焉,向漢靈帝提出了這樣的建議:

“以為刺史威輕,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輒增暴亂,乃建議改置牧伯,鎮安方夏,清選重臣,以居其任。”

在劉焉看來,當時朝廷派到各地的刺史品級低、權力又小,根本無法統一指揮各州縣平亂、幫助朝廷分憂,還不如改為原來的州牧制,另派遣朝廷重臣擔任各州州牧,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坐鎮一方平定黃巾軍。

漢靈帝接受了劉焉的建議,於是就派當時他所信任的劉焉、黃琬、劉虞等人分別擔任了幾個大州的州牧。

劉焉提出恢復州牧制,聽起來是在為漢靈帝分憂,但其實是暗藏著自己的私心。

作為當時的國之重臣,劉焉已經意識到了東漢大廈將傾,如果此時不早作打算,為自己謀取出路,更待何時。

有史料記載,曾有謀士建議劉焉說:“京都將亂益州分野有天子氣。”所以,劉焉是早就瞄準了益州這塊風水寶地的。

果然,劉焉一到益州,就利用“胡蘿蔔加大棒”政策,迅速建立起了一支聽命於他的官吏系統;他甚至還仿照皇帝為自己高配了車蓋服飾,儼然就是益州的土皇帝。

在他病死後,其子劉璋即位成為益州牧,益州也成為他們家的私人產業。

從公元188年劉焉向漢靈帝建議恢復州牧制開始,一直到公元214年其子劉璋向劉備投降,劉焉父子一共統治益州長達20餘年。益州因為優越的地理環境,完全成了這對父子的獨立王國。

三、州牧制度的惡劣影響

劉焉力勸漢靈帝恢復州牧制度,自己卻開了割據一方的先河,其影響是十分惡劣的。

董卓之亂以後,隨著皇權威信掃地,各地的軍事力量紛紛躍躍欲試、割據一方,不再服從東漢朝廷的號令,而他們在形式上也紛紛採取了自立為“州牧”的方式。

比如,割據遼東的公孫度,自立為“遼東侯、平州牧”;袁紹從韓馥手中奪了冀州,自封為“冀州牧”;曹操先是自領“兗州牧”,攻滅袁紹後,又自領了“冀州牧”;西涼馬超割據一方,自稱“幷州牧”。

東漢末年的史學家荀悅,就曾這樣評價當時的州牧制度:

在荀悅看來,這些州牧哪裡還是什麼為國分憂的封疆大吏?他們完全就是戰國時代各霸一方的諸侯國。

進入三國時代以後,由於各國進入到了相對穩定發展階段,州牧、刺史這些官職再度迴歸到了它的本質,不再有割據一方的可能。

不過,這一時期也出現了一些關於州牧的歷史笑話,那就是“遙領制度”。

比如說蜀國雖然只有益州這區區一州,但朝廷裡卻有涼州牧、冀州牧、兗州牧、幷州牧等一堆州牧或者刺史。地盤還不在自己手中,但官已經封出去了,這就是“遙領”。

到了西晉末年和東晉,由於皇室內部以及世族豪門紛爭不斷,州牧制度再次復活。

先是掌握各地兵權的司馬諸王,紛紛自領各州州牧,實行割據,掀起了“八王之亂”。

再是西晉滅亡、東晉南渡以後,掌握了朝廷實權的大家族們,也紛紛以自領某個州牧為權力的象徵。

比如東晉後期,“自領揚州牧”往往是一個大臣權傾朝野的標誌。因為當時東晉的國都在建康,這裡同時也是揚州的治所。揚州同時也是當時天下最為富庶的地區,掌握了揚州,當然有利於控制天下。

而且,之後的宋、齊、梁、陳四朝的開國君主,也都是先稱“揚州牧”再行篡位的。“州牧”在此時,儼然成為篡權者的代名詞。

雖然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但這個開啟“潘多拉盒子”的傢伙,就是當年不懷好意的劉焉吶!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262 字。

轉載請註明: 誰才算是東漢分裂為三國的罪魁禍首?建議皇帝恢復州牧制度的劉焉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