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未來教育研究中心、好未來教育研究院聯合釋出了《中國教育服務產業市場分析與就業效應測算報告》。報告認為,隨著移動網際網路、大資料、人工智慧、5G和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的蓬勃發展,我國邁入數字化、智慧化時代。智慧時代,學習者已不再滿足標準化教育,而是需要更多個性化、多樣化、彈性化的教育資源和服務,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全新教育體系和生態正在加速形成。
報告指出,憑藉龐大的市場規模,教育服務產業不僅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還憑藉對年輕高素質人才巨大的就業吸納能力,逐漸成為高校畢業生就業的“蓄水池”。近年來,中國教育服務產業市場規模逐年擴大,2019達到3萬億元,預計2020年將突破3.3萬億元。同時,教育服務產業已為社會提供了至少近千萬個工作崗位。未來,教育服務產業是推動科教與產業融合的重要平臺,隨著新興技術與教育服務的深度融合,將進一步擴大教育服務供給的規模、提升教育服務效率與質量;隨著政校企合作的日益緊密,以及教育治理體系的逐步完善,教育服務產業將走上共享、融合、創新、規範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報告綜合採用理論分析、案例分析、統計分析等方法,透過闡明教育服務與教育服務產業的內涵,描述總結中國教育服務產業總體及學前教育、K12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素質教育、教育資訊化、國際教育等細分領域的發展現狀與特徵、投融資情況與趨勢,測評中國教育服務產業就業吸納效應與人才質量,以期為中國教育服務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支撐、經驗依據以及未來啟示。
教育服務產業發展受供給和需求雙側因素驅動。教育服務產業的發展受到來自供給側和需求側雙重動力的影響。其中,供給側驅動力包括科技創新、人力資本紅利、金融資本助力,以及教育政策導向。這些供給側要素分別最佳化教育服務產業的服務模式、服務質量、資源配置與生存環境。同時,居民教育消費需求的快速增長與不斷延伸的需求生命週期,成為教育服務產業發展的需求側拉力。在供需雙側要素的驅動下,近年來,我國教育服務業市場規模逐年擴大,2019達到3萬億元,預計2020年將達到3.36萬億元。
“教育+科技”受到投資者青睞。智慧時代,人工智慧(AI)、大資料、虛擬現實等新興技術與教育服務產業相互賦能,“AI+教育”近年來頗受投資者青睞。“AI+教育”是指人工智慧在教育領域中創新應用的技術、模式與實踐的集合,目的是提升教育服務的效率、質量及個性化。技術賦能教育產品與服務不僅有利於企業建立競爭壁壘,同時也為資本創造了更大的增值空間。科技賦能的優質產品、服務與教育政策鼓勵、支援領域的疊加,將為企業釋放更多的增長空間、贏得更多的多元合作機會。
教育服務產業對年輕高素質人才的吸引力不斷增強。僅從教育服務產業中的教育培訓行業來看,大資料顯示,25-35歲的年輕從業者是教育培訓行業教師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調查同樣揭示該行業從業人員平均年齡呈現年輕化的趨勢。同時,行業中高校應屆生崗位佔比及應屆生崗位量增速均高於其他行業。在學歷結構方面,教師從業者呈現以本科和碩士為主的高學歷特徵,具有本科和碩士學歷的從業者佔比分別為59.62%、33.12%,大專學歷僅為4.52%。此外,行業對留學人員的吸納能力也不容小覷,某頭部企業招聘的留學生人數從2015年的20人增長至2019年的444人,年均增長率130.41%。
後疫情時期融合化線上教育迎來新增長。後疫情時期,線上教育已成為教育“新常態”和經濟“新業態”,以疫情期間的線上教育實踐為基礎,OMO模式將為產業發展創造新增長點,在數字經濟浪潮下,線上教育還有很大的增量空間。教育服務企業應當繼續發揮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優勢,增強校企合作,為社會供給更優質的線上教育資源,為學習者打造具有高效化、個性化和彈性化的教育服務。
在企業發展層面:一是要深挖使用者痛點,堅持質量為王。對於學生、家長等使用者來說,市場化的教育資源紛繁複雜,不少使用者飽受虛假廣告、過度營銷、內容不佳、資源碎片化等問題困擾,產品和教學質量始終是使用者關注的核心。對於企業而言,與其繼續走引流和宣傳的“燒錢”老路,不如以打磨產品和教學質量為核心,走出一條依靠品牌和口碑取勝的內涵式增長之路。中長期來看,只有具備規模化師資及培養能力、不斷創新及本地化的教研開發能力以及執行穩定的平臺技術保障能力才能使企業走向可持續發展。
繼續吸納高素質人才就業,關注和推動新職業發展。教育服務企業應繼續發揮其在吸納年輕高素質人才方面的優勢,以提升人力資本為抓手,為人才發展提供良好環境與成長空間,夯實企業發展的人力資本基礎。同時,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催生了“線上學習服務師”等一批新職業。企業應積極把握就業市場動態,充分發揮自身深諳產業人才需求、深知產業發展規律的優勢,加快構建符合企業發展實際的新型人才培養體系,為教育服務領域的新型人才、新職業發展提供規範化、創新性的培養方式與評價體系,從而實現新職業、新人才與企業發展的多向賦能。(文:唐琨 江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