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國葬第一人,還原歷史上真實的蔡鍔!
刀叔導讀:蔡鍔與袁世凱,一個清癯儒雅,一個粗壯雄武;一個勁氣內斂,一個虎視鷹揚;一個高潔自守,一個黑白通吃;一個捐生紓難,一個竊國自為。這兩個強勢男人之間的故事絕對精彩,而且值得玩味。
100年前,在日本的福岡醫院裡,蔡鍔永遠地閉上了眼睛。100年後,在長沙的嶽麓山之上,後人自發地來到蔡鍔墓前紀念將軍逝世一百週年,手持鮮花,眼含熱淚。
青山有幸埋忠骨,三生有幸祭蔡公。
有不少人都以為蔡鍔是雲南人,其實他是一位土生土長的湖南人,有“湖南人中的第一軍人”之譽。有人說,“一部中國近代史,半部由湘人寫就”。
蔡鍔,原名蔡艮寅,1882年12月出生於湖南寶慶,也就是現在的邵陽市。他可謂出身寒微,是從底層出來的精英。
1904年,22歲的蔡鍔從日本軍校畢業,成了各省督撫爭相延攬的物件,因為朝廷編練新軍急需人才。蔡鍔在廣西幹了5年,當了若干個軍校的校長。李宗仁是廣西陸軍小學堂第三期畢業生,其實他在第二期就考上了,但在開學報到時遲到了10分鐘,蔡鍔堅決不要,讓他第二年繼續考。李宗仁說:“我們對他敬若神明。”
蔡鍔率領著學生練習各種器械體操,他的技藝讓學生感覺難以置信。
袁世凱當政後,他仍主張民主共和,致力南北統一,被袁世凱削除兵權,調至北京,任陸軍部編譯處副總裁、全國經界局督辦等虛職,並受監視。袁世凱稱帝后,舉國反袁浪潮高漲。
他對袁世凱屈服於列強和復辟帝制極為憤慨,遂與雲南都督唐繼堯信使往返,密電聯絡,與李烈鈞、程潛等共同策劃,準備反袁,併到天津與梁啟超密商約定:“失敗就戰死,絕對不亡命。成功就下野,絕對不爭地盤”在孫中山、黃興等革命黨人幫助下,他先往日本,然後經上海、赴香港、過越南,輾轉入滇,途中多次擺脫袁世凱所派刺客的追殺和阻擊。
1915年12月25日宣佈雲南獨立,武裝討袁,任護-第一軍總司令,率兵挺進川南。他身先士卒,指揮若定,艱苦奮戰40多天,給袁軍以重創。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宣佈取消帝制後,他任四川都督。為整編川軍、統一財政,做了大量工作。
一直以來,蔡鍔與孫文都始終是被拿來作比較的。雖然孫文的名聲更甚一籌,但也有不少認為孫文皆虛功,蔡鍔才是真績,還有人稱是蔡鍔將中華民國拯救與水火之間,卻被孫文帶向了終結。當然,這種說法有失偏頗,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對蔡鍔功績的肯定。他推翻清廷與袁世凱,反對一切封建帝制,一生都在為民主共和作鬥爭。看了這些功績,你還會問蔡鍔厲害嗎?
1916年11月8日,蔡鍔因喉癌惡化醫治無效,在日本福岡長逝,年僅34歲。蔡鍔在遺囑中寫道:“我統率滇之護國軍第一軍在川戰陣亡及出力人員,懇飭羅佩金等核實呈請恤獎,以昭公允;鍔以短命,未能盡力為民國,應為薄葬。”
第二年4月12日,蔡鍔魂歸故里,國民政府在長沙嶽麓山為他舉行國葬。出殯當天,大雨滂沱,行止不便,送葬隊伍仍有千餘人。湖南都督譚延闓領首,冒雨徒步護靈上山安葬。民國之有國葬,實自松坡始。
蔡鍔的一生短暫而輝煌。他年少求學時憂國憂民、奮發圖強;編練新軍期間整軍經武,為國防建設殫精竭慮;出任一省都督後,在風雲變幻的政治舞臺上始終堅持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原則立場。他既繼承了勤奮、儉樸、清廉、澹泊的傳統美德;又深受西方近代民主思想浸染,傾力捍衛民主與法治,不惜獻出生命。
蔡鍔崇高的思想品德和愛國精神,必將激勵我們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