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新學期 有何新變化?體育老師“火”了,小學作業明顯減少

本文轉自【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1年09月13日 05 版)

“雙減”新學期 有何新變化?體育老師“火”了,小學作業明顯減少

“雙減”新學期 有何新變化?體育老師“火”了,小學作業明顯減少

“雙減”新學期 有何新變化?體育老師“火”了,小學作業明顯減少

本版圖片說明:9月7日,浙江省諸暨市各初中、小學全面開展晚託服務,落實“雙減”政策。晚託班中,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選擇在校內完成書面作業或參加豐富多彩的課後活動。 視覺中國供圖

編者按:

這個新學期與以往有很大不同。

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雙減”政策),明確提出要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同時全面規範校外培訓行為,消除學科類校外培訓中的各種亂象。政策確定在北京、上海、瀋陽、廣州、成都、鄭州、長治、威海、南通等城市首先進行試點。

之後,各地紛紛出臺了本地版的“雙減”細則。現在,開學已經超過一週,我們選擇了北京、上海兩個試點城市進行了實地探訪,並把那些有代表性的學校、家長、學生的新面貌呈現出來,讓大家瞭解“雙減”下的新學期,“減”了什麼,“增”了什麼。

北京:學生家長“慢”了,教師“動”了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樊未晨 實習生 蘇菁菁

9月8日下午17:30,付女士來到北京市海淀區雙榆樹第一小學門口,她來接上小學的女兒。付女士的工作單位離學校很近,下了班走到學校門口,正好能趕上女兒排著隊出校門。

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雙減”政策),作為首批試點城市,北京市於8月18日向全社會發布了北京版的“雙減”政策,之後又陸續釋出了多個配套的實施細則。

現在,開學已經一週有餘,“雙減”下的北京中小學新學期有哪些新的變化?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進行了多方走訪。

孩子挺充實,家長挺放心

最明顯的變化體現在孩子和家長身上。

“以前都是孩子姥姥來接孩子放學,又接孩子又做飯,每天下午是老人家最忙亂的時候,我們又幫不上忙,心裡很過意不去。”正在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四小門口接孩子的劉女士說。現在,孩子放學時間推遲了兩個小時左右,“雖然我不能保證每天都來接孩子,但是家裡老人更從容了,可以把晚飯準備得差不多了,再出來接娃。”

開學前,北京市公佈了義務教育學校新的教學時間:小學上午上課時間一般不早於8:20,中學一般不早於8:00。同時提出,學校每天課後服務至少開展兩個小時。對個別確有需求的學生,學校可在和家長協商一致的基礎上,適當延長課後服務時間。

記者在不少學校門口發現,原來圍在小學門口的以老人居多,現在,年輕父母的身影也逐漸多了起來。

延長了放學時間,家長變得從容了,孩子們這段時間的課後生活則更豐富了。

劉女士的兒子今年剛上二年級,以前放學後孩子“就是純玩”,劉女士本來想這學期給孩子報幾個課外班,“現在,孩子參加了學校的課後服務,這段時間裡有自主讀書和勞動課,老師還會給孩子拍照發到家長群裡,孩子挺充實的,我們也挺放心的。”

“北京市將實施全覆蓋式的課後服務,也就是實施範圍全覆蓋、時間全覆蓋和服務物件全覆蓋。”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北京市教委新聞發言人李奕介紹,北京版的“雙減”政策同時規定,所有中小學校要豐富課後服務的內容,給學生提供可選擇的“選單”。

記者在北京市朝陽區瞭解到,為了從根本上緩解家長給孩子報課外班的壓力,朝陽區要求各學校在課後服務中安排各學科的優秀骨幹教師,打破班級、年級界線,對學生進行個性化、針對性的課業輔導,同時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補習輔導,為學有餘力的學生拓展學習空間。

沒學懂的有學校老師給輔導、學有餘力的有學校老師給拓展,家長的焦慮卻沒有完全根除,“提前學”的“劇場效應”依然是他們心中的一根刺。

為此,北京在“雙減”的實施細則中明確提出要求,各學校嚴格執行教學計劃,小學一年級必須堅持“零起點”教學,各年級都要嚴格按照教學計劃開展教學。學校不得利用晨檢、午檢和自習課進行學科教學,不得利用寒暑假、週末、法定節假日組織學生開展任何形式的集體補課。義務教育學校嚴禁組織任何形式的分班考試,不允許分重點班、實驗班。

周女士的孫子開學後升入了幼兒園大班。一個月前,周女士還在為孫子找學前班的事情發愁,“其實,我們並不想過早地讓孩子承受學業壓力,但是每年幼兒園裡大班的孩子都剩不了幾個,大家都在學前班提前學習小學的內容,我們如果不學怕孩子跟不上,挫傷孩子的自信心。”

不過,就在開學前一週,周女士接到了幼兒園的最新通知:“上學期期末沒有提前退園的孩子,所有孩子都可以在原班開學。”

這條通知讓周女士一家感到欣慰,這意味著“零起點”教學將成為可能,孩子也不用小小的年紀就加入“內卷”的行列,“該遊戲的年紀就應該讓他們盡情遊戲,拼音和加減法的學習就應該留到小學一年級。”周女士說。

在北京教育“雙減”的新聞釋出會上,李奕特別強調了“基本”兩個字:要落實教學基本要求、基本規範和基本規程,要科學做好幼小、小初銜接,遵循學生認知與成長規律,關注個體差異,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基本”意味著迴歸常識,當教育迴歸其本來的面貌,教育亂象也就獲得了根治的契機。

記者經過10天的採訪觀察,很多家長對能否真正給孩子減負這件事的態度已經從“猶豫動搖”到“樂觀堅定”,不少家長表示,自己已經沒有那麼焦慮了,也不準備再給孩子報太多學科類的課外班。

教師動了,視野寬了

不過,僅僅把孩子們的課後時間“管”起來並不是目的,“雙減”的目標是發展高質量教育,讓教育擁有良好的生態。

因此,讓老百姓家門口的每一所學校都是“好學校”,讓孩子遇到的每一位老師都是“好老師”,才能真正滿足孩子和家長的教育需求。

為了達到這種理想狀態,北京市提出,從新學期起將大面積大比例地推進幹部教師的流動。北京市要求凡是距離退休時間超過5年的,並且在同一所學校任職滿6年的正、副校長原則上應進行交流輪崗;凡是距離退休時間超過5年的,並且在同一所學校連續工作6年及以上的公辦學校在編在崗教師,原則上均應進行交流輪崗。

其實,這種流動早就開始了。

北京市匯文中學校長郭傑介紹,匯文中學教育集團是在2016年成立的,包括5所集團校和5所聯盟校。集團自成立開始,幹部教師跨校輪崗交流就成為學校的“必選項”。集團成立的第一年,教師輪崗交流的人數就超過40人。今年,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全職、兼職跨校流動的教師超過了80人。

教師“動”起來後,給學校帶來的變化是巨大的。

匯文中學英語教師羅錦虹剛剛帶完高三畢業班,作為東城區學科帶頭人的羅錦虹這學期輪崗到了匯文中學永外校區。

有人認為,讓帶高三的老師去教初一是不是有些大材小用?羅錦虹認為,正因為自己有帶高三的經驗,“可以為學生的整個中學階段做好6年的大規劃,做好學生初高中銜接。”

可見,當輪崗真正實施起來併成為常態後,教師的視野變寬了,他們不再把目光僅放在某一個學生、某一個班的學生身上,不再只看重某一次考試的成績,而是把學生的成長放在更大的群體中、更長時間的發展中去考慮,僅這一點變化就足以成為撬動學校教育變革的那個支點,讓學校成為孩子終生髮展的更好起跑點。

上海:體育老師“火”了,作業量少了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

9月1日,開學至今,“雙減”已經成為上海持續一週的“熱點話題”。上海市是教育部本輪“雙減”工作的重要試點城市之一。

開學前,上海的“試點”細則已經引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熱議。家長關注的重點包括:孩子是否真的能如教委所言“小學作業不出校門、初中難題不帶回家”;學校課後服務的質量是否真的得到“質”的提升,校內教學能否滿足學生多元化需求;學生雙休日到底是不是能解放出來“自由放飛”?

近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了上海部分中小學校教師、家長及課外培訓機構,客觀呈現上海“雙減”一週後的現狀。

體育老師“火”了,體育培訓類爆滿

開學伊始,上海復旦附小四年級學生家長的一段聊天截圖就在上海家長們的朋友圈“火”了。截圖顯示,學生家長在家長會上見到了體育老師,學校裡體育課的課時將僅次於語文課和數學課,英語課課時被分了一部分給體育課。

“家長會上,體育老師開口第一句就是‘我從教20年,第一次有機會參加家長會’。”家長在聊天記錄裡調侃說。記者從多方渠道證實,復旦附小確實存在體育老師參加家長會的情況,新學期該校也根據上海市教委要求調整了課表。

記者注意到,前述聊天記錄之所以會在家長圈裡“爆火”,是因為上海幾乎所有小學都在新學期按照市教委要求實現了“每天都有體育課”。

“有體育課、體健課、體活課,反正每天至少一節課,還不包括大課間活動課等。”上海浦東一所小學的五年級學生家長錢某告訴記者,很多運動類的課程還被放在了每天上午的“上課黃金時段”,不僅如此,自己還收到了學校透過“曉黑板”平臺發放的回家跳繩打卡通知。

在這名家長提供的課表上,記者看到,學校週五上午安排了一節體育課和一節體活課,而英語課一週只剩下兩節,與“道德與法治”課比重相等。“英語老師家長會上說了,原本一週三節課就不夠,現在一週兩節,英文還得靠家長自己課後努力了。”錢某說。

另一名來自上海虹口區的四年級學生家長徐某告訴記者,學校本學期新增了游泳課和足球課。其中游泳課佔了週二上午的兩節課時間,學校會統一安排大巴把孩子拉到附近游泳館裡上課,“一個班級40多個學生,指望透過一週一次學會不大可能,但這是一種導向。我會給孩子報週末游泳班。”

有的學校,還出現了體育老師不夠用的情況。“我們學校班級多,現在每班每天都排了體育課,體育老師總共只有兩名,不夠用。”上海浦東一所小學的教務負責老師告訴記者,接下來幾周,學校可能會安排現有其他科目的男教師幫忙上體育課,直到學校招到新的體育老師。

記者採訪的多名小學家長均表示,開學一週以來,未見體育課被佔用的情況。但有兩所小學的家長反映,孩子在校期間有幾次因“氣溫超過30度不適合戶外活動”,體育課只能在教室裡看影片。

一邊是校內體育老師不夠用,另一邊是校外週末體育類培訓忙得不可開交。 9月4日、5日是上海“雙減”細則實施後的第一個週末,在上海浦東三林體育中心,記者看到,週末體育類培訓呈現“爆滿”趨勢。

從早上8點至晚上9點,網球場的兩片場地,每個時間段全都排滿,足球場上各種培訓班各自為政劃分一塊場地不停地開課、培訓,籃球場和游泳館也都開設了青少年培訓專場,以滿足雙休日突然暴漲的體育類培訓需要。

“原來週末有不少小朋友要上學科培訓班,現在週末不能上了,一下子全都擠到週末來。排不過來課。”網球教練小葉說,網球學員的總量並沒有增加,只不過學員要求的時間全都擠在了週末。

小學作業量明顯減少,不出校門完成

在上海“雙減”政策的實施細則中,“小學作業不出校門、中學難題不帶回家”是最受家長關注的舉措。記者採訪發現,大多數學校都做到了前述要求,有個別民辦小學則僅做到16:30放學,15:30-16:30為課外拓展課時間。其實,這樣的“拓展課”,頗受家長歡迎。

據記者調查發現,上海小學階段的課後服務大多分為3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15:30-16:30老師輔導完成作業階段;第二階段為16:30-17:30課外活動階段(看書、操場玩遊戲等);第三階段為17:30-18:00看護階段,學校僅提供基本的看護服務。

家長可以自由選擇三個階段中的任一階段接走孩子,而以上所有課後服務均不收費。多所小學的老師告訴記者,最受歡迎的是16:30放學方案,家長們只希望孩子在學校完成作業,但不願意孩子此後的一個小時至1.5小時時間裡還在學校。

“只要能接走的,一定會在16:30接走;實在沒辦法的雙職工,且沒有老人或阿姨幫忙的家庭,才會選擇17:30或18:00接走孩子。”一名小學班主任介紹,自己學校15:30-16:30期間以一個班級為整建制提供課後服務;16:30-17:30期間,因為學生驟減會變成一個年級4個班混班;17:30-18:00則變成全校全年齡段混班。

記者注意到,目前市面上最受家長青睞的課後服務是上海初中名校華育中學公佈的“課後服務”。這所學校在15:30-17:00安排了全體課外活動,17:00-18:00時段根據不同學力的學生安排了A、B層學生完成作業、C層學生作業輔導,17:45-19:15安排學有餘力的學生課後輔導(教師定名單)。“分層明確,各得其所。特別好。”長寧區中學生家長吳某感慨,“對初中生而言,該分層還得分層。”

與課後服務配套的是——小學作業量明顯減少。此前,上海市教委要求各所學校都建立“作業管理機制”,嚴格控制小學階段作業量不超過一個小時。記者注意到,有不少小學都推出了“作業管理系統”。班主任每天上傳每個班級的作業總量,由學校教務主管分析作業量是否符合要求。不符合要求的,教務主管會要求班主任重新上傳,作業量納入班主任績效考核。

前述浦東五年級學生家長錢某發現,學校為了控制作業總量,連以往語文基本的“家默”作業都取消了,“開學一週多,一次‘家默’都沒有,孩子詞語抄寫從原來的一個詞語抄5遍變成兩遍。”

據上海市教委透露,上海的“雙減”細則落實尚在摸索實踐中,後續還會根據社會各界的反饋意見再做微調。

“雙減”必須與“雙增”對接

宋廣文

這個夏天,最引人矚目且最富影響力、轟動性的事情就是“雙減”政策的頒佈。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一是要求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要求合理的調控以及設計作業結構,讓孩子儘量在校內完成作業,不能再給家長佈置作業,不能讓孩子自己批改作業等。二是減輕校外培訓負擔。要求各機構不能佔用法定節假日、休息日進行學科培訓,同時要求學科類教育機構一律不得上市。

“雙減”政策的出臺引起了社會的極大轟動和熱議,總體上看,得到了眾多家長的支援和擁護。有學者認為,“雙減”政策的出臺重新強調了我國義務教育的公共屬性,同時強化了學校的主導地位,教育主導權重新還給了學校,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為家長減輕教育的經濟負擔和精神負擔。這也為更加健康科學的教育指明瞭方向。

但這也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因為,無論是地方教育領導,還是教師和家長,均未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有些家長不得不將孩子從原來所報的培訓班中退出,一時間不知所措;學校的“延時”教育該怎樣進行?教師的工作量怎樣計算?是否增加報酬?誰來把控科學性和有效性?家長是否信得過學校?家長有意向接孩子回家自主學習或自己輔導,或找人輔導,怎麼辦?

任何新事物的出現都會帶來新問題,而不變的永遠是變化。

“雙增”必然伴隨著“雙減”而來,而且必須緊緊跟上。

一是教師和家長責任感的增加,二是教師和家長“教育能”的增加。

將學生多留在學校內兩小時,無疑對家長更有利,但學生在校內做什麼及怎麼做,需要所有一線教育領導和教師認真研究。理論上講,事前不做出教師工作量的處置而增加教師的工作量確實很難讓人接受,畢竟教師也應受到勞動法等法律的保護。因此,各級政府迅速制定配套政策應是當務之急。

即便部分教師不理解甚至有牴觸,校方也應積極引導,分步處理。好事要做好,才不負國家的厚望。應急的方案之一,就是在學校已有師資和資源的基礎上,形成必要的輔導方案,儘量避免學科內重複作業,讓學生覺得學習乏味;亦可引導大學生特別是師範專業大學生進校實習,構建好新的師生關係。將教育的主體還給學校,不是學校更好做了,老師更輕鬆了,而是責任更大了,任務更多了。認識到這一點,對做好校內輔導工作至關重要。

家長的責任感同樣也增加了。既然不允許增加學生負擔,甚至不準給學生留家庭作業,那麼,家長就沒事做了嗎?學生在家的時間該做什麼?為什麼要做?這些問題不會有簡單的答案,也不可能千篇一律。所以,對家長而言,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並利用好學生的閒暇時間,使其獲得更加健康全面的發展。

“教育能”,實際上可理解為“教育的能量”或“教育的能力”。

從教師方面看,我國教師的學科專業知識並不缺乏,甚至基本功更紮實。事實上,教育工作就是要解決好兩個基本問題或完成好兩個基本任務:一是“教什麼”?二是“怎樣教”?前者我們一直做得不錯,後者則有不少欠缺。如同優秀的運動員未必可以成為好教練,中文專業的老師或語言能力強的老師,未必可以教好語文。其他學科同理。

所以,在“雙減”政策的大背景下,教師該怎樣教?什麼是高效的課堂教學?學生該做什麼樣的作業?該佈置什麼樣的作業?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否該改變?怎樣改變?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怎樣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怎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淺度學習為“深度學習”?變機械學習為有意義學習?小學教育如何更好地與初中教育銜接?初中教育如何做好“分流”?“分流”的依據是什麼?新高考對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出什麼要求?教師該怎樣做才不負新的責任?這便是教師的“教育能”必須增加的。

充分挖掘教師的教育潛能,最大程度地塑造好每個學生,是永遠不變的教師“教育能”。

再看看家長。中國的家長几乎是最愛孩子的,但往往缺乏科學的教育觀念。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生活的學問主要靠家長傳授,許多時候學會生活,珍愛生活,比學習成績好更重要。

增加家長的“教育能”,意味著家長應當:監督,但不要總陪讀;看懂,但不要總加壓;暗示,但不要總攀比;講理,但不要總嘮叨;溝通,但不要總強勢;幫助,但不要總越位。什麼時候可以做到以下這些了,家長的責任也算盡到了:以朋友之身份加強交流;以長者之身份加強關懷;以後勤之身份加強營養;以學者之身份加強說理。

教育是“百年”之事,無責任,無功力,何以成功?要讓學生好好成長,教師和家長都要再成長!

(作者系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心理學教授)

2021年09月13日 05 版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7176 字。

轉載請註明: “雙減”新學期 有何新變化?體育老師“火”了,小學作業明顯減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