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做事要靠"催"?不如用"扇貝效應",一步一步培養孩子習慣

由 公松臣 釋出於 經典

在教育孩子方面,為了讓孩子得到一些能力上的提升和進步,家長們也是煞費苦心了,想盡各種辦法,但有的時候都達不到預想中的效果,甚至還會適得其反。

對於家長來說,孩子如果能更多一些主動性,主動學習,主動幫父母分擔工作,當然是非常期望和憧憬的。

但事實就是,有一些家長,便是為孩子缺乏主動意識而發愁。

小南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因為小時候父母工作忙,多是被爺爺奶奶看著長大,很多觀念意識都沒得到很好的樹立。

導致後面上了小學,父母發現他的主動能力極差,不僅很多事情自己不會做,而且不催他的話,很多本應該自己完成的任務,都不會主動地去完成。

不僅在家如此,在學校亦是如此,老師都已經反應過來很多次了,令父母們非常苦惱和懊悔。

但是有類似苦惱的家長們不要氣餒,要知道問題總會是有解決方法的,今天這篇文章便是為大家解決這一煩惱。

一:缺乏主動性和堅持能力

在現實中,我們不難發現,那些學習成績好的人,優秀的人都是不需要他人每天去督促的。

他們有著自己的時間規劃和安排,非常清楚自己在一天時間,或者是未來一段時間需要完成什麼工作,到達一種什麼樣的境界。

並且不用藉助外界的力量,便可以非常自主的按照規劃採取行動,有條不紊、井然有序的完成任務。

這樣的人就是有較強主動意識和頑強意志力的,反之,缺乏主動性和堅持能力的人,辦事效率就非常的緩慢,對待未來發展規劃也是茫然的。

放在一些孩子身上,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在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先是需要他人的提醒才會去做,而在做的過程中,也會出現懈怠情況,需要他人的催促和監督。

而站在這樣一個快速發展的社會,優勝劣汰的競爭背景下,這樣的人註定是會被遠遠落下的。

二:什麼是"扇貝效應"?

所以說,為了孩子能得到更長遠的發展,提高孩子的發展提升速度,家長就需要幫助孩子糾正錯誤的思想觀念,戒除不良的習慣行為。

對於提高孩子的主動性和意志力,家長不妨試試運用"扇貝效應"

這個心理學原理來源於一個美國心理學家的實驗,心理學家透過觀察小白鼠的反應得知,倘若他每隔20秒強化一次小白鼠,那麼它的反應就會先停頓,雖然反應速度會增快。

而速度達到峰值之後再繼續強化,又會形成新的峰值,把白鼠的反應化成座標圖,看起來就像是貝殼的形狀。

也就是說,家長如果在孩子進行一個能力的培養和鍛鍊時,給予一些外界的引導和鼓勵,可以幫助孩子提高興趣和堅持動力,幫助完成任務。

但是,在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倘若停止強化,白鼠的反應速度也會一落千丈。

所以這也是說明了,扇貝效應也是存在雙面性的,家長一定要注意使用方法,否則就會適得其反。

三:如何正確的運用"扇貝效應"

1.學習新事物的時候採用

如果孩子是在興趣的引導下,對某一種技能的學習產生興趣,這個時候並不需要過多外來的干預,否則會破壞原有的動力引導。

但如果是家長想要培養孩子養成某種行為習慣,這個時候妥善的引用扇貝效應是可取的。

這個時候家長就可以在持續的,固定的時間內給予強化。

記住,不能完全以獎勵為引導,而是當成一種輔助的推動劑,保持孩子的興趣和好奇心,得到滿足感,才能讓孩子堅持下去,直至形成為一個習慣。

2.打破固定強化的時間

為什麼有的家長反映說,採用類似的獎勵機制,最後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那是因為家長沒能打破固定強化的時間。

簡而言之,就是家長不能在整個過程中,一直對孩子進行干預性的激勵,這會讓孩子形成依賴性。

正確的做法,是更加了解孩子的完成程度,適當的給予鼓勵,在讓孩子得到獎勵時感到更加開心,但沒有獎勵也不會產生失落感,也就是情緒更多來自於自身完成度如何。

3.獎勵的內容也要多樣性

有的家長喜歡用物質獎勵,來作為激勵孩子的"誘餌",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可能致使孩子的"胃口"越來越大,後期的任務完成質量完全取決於物質獎勵的大小。

這樣的教育方式就"變了味",要知道人的慾望是無邊際的,家長最後都會感到力不從心。

所以,獎勵的內容一定要多樣性,不必一定是物質獎勵,也可以是家長的一句誇讚或者肯定,或者是對孩子學習更有輔助性的,例如獎勵孩子一套學習用具,或者一本經典名著,亦或者是帶著孩子去遊覽博物館等,都是非常好的獎勵。

能力的培養其實並不需要藉助過多的外界力量,家長只要多給孩子肯定和鼓勵,讓興趣成為原動力,這是最好的"法寶",幫助孩子的能力得到更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