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丨把課外閱讀“當回事兒”,鄉村學校怎麼做?

把課外閱讀“當回事兒”,鄉村學校怎麼做?


半月談記者 艾福梅


今年寒假,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大河鄉中心學校校長丁玉才家訪了200多個孩子,只為看孩子們假期課外書讀得咋樣。


與城裡娃相比,大多數農村孩子課外書少、閱讀少、見識少。雖然都知道培養閱讀習慣的重要性,現實卻是很多農村學校“雷聲大雨點小”。但丁玉才還是想紮紮實實抓閱讀,讓農村娃學會享受閱讀,進而透過學習改變命運。


“如果學校不下力氣,孩子們可能就耽誤了!”


紅寺堡區是我國最大的易地生態移民安置區,大河鄉的村民主要是從曾經“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區搬遷而來。青壯年男子常年在外跑大車或務工,留守在家的婦女受教育程度不高,有的家長甚至不識字。


半月談丨把課外閱讀“當回事兒”,鄉村學校怎麼做?

丁玉才寒假期間到學生家中家訪,瞭解學生閱讀課外書情況


孩子的教育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完成,而這裡的現實情況使得家庭教育成為其中薄弱環節。“如果學校不下力氣,孩子們可能就耽誤了!”丁玉才說。


在“雙減”政策落地後的第一個寒假,他選擇在全鄉10餘所小學3300多名學生中推廣閱讀。學校統一採購一到六年級推薦課外書6000多本,每個學生平均能領到兩本,住得近的學生還兩兩結對交換著看。


在抓娃娃閱讀的同時,丁玉才也沒忽視老師的閱讀。他認為,只有老師讀書學習,才有充實的頭腦教學;只有老師具有讀書意識,才會關注學生讀書習慣的養成。從2021年暑假開始,他就鼓勵全校270多位老師每天閱讀打卡,並堅持每天在群裡提醒老師閱讀。


“開啟新世界的大門”


“學校發的書中,我最喜歡《非洲民間故事》,篇幅短,故事多,寫的都是我沒去過的地方、我不知道的新鮮事。”大河鄉第九小學學生夏紫涵告訴半月談記者。


夏紫涵說,自己的弟弟喜歡出去玩,她更喜歡宅在家裡看書。上次去鎮上書店,她還纏著媽媽買了《山海經》。夏紫涵家有農村罕見的裝滿課外書的書櫃。“平時只要看到對她有幫助的書就會買給她,希望她在積累詞句和知識的同時,還能從書中獲得更多見識。”夏紫涵的媽媽說。


然而,在大河鄉,像這樣有閱讀養成意識與相應物質條件的家長並不多。在另外一個家庭中,兄妹兩個只能共用一本課外書,寫閱讀筆記時,寫不出“讀後感”。


“閱讀是農村娃的短板,我也告訴孩子們,實在不會寫,那就摘抄好詞好句。我相信一步一步來,他們終會有自己的思考。”丁玉才說。


“要長久地堅持下去”


“閱讀不僅能激發讀書興趣、培養求知習慣、拓寬人生視野、豐富人文積澱,為我們未來的學習、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更能陶冶性情、砥礪意志、滋養心靈、潤澤生命,為我們塗好精神底色,為人生大廈夯實根基。”丁玉才說。


有欣慰也有失望。寒假期間,丁玉才安排學校負責人進村入戶瞭解孩子閱讀情況,他自己也走訪了200多個孩子,發現因為一些村小校長、老師認識不到位,學生家長重視不夠,學生沒有閱讀習慣等原因,閱讀推廣效果並未達到他的期望。


於是,丁玉才改變了學生閱讀推廣策略,安排各學校給每名學生髮一套課內必讀書籍。按照每月讀一本書的速度,學生完成每天的閱讀量,並認真撰寫讀書筆記,第二天在上語文課前與同桌相互交流讀書內容,教師抽1至2位學生分享內容,其他同學聽後評價。寒暑假時,則給學生髮放學校圖書室的書籍,教師以打卡的形式每天監督學生閱讀。


“我會堅持把這項工作做實做好,也希望社會上有更多人來關心支援鄉村孩子的閱讀,讓他們讀得更好、行得更遠。”丁玉才說。


(刊於《半月談》2022年第7期)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378 字。

轉載請註明: 半月談丨把課外閱讀“當回事兒”,鄉村學校怎麼做?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