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秦始皇、漢武帝看今天中國疆域,他們有何感想

如果秦始皇、漢武帝看今天中國疆域,他們有何感想

要搞清這個問題,先得確定中國曆朝歷代的疆域範圍吧。

大家先了解一下中國疆域學,中國建國以後,疆域學一直討論了60年,至今還有爭議。爭議在哪裡呢?中國的現在史學大家全部參與其中。主要觀點如下

一、孫祚民、張碧波:“應以我國曆史上歷代王朝的實際疆域為歷代國土的範圍”。凡是當時還處在漢族王朝的疆域之外的獨立民族國家,就不應該包括在當時的範圍之內。這樣下來,中國曆代疆域能有多大?那麼只有大清是最廣闊的了。漢唐時候,西域各國還是有自己的政權的,所以漢武唐宗只能感嘆後代的強大了。那麼極大部分歷史時期中國的疆域只有秦朝那麼大了。

如果秦始皇、漢武帝看今天中國疆域,他們有何感想

二、白壽彝、何茲全:研究歷史上中國疆域應以現代中國疆域為基本出發點。

今天中國疆域有多大,歷史上的中國疆域就有多大。倒是很實用主義的色彩。但是,清代後期被沙俄割佔的土地,藏南的一塊,還有今天蒙古,這筆歷史帳就沒有依據了。

如果秦始皇、漢武帝看今天中國疆域,他們有何感想

三、趙永春:認識中國歷史上的疆域應該以今天中國的疆域所包括的民族為出發點。

如果這樣算來,中國的疆域就大了去了。我國少數民族曾經建立多少政權,要是把這些政權的領土也規劃過來,恐怕大半個東亞都曾屬於我國古代的疆域了。

總之,在爭論始終繞不過一個關鍵的問題——少數民族的問題。

什麼是一史兩用?說華夏文明的時候,很多大漢主義者,極力排斥少數民族。但是說到疆域的時候,就把少數民族拉了進來。這樣有點歷史虛無主義的意思了吧。

四、我們來看當今主流的看法:以中華多民族統一國家最終確立時期的中國疆域為中國歷史疆域的標誌。

這就是清朝中前期清疆域的標誌: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至臺灣以及附近島嶼,南抵南海諸島。

這是經過譚其驤教授等專家學者在解放後30年研究中形成的。這倒很好處理了疆域和領土的區別,漢族與少數的區別。領土,是以明確的主權為根據的,但疆域所指的境界就不一定有非常完全的主權的歸屬。

現在結合我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葛劍雄教授關於中國曆代疆域變遷的看法,談談中國疆域沿革。

秦朝的疆域

秦朝的政權控制範圍基本上只限於今天中國的東部和中部,但它已經包括朝鮮的西北。平壤西北的海邊這一塊地方,當時都叫做遼東。秦長城的起點也在那裡,因為那裡曾屬於燕國的土地。

而今天的南方很多地方,比如福建、浙江南部,基本沒有什麼人口。秦始皇派軍隊越過南嶺去征服越人,戰事不利,延續了好幾年。為了運輸糧食,在今廣西興安境內開鑿了著名的靈渠,將湘江與灕江連起來,溝通了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後來在今兩廣建立三個郡:一個是在今天廣東一帶的南海郡,一個是在廣西的桂林郡,還有一個是在廣西與越南北部邊境的象郡。但是在西南,秦朝的統治非常稀鬆,實際上大部分地區還是由當地少數民族自己統治。

雖然秦朝只是控制了交通線和幾個行政中心,但是勢力範圍還是介入了,所以在規劃疆域時候,我們也把這領土規劃成秦朝的疆域。

漢朝的疆域

1、朝鮮

公元前108年,西漢在朝鮮半島設定設立四個郡。朝鮮政權基本是從中原遷過去的漢人建立的政權,只不過後來的高句麗人獨立了。當然朝鮮人是不願意承認這一點的。

如果秦始皇、漢武帝看今天中國疆域,他們有何感想

2、西南

秦朝滅亡後,趙佗割據嶺南,擴張到今越南的北部和中部。漢朝平定南越國,它的疆域就包括越南大部分,設定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這可是千真萬確的漢朝的領土,而不是疆域了。

如果秦始皇、漢武帝看今天中國疆域,他們有何感想

3、西域

河西走廊原來是匈奴人的遊牧區,因當地匈奴戰敗降漢而成為漢朝的疆域,漢朝的勢力也透過河西走廊擴充套件到西域,一直到巴爾喀什湖。

匈奴儘管一度投降漢朝,但是漢朝並沒有把匈奴地區作為自己的疆域。當時有一句話“長城之內天子有之,長城以外單于有之”,這是雙方的基本界線。

如果秦始皇、漢武帝看今天中國疆域,他們有何感想

西漢的疆域範圍在中國歷史上有非常重大的意義,中國內地農業地區在這時基本上統一併確定下來了。以後雖然有的時候有伸縮,但是一直到清朝這個界線才最終被打破。

東漢的疆域有所收縮,特別是在今越南的南部,主要原因是當地的林邑建立自己的政權並向北擴充套件。

朝鮮半島上也是這樣,東漢對中央山脈以東的地方已經管不到了。

只有在西南,由於哀牢人的歸屬,疆域有所擴充套件。東漢後期,隨著大量少數民族內遷,西北大部分地方已成為“羌胡”的聚居區,東漢已經無法在這裡行使行政管理。

唐朝的疆域

這是日本的唐代地圖,日本倒是很熱衷於研究唐代的地圖,而且出版了唐代的各個不同的時期,很詳細。反正日本人總是認真的很學術的把漢唐疆域搞得巨大,這樣我們國人都覺得不好意思了。

如果秦始皇、漢武帝看今天中國疆域,他們有何感想

譚其驤先生等人編繪《中國歷史地圖集》時,主張儘可能將中國歷史上的疆域畫大,唐朝西面到達鹹海,東面到達朝鮮半島,南面到達越南,北面到達貝加爾湖、北冰洋。也許這樣能突出民族自豪感吧。如果到北冰洋,我的天,那就是大半個亞洲了。上圖還是小了。

但是韓國人卻很奇怪,《韓國史》一書中的唐代地圖是這樣:

如果秦始皇、漢武帝看今天中國疆域,他們有何感想

用中文表示就是如此:

如果秦始皇、漢武帝看今天中國疆域,他們有何感想

韓國人能想出這樣地圖倒是奇葩。不過這兩個鄰國截然相反的態度,不知道你是否從中體會什麼,日本人認為現在的中國早就被蒙古和滿清化了,文化早已斷層。自己是漢唐文化直接繼承者和唯一的傳人,所以當然要歌頌漢唐了,自以為可以繼承唐代,肩負起大東亞共榮圈的使命。而韓國卻相對愚蠢一些,也沒有日本的雄心壯志,搞出了一幅大韓帝國統一的東亞的波瀾壯闊的地圖來。

不過日本人以認真態度和嚴謹的態度去研究和擴大漢唐的疆域,倒是幫助中國處理領土爭端時候,提供了一種證據。

而譚其驤學生葛劍雄卻不這樣認為:

不能將一個朝代東南西北曾經達到過的最遠的範圍畫在一幅地圖。唐朝擴張到鹹海邊,是因為波斯(今天的伊朗)發生內亂,波斯王子投奔唐朝,唐朝派軍隊把他送回去,封他為波斯大都督,統治的地方就是鹹海以東。但是時間很短,只有三年的時間。

唐朝在朝鮮半島,包括一度佔有朝鮮半島南部的時間也很短暫。一直到唐高宗時期,在平壤建立安東都護府,並且把朝鮮人大量內遷,有些人一直遷到四川。但是唐朝還來不及往朝鮮移民,而朝鮮人卻不斷地反抗,因為反抗太激烈,所以安東都護府在平壤只存在三年時間,就遷到遼東,以後又遷到遼西。所以地圖裡畫的是唐朝一度達到最大範圍,實際上並不是始終擁有那麼大的疆域。

越南北部還是穩定的,一直到唐朝末年,當地的土豪開始造反,驅逐了唐朝的地方官。公元10世紀,身於當地豪強世家的吳權打敗南漢軍隊,自立稱王,建立越南歷史上最早的獨立王朝——吳朝。一般就認為此後越南才成為一個脫離了中國中央政府的獨立政權。

唐朝到安史之亂以後疆域就縮小了很多。唐朝征服東突厥後不久,突厥人在蒙古高原重新建國,以後回紇人在蒙古高原興起,並且一度非常強大。東北這一帶儘管在地圖上還劃在唐朝的範圍內,其實已經控制不住了,在這些地方設定的都督府只是名義上的。唐朝後期最多隻管到今天的遼寧遼河下游,再往北根本就管不到,只剩下名義上的。當地的棘輻人建立了自己的政權渤海國。朝鮮半島雖然還有一點名義上的歸屬,實際上已經是獨立的政權。

唐朝後期一個比較敏感的問題就是吐蕃,今天西藏的祖先。當時是吐蕃的極盛時期,疆域非常廣大,包括今天新疆和中亞的一部分,也包括今天尼泊爾、四川省的西部、雲南、甘肅的大部分。吐蕃一度佔據了河西走廊,當地有大量漢人,不少人被遷到西藏。所以嚴格講,在今天的藏族人裡面也有一些漢族人的血統。所以中國的民族其實並不是那麼純而又純的,各民族之間不斷交流融合。另外一點就是歷史上任何一個王朝、政權的疆域都是變化的,有伸也有縮,從來沒有說,曾經到過哪裡,以後就非達到那裡不可。

不能將一個朝代東南西北曾經達到過的最遠的範圍畫在一幅地圖。唐朝擴張到鹹海邊,是因為波斯(今天的伊朗)發生內亂,波斯王子投奔唐朝,唐朝派軍隊把他送回去,封他為波斯大都督,統治的地方就是鹹海以東。但是時間很短,只有三年的時間。

唐朝在朝鮮半島,包括一度佔有朝鮮半島南部的時間也很短暫。一直到唐高宗時期,在平壤建立安東都護府,並且把朝鮮人大量內遷,有些人一直遷到四川。但是唐朝還來不及往朝鮮移民,而朝鮮人卻不斷地反抗,因為反抗太激烈,所以安東都護府在平壤只存在三年時間,就遷到遼東,以後又遷到遼西。所以地圖裡畫的是唐朝一度達到最大範圍,實際上並不是始終擁有那麼大的疆域。

越南北部還是穩定的,一直到唐朝末年,當地的土豪開始造反,驅逐了唐朝的地方官。公元10世紀,身於當地豪強世家的吳權打敗南漢軍隊,自立稱王,建立越南歷史上最早的獨立王朝——吳朝。一般就認為此後越南才成為一個脫離了中國中央政府的獨立政權。

唐朝到安史之亂以後疆域就縮小了很多。唐朝征服東突厥後不久,突厥人在蒙古高原重新建國,以後回紇人在蒙古高原興起,並且一度非常強大。東北這一帶儘管在地圖上還劃在唐朝的範圍內,其實已經控制不住了,在這些地方設定的都督府只是名義上的。唐朝後期最多隻管到今天的遼寧遼河下游,再往北根本就管不到,只剩下名義上的。當地的棘輻人建立了自己的政權渤海國。朝鮮半島雖然還有一點名義上的歸屬,實際上已經是獨立的政權。

唐朝後期一個比較敏感的問題就是吐蕃,今天西藏的祖先。當時是吐蕃的極盛時期,疆域非常廣大,包括今天新疆和中亞的一部分,也包括今天尼泊爾、四川省的西部、雲南、甘肅的大部分。吐蕃一度佔據了河西走廊,當地有大量漢人,不少人被遷到西藏。所以嚴格講,在今天的藏族人裡面也有一些漢族人的血統。所以中國的民族其實並不是那麼純而又純的,各民族之間不斷交流融合。另外一點就是歷史上任何一個王朝、政權的疆域都是變化的,有伸也有縮,從來沒有說,曾經到過哪裡,以後就非達到那裡不可。

按這樣說法,唐代疆域也就不大了。

如果秦始皇、漢武帝看今天中國疆域,他們有何感想

實際上,在中國學術界上,至今對唐代疆域及其變化,還是有爭議的。所以,唐朝疆域地圖,也就有很多版本。究竟哪一個是對的,就看研究歷史的人觀點和態度了。這裡我僅僅只是科普中國疆域學知識,不帶任何個人觀點。

這是我們最常見官方的唐代地圖:

如果秦始皇、漢武帝看今天中國疆域,他們有何感想

宋朝

因為宋朝沒有擴張,加上漢族的農業經濟很繁榮,差別明顯,所以,宋朝的疆域是最沒有爭議的。

北宋

如果秦始皇、漢武帝看今天中國疆域,他們有何感想

南宋

如果秦始皇、漢武帝看今天中國疆域,他們有何感想

元朝

最不願意提及的就是這樣朝代。爭議最大!

首先蒙古帝國的地圖,這是俄國版的。選俄國版地圖的原因也就告訴大家一個資訊:各國之間對疆域的看法也是不認同的,歷史研究也是深深烙上了自己民族的思想。所以,研究歷史做到真實客觀很不容易。

如果秦始皇、漢武帝看今天中國疆域,他們有何感想

這是百度百科的元代地圖,清楚標明瞭蒙古帝國劃分另外四個汗國:欽察汗國(又稱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利汗國。請仔細看圖,這也暗示當前一種看法和爭論,四大汗國與元朝關係問題。

如果秦始皇、漢武帝看今天中國疆域,他們有何感想

這是官方的元代地圖,領土北擴了:

如果秦始皇、漢武帝看今天中國疆域,他們有何感想

元帝國對西藏透過宗教進行統治,稱為宣政院轄區。這個宣政其實不是宣“政”,而是宣宗教,管理全國釋教。元朝尊黃教的始祖宗喀巴為帝師,給他很崇高的地位,並透過宗教來統治西藏。西藏歸元朝所有。

明朝

如果秦始皇、漢武帝看今天中國疆域,他們有何感想

明朝有三點值得注意:

1、明朝初年,東北建立“奴爾幹都司”,相當於現在的一國兩制,治理香港的管理方式的先河,讓少數民族自己管理。政區名義上服從明朝,實際上明朝更多的是給他們賞賜,承認他們的現狀。

2、明朝繼承元代的統治,所以從元朝開始西藏就是我國的領土,這是無可爭議的歷史事實。

3、明朝初期,緬甸的大部分、寮國的一部分,包括泰國的一部分都曾是明朝統治的地區,都建立了宣慰司。但到了明朝中期以後,緬甸王朝興起,這些地方絕大多數都被緬甸所佔領。剩下一小片地方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與緬甸劃定邊界時才置換。

1、明朝初年,東北建立“奴爾幹都司”,相當於現在的一國兩制,治理香港的管理方式的先河,讓少數民族自己管理。政區名義上服從明朝,實際上明朝更多的是給他們賞賜,承認他們的現狀。

2、明朝繼承元代的統治,所以從元朝開始西藏就是我國的領土,這是無可爭議的歷史事實。

3、明朝初期,緬甸的大部分、寮國的一部分,包括泰國的一部分都曾是明朝統治的地區,都建立了宣慰司。但到了明朝中期以後,緬甸王朝興起,這些地方絕大多數都被緬甸所佔領。剩下一小片地方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與緬甸劃定邊界時才置換。

清朝

我國今天的疆域基本是清朝奠定的。

如果秦始皇、漢武帝看今天中國疆域,他們有何感想

為什麼這樣說呢?引用葛劍雄的原話:

以前有些朝代的邊疆,實際情況如何我們並不是很清楚。但是清朝對邊疆是真正統治了的,如與俄羅斯正式劃定了邊界。清朝為什麼能做到這一點?第一,努爾哈赤興起後,首先統一了東北的少數民族。第二,與蒙古結盟,然後征服明朝。清朝與西藏也有一種特殊的關係。黃教在西藏成為主要的宗教後,得到蒙古人的尊重,並透過在青海一帶遊牧的蒙古人,從青藏高原傳到內蒙古和外蒙古。蒙古人在明朝時就已經開始信黃教,並有了自己的活佛,有一代達賴就是蒙古人。而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西藏的世俗首領往往都是蒙古人。所以蒙古跟藏族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正因為這樣一種關係,清朝與蒙古人結盟後,也與西藏建立了聯絡。所以在清軍入關後不久,達賴就去內地朝見。

以後透過征服天山南北路,平息準噶爾部大小和卓叛亂,到乾隆中期,也就是從18世紀60年代開始,清朝的疆域到達巴爾喀什湖,包括整個帕米爾高原。

康熙年間,中國和俄國根據《尼布楚條約》劃定邊界,以外興安嶺和薩彥嶺為界,中間還保留了一塊待議地區,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跟外國正式劃定邊界,以前都沒有那麼詳細過。雍正年間,透過《布連斯奇條約》和《恰克圖條約》,劃定了外蒙古與俄國之間的界限,但是西北的邊界還沒有劃定。清朝的東北疆域在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還包括庫頁島在內。但在庫頁島上沒有設立正式行政區,而是由當地少數民族苦夷每三年到依蘭(今天哈爾濱附近的依蘭縣)的三姓衙門來納貢。用這種方式維持它與宗主國之間的關係。

從康熙二十三年開始,臺灣正式作為清政府的一個政區,清朝的管轄是延續的,十分有效的,並於1885年10月正式在臺灣建立了省級政權,直到被日本侵佔。伍修權1950年在聯合國的發言就講,我們中國中央政府在臺灣設立政府的時候,你們美國還沒有建立呢!

清朝的疆域到1840年以後被打破。首先,香港被割讓給了英國,但宰割中國領土最多的是俄國。一是根據《璦琿條約》,黑龍江以北地區被划走。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原定共管,但是後來也被俄國侵佔。黑龍江以北的江東六十四屯原先都住著中國人,根據條約繼續歸中國所有,但不久卻被俄國侵佔了。後來,透過《伊犁條約》,俄國又把巴爾喀什湖以東到今天我國國界的那一大片土地拿走了。帕米爾高原的六個帕,最後只剩下一個帕,就是新疆的塔什庫爾幹縣,其他五個帕都被英國人與俄國人瓜分,以後成了阿富汗的領土。清朝在西北地區勘界時,由於很多地方人跡罕至,我們沒有詳細準確的地圖,劃界的時候在區域性地區被俄國人佔了不少便宜。

另外一大損失是外蒙古。內外蒙古本來連成一體,但是辛亥革命後,外蒙古在俄國人的策劃下開始搞獨立。袁世凱和北洋政府一直不予承認,還派遠征軍前去征服。迫於國際壓力,俄國在得到實際利益後,讓外蒙古放棄獨立。第二次俄國策動蒙古人民黨,發動人民鬧革命,再一次宣佈獨立,驅逐了當時中國政府的代表,但中國政府一直沒有承認。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跟蔣介石討論戰後格局。美國出於戰略考慮,希望未來的聯合國,中國是常任理事國。斯大林提出條件,中國要擔任常任理事國就要承認外蒙古獨立,承認前蘇聯在東北的權益,旅順軍港繼續歸前蘇聯使用,中長鐵路歸前蘇聯管理。蔣介石出於他的考慮同意了。隨後履行了一個給中國政府充分面子的手續,在外蒙古舉行公民投票,但國民政府派去的代表只能參觀。投票的參結果是99.7%贊成獨立,外蒙古就此正式宣佈獨立。

以前有些朝代的邊疆,實際情況如何我們並不是很清楚。但是清朝對邊疆是真正統治了的,如與俄羅斯正式劃定了邊界。清朝為什麼能做到這一點?第一,努爾哈赤興起後,首先統一了東北的少數民族。第二,與蒙古結盟,然後征服明朝。清朝與西藏也有一種特殊的關係。黃教在西藏成為主要的宗教後,得到蒙古人的尊重,並透過在青海一帶遊牧的蒙古人,從青藏高原傳到內蒙古和外蒙古。蒙古人在明朝時就已經開始信黃教,並有了自己的活佛,有一代達賴就是蒙古人。而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西藏的世俗首領往往都是蒙古人。所以蒙古跟藏族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正因為這樣一種關係,清朝與蒙古人結盟後,也與西藏建立了聯絡。所以在清軍入關後不久,達賴就去內地朝見。

以後透過征服天山南北路,平息準噶爾部大小和卓叛亂,到乾隆中期,也就是從18世紀60年代開始,清朝的疆域到達巴爾喀什湖,包括整個帕米爾高原。

康熙年間,中國和俄國根據《尼布楚條約》劃定邊界,以外興安嶺和薩彥嶺為界,中間還保留了一塊待議地區,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跟外國正式劃定邊界,以前都沒有那麼詳細過。雍正年間,透過《布連斯奇條約》和《恰克圖條約》,劃定了外蒙古與俄國之間的界限,但是西北的邊界還沒有劃定。清朝的東北疆域在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還包括庫頁島在內。但在庫頁島上沒有設立正式行政區,而是由當地少數民族苦夷每三年到依蘭(今天哈爾濱附近的依蘭縣)的三姓衙門來納貢。用這種方式維持它與宗主國之間的關係。

從康熙二十三年開始,臺灣正式作為清政府的一個政區,清朝的管轄是延續的,十分有效的,並於1885年10月正式在臺灣建立了省級政權,直到被日本侵佔。伍修權1950年在聯合國的發言就講,我們中國中央政府在臺灣設立政府的時候,你們美國還沒有建立呢!

清朝的疆域到1840年以後被打破。首先,香港被割讓給了英國,但宰割中國領土最多的是俄國。一是根據《璦琿條約》,黑龍江以北地區被划走。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原定共管,但是後來也被俄國侵佔。黑龍江以北的江東六十四屯原先都住著中國人,根據條約繼續歸中國所有,但不久卻被俄國侵佔了。後來,透過《伊犁條約》,俄國又把巴爾喀什湖以東到今天我國國界的那一大片土地拿走了。帕米爾高原的六個帕,最後只剩下一個帕,就是新疆的塔什庫爾幹縣,其他五個帕都被英國人與俄國人瓜分,以後成了阿富汗的領土。清朝在西北地區勘界時,由於很多地方人跡罕至,我們沒有詳細準確的地圖,劃界的時候在區域性地區被俄國人佔了不少便宜。

另外一大損失是外蒙古。內外蒙古本來連成一體,但是辛亥革命後,外蒙古在俄國人的策劃下開始搞獨立。袁世凱和北洋政府一直不予承認,還派遠征軍前去征服。迫於國際壓力,俄國在得到實際利益後,讓外蒙古放棄獨立。第二次俄國策動蒙古人民黨,發動人民鬧革命,再一次宣佈獨立,驅逐了當時中國政府的代表,但中國政府一直沒有承認。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跟蔣介石討論戰後格局。美國出於戰略考慮,希望未來的聯合國,中國是常任理事國。斯大林提出條件,中國要擔任常任理事國就要承認外蒙古獨立,承認前蘇聯在東北的權益,旅順軍港繼續歸前蘇聯使用,中長鐵路歸前蘇聯管理。蔣介石出於他的考慮同意了。隨後履行了一個給中國政府充分面子的手續,在外蒙古舉行公民投票,但國民政府派去的代表只能參觀。投票的參結果是99.7%贊成獨立,外蒙古就此正式宣佈獨立。

我大段引用原話的目的,就是想告訴大家一點:中國疆域學不僅有歷史學術價值,更主要的具有現實價值。鑑於現在現實中的很多爭議,這都為我國現在的維護主權找到了法理上的歷史依據!對於各種“X獨”,以及領土爭議,是很好的回擊。正確處理好民族關係,直接關係到了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的問題。

我們一定要記住19 世紀晚期教訓,民族主義思潮傳入中國。孫中山 1894 年提出的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的口號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民族與種族的界限,但這個口號確實屬於近代中國族群身份的覺醒,是所謂漢人對 “滿洲”異族統治的反動。這對於晚清十幾年種族革命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200 多年的清帝國事實上被種族主義、民族主義革命所顛覆。對於稍後的中華民國而言,民族主義功不可。

所謂 “民族主義是一把雙刃劍”,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一方面激活了中國人的民族自覺,另一方面讓周邊過往幾百年相繼加盟中國的族群產生了很不一樣的感覺。

當 “滿漢蒙回藏五族共和”口號叫得震天響的時候,民族主義思潮下必然發生的 “民族前途自決”運動也無法避免。武昌起義發生後,隨著滿洲人政治統治的逐漸瓦解,在俄國人的策動、幫助下,外蒙古分離主義者宣佈驅逐清朝駐蒙古的勢力,解除了清軍的武裝,甚至將清朝駐蒙古辦事大臣驅逐出境,宣佈獨立。辛亥時的這場獨立運動雖然不被清王朝以及隨後的中華民國政府所承認,但以 “民族自決”名義脫離中國的運動此後一直沒有消停過。直至抗戰結束,蒙古的分離主義運動終於在另外一種背景下重新開始,並最終脫離中國。13 世紀以來所形成的中國疆域和北部政治格局至此重新繪製。血淋淋的事實教訓!

再看另一場自治運動。溥儀被強制出宮,實現了 “為革命獻身之諸公”驅除韃虜的理想,同時為 “滿洲人” “復國運動”提供了口實。“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竭力鼓吹幫助 “滿洲人”成立一個新國家,並宣稱這個國家實行滿漢蒙日朝五族共和,以所謂的日本族、朝鮮族替換了民初五族共和中的回、藏。 民族、民族主義成了國家分裂的理由。“九一八”事變引發滿、蒙地區分離主義危機,這種危機的理論依據就是近代以來高揚的民族自決、民族自治(這與西方的如今在中東和非洲搞得差不多)。這種情況繼續演化,甚至在華北這一中國政治的中心區域,竟然空穴來風,有所謂“華北自治運動”。直至抗戰結束,滿族的分離主義運動終於在另外一種背景下,隨著日本的失敗而土崩瓦解!東北華北的疆域沒有發生變化!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腦洞外星人

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外星人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8636 字。

轉載請註明: 如果秦始皇、漢武帝看今天中國疆域,他們有何感想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