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到了幼兒園,三天兩頭因為這樣的事惹麻煩,家長們也是心累了。
爭搶玩具可是個“世紀大難題”,不論什麼國傢什麼年代的孩子,都會遇到,這其實是社交必然。
國外關於孩子之間爭搶的實驗:在一家國外學校,一群孩子正在比賽,遊戲規則是,贏得比賽的孩子。可以得到巧克力獎勵。
很多孩子都自信滿滿,尤其是一個叫裘德的小男孩,他覺得自己一定會贏得這場比賽,可結果出乎意料,他居然輸了,這讓他心裡很不是滋味。
看著贏的小孩手裡拿著巧克力,裘德越發生氣,他並沒有接受自己輸了的事實,而是跑到贏了的孩子面前怒吼:分給我們吃!
贏得比賽的孩子瞬間護住巧克力,緊接著轉身跑開。
結果沮喪的裘德趴在地上,自己嘟囔:我輸了,我受傷了,我需要安慰。後來裘德的夥伴幫他去要巧克力,也被拒絕了。
可事實上,那塊巧克力就像是有魔力一樣吸引著裘德,他試圖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騙走巧克力,但這次還是不奏效。
最後,他放棄了“智取”,選擇了“暴力”,乾脆召集其他夥伴一起瘋搶,場面一度混亂,大家叫喊著、撕扯著,可在一旁的老師並沒有阻止。
她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們追趕和爭奪。
她說:孩子們是安全的,就讓他們去吧,他們需要這樣的秩序。
事後老師帶著孩子討論,被搶的女孩說:“他就是輸了,這是規則”;可裘德卻說是因為小女孩得到巧克力沒有分享。
最後大家達成共識:女孩要裘德努力贏得比賽,把獎品也分享給她,吃到巧克力的裘德答應了。
可見,重要的並不是巧克力,而是朋友之間的互動,這是一種情感的信任。儘管是一塊巧克力引發的紛爭,卻也讓孩子知道規則,瞭解和解的意義。
家長也不用把爭搶玩具看得太嚴重,這是孩子的一種相處方式,他們需要從中慢慢學到人際交往的正確方法。
但生活中,有的家長會步入爭搶玩具的誤區,反倒耽誤了孩子自己的體驗。
面對此類事件,家長的錯誤做法:1、懦弱離開
孩子之間的爭搶總有一方要主動退讓,但如果家長在場,直接干預,讓孩子被動忍讓,對孩子來說也不公平。
有時候,孩子是真的喜歡這件玩具,如果讓出去會心有不甘,而家長往往只因為擔心矛盾就主動退讓,把本來屬於孩子的玩具拿出去。
如果家長經常這樣做,會造成孩子不敢說自己真實想法,並壓抑心理活動的後果。又或者等到大人不在身邊,就用過激的行為彌補之前沒有釋放的情緒。
2、過於暴力地搶回
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挨欺負,家長會教給孩子“誰搶你的玩具,你就要搶回來”,甚至會無意識幫孩子搶回來。
這樣的做法並不妥當,家長不想讓孩子受傷,也不想讓他的權益被侵犯,這樣的想法可以理解。但孩子也會模仿家長暴力地搶回玩具,可能會造成傷害,並不利於性格形成。
這種情況下家長應該如何做?1、保證安全,等待和觀察
看見孩子爭搶,家長不要先一步激動,而是注意觀察孩子的舉動,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看看兩個孩子是如何解決紛爭的。
如果沒有危險性,就以觀察為主,讓孩子自己體驗爭搶過程中的社會性,給他們自己做決定的機會。
2、引導孩子思考,總結經驗
如果孩子的語言能力已經能進行簡單的表述事實,那就先聽聽孩子們怎麼說,這樣能很大程度上避免事情鬧大。
同時,家長也可以要求孩子簡單但完整地描述事情經過,覆盤會讓他更懂得如何處理問題。
接下來,家長就應該體會並判斷孩子的情緒感受了,是沮喪還是亢奮,是激動還是著急,為下一步做準備。
3、客觀順應,給出解決方案
如果孩子真的喜歡,又確實是自己的,就讓他決定想不想要回來。
如果想要,就必須大膽說出來,家長可以陪著去,但要讓孩子自己表達;如果孩子暫時不想要回來,就尊重他的意願,過一會再玩或者玩下一樣玩具。
讓他出馬,教會另一個孩子分享的意義,沒準這樣還能交到朋友。
面對孩子爭搶玩具的問題,家長要學會隨機應變,保證安全,並做出理智客觀的判斷。
孩子的社交中矛盾不可缺少,這是情商養成的必經過程,讓孩子自己體驗、解決,才能真正獲得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