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埔軍校歷史上,第四期公認質量非常高,出來的名將也非常多,比如林總、劉志丹、伍中豪、段德昌、郭天民、唐天際、張靈甫、謝晉元、胡璉、李彌、劉玉章、高魁元、邱維達等等。
其實還有一位,雖然不是將軍,但成就也非常高,就是李運昌。
毛主席曾經高度評價說:
李運昌1908年出生於河北省樂亭縣胡家坨鎮,在這個鎮上,還出了一位大名人,名叫李大釗。
李大釗在中國近代革命史上的地位無需多說,因此,李運昌從小就把他當成自己的偶像,李大釗也對這個小老鄉非常欣賞,推薦他讀了很多進步刊物,比如《新青年》等等。
後來,李大釗還推薦他報考了黃埔軍校,成為黃埔第四期學生,跟林總、劉志丹、伍中豪、張靈甫、胡璉、謝晉元等人成為同學。
那一年,李運昌還只有17歲,比林總還小一歲。
1926年,李運昌從黃埔軍校畢業後,參加了毛主席創辦的農民運動講習所,後來還成為“農民運動大王”彭湃的副手。
值得一提的是,李運昌還建立了一支農軍模範隊,完全按照軍事化來管理,也正是這支農軍模範隊,打響了武裝反抗蔣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的第一槍。
當時,蔣介石向進步人士揮起了屠刀,到處風聲鶴唳,李運昌也是重點抓捕物件。他知道,要遏制這樣的頹勢,只有舉行武裝反抗,在徵得上級同意後,他親自組織成立了潮普惠三縣軍事委員會,親任主席兼行動總指揮,然後指揮5000多農軍模範隊強攻普寧縣城,採取圍點打援戰術,成功拿下了普寧縣城,取得了農民武裝暴動的第一個勝利。
部隊攻取普寧城後,為了儲存實力,實行轉移,在上級的指示下,準備參加秋收起義。但因為敵軍重點圍剿,部隊只能在江西左安、蛾興、營前一帶打游擊,沒有趕上秋收起義。
毛主席到達井岡山後,李運昌又準備帶隊去井岡山,但終因寡不敵眾,隊伍被打散,他只好潛伏回家鄉。
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李運昌雖然沒趕上秋收起義,也沒有登上井岡山,但回到家鄉後的他,組織起了浩浩蕩蕩、震驚全國的“冀東大暴動”。
李運昌回到家鄉後,便開始著手與上級組織聯絡,建立冀東抗日根據地。後來,李運昌按照北方局的要求,到延安彙報工作,參加了黨的六屆代表會議。
毛主席、朱老總親自聽取了他的彙報,非常滿意,毛主席還專門在家裡宴請了他,並任命他為中共河北省委書記。
李運昌的延安之行,讓他深受鼓舞,回到冀東後,很快就組織起了冀東抗日聯軍,兵力遍佈冀東22個縣,並於1938年7月組織了有數百萬各界群眾支援、近20萬人參加的“冀東大暴動”,先後收復了日寇盤踞的9座縣城,幾乎所有的村鎮偽機構也全部癱瘓,日偽軍遭受到了空前沉重的打擊!
後來,抗日聯軍遭到日偽軍的猛烈反撲,李運昌帶著130名隊員躲進山裡打游擊,繼續發展抗日力量。
在李運昌的領導下,130人的隊伍最後成為擁有8個主力團、3萬多人的部隊,前後數百次與日偽軍作戰,斃俘日偽軍7萬餘人!
尤其是在馬家峪一戰,李運昌帶著300人伏擊日偽軍一個聯隊,結果,這個聯隊被打得暈頭轉向,丟盔棄甲,丟下數百具屍體逃竄,李運昌一戰封神!
李運昌在與日偽軍的作戰中,神出鬼沒,連戰連捷,打得日偽軍聞風喪膽,當地老百姓也讚譽他為“李雲長”,並創作民謠傳唱:
李運昌出神入化的戰鬥,也成為岡村寧次的一塊心病,只要一提到李運昌,岡村寧次就寢食難安,甚至讓人專門把“李雲長”的名字標註在地圖上。
1945年8月,根據中央的指示,時任冀熱遼軍區司令的李運昌,率部進軍東北,成為第一支進入東北的中國軍隊,並看管可以裝備幾十萬部隊的兵器庫。
後來,蘇聯收回了管轄權,但具有戰略眼光的李運昌,早已揹著蘇軍運出了兩萬多支步槍、1000多挺機槍、100多門火炮及各種彈藥,陸續分給了我軍進入東北的部隊,還給山東的陳毅所部送去了一些。
朱老總對李運昌的此舉也深表讚譽,說:
新中國成立後,李運昌擔任過交通部常務副部長、司法部第一副部長等職,因離開了軍隊,因此跟授銜失之交臂,否則,以李運昌的資歷和功勳,是足以授開國少將的。
2008年10月24日,李運昌病逝,正好活了100歲高齡。
歷史客棧作者:荒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