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學生成長的必修課(新語)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新學期伊始,勞動課迎來了第一個“春耕”。
隨著《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穩步落實,勞動課已成為各中小學不可缺少的獨立課程之一。鋤地栽苗、下廚烹飪、清潔衛生……許多學校將體驗勞動作為“開學第一課”,讓孩子們在汗水與歡笑中開啟校園生活。
說起勞動課,70後、80後感觸頗多。70後的勞動課,多在田地裡:麥熟時,學校放起麥假,孩子回到田野幫父母收割麥子;80後的勞動課,多在課堂上:竹木扎框、糊上棉紙,自制風箏放飛在課後的歡聲笑語裡。“是時候補上這堂課了”“勞動課很有必要”……各大社交平臺上,此起彼伏的支援與讚揚是主流意見,傳遞著一個共識:勞動是光榮的,也是難忘的。無論是生火做飯,或是縫衣織布,勞動在供給生活必需的同時,更讓人在其中找到彼此需要的生命聯結。
開好開足勞動課的呼喚,深切期待著多方聯袂參與的回應。學校或將課堂搬到田間地頭,或請非遺專案入校園,讓學生在躬身稼穡、體驗民俗之間,感受生活味、煙火氣;企業、工廠等社會力量,利用提供標準化場地、定製化器具等方式,拓展校方的有限場景資源;家長透過日常交流的言傳、共擔家務的身教,營造熱愛勞動、崇尚勞動的家風家教。如此,方能打通書本與現實、學校與社會的罅隙,把勞動課牢固地嵌入教育體系的應有位置。
勞動課雖無正規化,評價更需有標準。“老師佈置任務、家長完成作業、學生打卡拍照”的網路留言,折射出家長群體對勞動課該“怎麼教、怎麼考”的現實思量。無論是增加專業教師培養與引進之實舉,還是廣開課程考核、綜合評價之言路,都是合理衡量學生全面發展素質的題中應有之義,也需要被給予充分的時間、耐心去摸索與確立。但從深處看,一種更健康、更可持續的評價體系的建立,更有賴於社會心態的轉變。
其實,不妨把目光放得更遼闊些。勞動教育並非朝夕之得、尺寸之功,更需日將月就、久久為功。“勞則思,思則善心生”,勞動的過程本身即是一種教育。父母們更不必苛求孩子熟稔鐮刀的輕重、農事的早晚,而是讓他們在身體力行的勞動中,去懂得敬惜物力,去強健自立自強之精神。這些精神上的隱性收穫,更能讓孩子在思想、道德與品格上獲得長久的滋養。
勞動是質樸的,亦是多彩的,它無比深刻地與童年交織纏繞在一起,成為人生最珍貴的回憶與永不逝去的底色。而勞動課的迴歸與彈性擴容,恰恰寄望於更先進的教育理念、合理的學段目標、規範的課程設計,去鋪設抵達寓教於勞、五育並舉的理想之路。
《 人民日報 》( 2023年02月09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