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豈止留不住人才,簡直是秦國的人才儲備庫!秦國能一統天下,都拜魏國無私地奉獻了大量頂尖人才所賜。要說魏國不重視人才,還真冤枉了他們,魏國是最早招募人才,進行社會變革的國家之一,一度也是人才“擠擠”。自銳意改革的魏文侯死後,他的兒孫們,大概嫌這些人湧在魏國太擁擠,一個一個慢慢全被送給敵國,讓秦國差點沒笑死。
先盤點一下,魏國丟流失了哪些頂尖人才。改革家商鞅,政治家張儀、範睢,軍事家吳起、孫臏。除了這幾位被魏國作死“推走”的人才,還有尉繚子、魏章等一批,在秦國服務的魏國人,還有一個曾經為秦國奪取河西之地的公孫衍。
魏文侯時期,曾經勵精圖治,用李悝以變法,使魏國脫穎而出。可惜魏文侯之後的國君,走了一條截然相反的道路,讓一個個攪動天下的人才,白白奉送給敵國。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
國君昏庸不識人才
最典型的就是商鞅的流失。商鞅的才華,早就被公叔痤看出來了。這個公叔痤雖然忠心,但卻很自私,生怕商鞅搶了他的位置,一直到自己快要死了,才向魏惠王推薦商鞅。
魏惠王在位五十一年,親手把強盛的魏國,一步一步帶入萬劫不復。魏惠王此人很自以為是,是個嫉妒心極強,能力又很低下的國君。魏國人才流失,在他手上最嚴重,商鞅就是其中最大的損失。
面對公叔痤的推薦,魏惠王認為公叔痤是病糊塗了,說胡話,怎麼可以讓商鞅,這麼個無名小卒居相位?公叔痤意識到魏惠王不會接受他的建議,又建議魏惠王殺了商鞅,免得被敵國所用,也被魏惠王當屁放了。
結果,商鞅大搖大擺地去了秦國,一個商鞅變法,天翻地覆,改變了中國歷史,也讓魏惠王悔青了腸子。
由此可見,魏國君臣,對人才都不夠重視,根本沒有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的機制。人才識別不是那麼容易,面對公叔痤的推薦,作為國君,起碼得見個面,考察一下,再試用一下,這不是正常的程式嗎?
再看看商鞅到秦國的待遇,商鞅接連兩次,把秦孝公差點說睡著了,但還是耐著性子,又給了商鞅第三次見面的機會。兩位國君的高下,一目瞭然。
主上忌諱防範人才
如果說不識才是能力不行,還可以原諒,但明知人才就是不用,甚至防範打壓,那就是純粹自掘墳墓了。魏國的三代國君,魏武侯、魏惠王、魏襄王都是這樣的主。
魏武侯即位後,一改魏文侯的禮賢下士,對吳起這樣的人才,採取防範措施,卻輕信能力低下的宗親公叔痤,和田文這樣的虛名之士。禮賢下士被拋棄,取而代之的任人以親。這還不算,魏武侯竟然無視吳起對魏國的貢獻,竟然以吳起“出身不夠高貴為由”,束之高閣,後來在公叔痤的讒言下,如果不是吳起跑得快,差點被魏武侯殺了。一個軍事家,就這樣白白送給了楚國。
魏惠王繼承了魏武侯的狹隘人才觀。其實,在人才流失後,他本來還是有補救的機會,但由於忌諱防範的心理,連補救的機會也喪失了。比如張儀、商鞅都曾經有機會再次回到魏國(張儀已經回到魏國),包括公孫衍在內,魏惠王對他們的使用,都是帶著十二分的懷疑。
大概是被坑怕了,魏惠王見到舌辨之士就煩。其實,戰國時期,各國人才流動非常頻繁,朝秦暮楚太正常了,關鍵是看國君能不能收住人心。魏惠王顯然很不自信,或者說,他根本不認為這些人對他有多大作用,甚至這些人都是心懷叵測的傢伙。在這種心態下,誰能被他所用?
政治黑暗埋沒人才
魏國還有一個很要命的黑洞:親貴掌權,排擠人才,而且國君就是相信這些心胸狹隘的權貴。
吳起被以公叔痤為首的守舊派排擠,不得已逃往楚國。軍事家孫臏受到龐涓迫害,亡命齊國,最終導致龐涓孫臏一死一流失。魏襄王在明知範睢很有才華的情況下,任由魏齊加害範睢,給秦國送去了一個戰略家。
魏國的政治黑洞不是一日形成的,魏文侯在位時,雖然振興了魏國,但沒有形成長效機制,更沒有把人才建設當成國策,所以人亡政息。
魏武侯雖有攻伐之功,但明顯不具有人君的戰略高度,也沒有人才觀念,他只相信宗親和權貴。由他開始,魏文侯的改革大業逐步廢棄,人才環境破壞。
魏惠王更進一步,典型的志大才疏,自以為是,心胸狹窄,鼠目寸光。曾經有個叫卜皮的人,直言不諱說魏惠王是“有過不罪,無功而賞”,既沒有識別人才的眼光,還以個人好惡,肆意破壞賞罰制度。
到了魏襄王就更糟糕了,孟子曾經用了一句驚人之語評價他:望之不似人君(一看就不像個君主的樣子)!都懶得仔細評價他了。
魏國國君一代不如一代,難怪政治環境越來越糟糕,再多的人才,也是別國的嫁衣。
秦國重視招攬人才
魏國的嫁衣,基本送給了秦國。以上所說的頂尖人才,除了孫臏,其餘都入秦國彀中,都為秦國的崛起和兼併六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秦國何德何能,為何這些人才都願意投靠呢?原因就是,秦國創造了一個,讓人才能發揮才華的公平的大平臺,並且形成了可持續的國策。
秦國其實早在秦穆公時期,就非常重視人才引進,“五羊大夫”百里奚就是秦穆公費盡心機,花五張羊皮換來的。
到秦孝公時期,將人才建設提高到戰略層面,下達了對秦國影響深遠的“求賢令”,並且將這一政策形成國策。秦國不光招募天下人才,還為人才的才能發揮,創造了公平的環境。
這一點非常重要,通常情況下,各諸侯國親貴勢力很強大,容不下“外來戶”,魏武侯、魏惠王、魏襄王就是典型,連本國那些出身低微的人才都留不住,談何天下人才?
為了做到這一點,秦國是付出很大代價的,老秦貴族也不是軟柿子,為了打壓這些勢力的反抗,秦國列代國君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比如多次遷都,就是為了打壓老秦人,秦孝公早年,甚至因此王位都受到威脅。
正是好的人才環境,才吸引了眾多的天下有識之士,紛紛入秦。除了上述人才,還有後來的呂不韋、李斯,都成為秦國的擎天一柱。
就像一個魚塘,六國的魚塘既無魚食,也沒有適宜的池水,而秦國則建設了一個水草豐沛,陽光充足的魚池,你說魚會往哪裡遊?
綜上所述,魏國留不住人才,既有國君的個人原因,也有政治環境的黑暗,破壞了人才生長環境的原因,更有秦國創造了有利於人才發揮的優良環境的因素。正是這個落差,導致魏國人才喪失,以人才資敵,魏國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