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鴉片戰爭慘敗後,清廷內部是如何甩鍋推責的?網友:還要不要臉

由 豆更生 釋出於 經典

引言

相同的歷史事件,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可能會得出完全背道而馳的結論。正如蘇軾在《題西林壁》中所寫:“遠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眾所周知,清末時期的兩次鴉片戰爭失敗根源肯定是源於滿清政府的腐朽無能,但滿清政府對於鴉片戰爭的失敗,卻自有一套說辭。

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朝慘敗收場。後人在這次戰爭中總結出了一大堆原因:如晚清朝廷昏庸腐朽、武器戰術落後、官兵缺乏死戰意志等等。然而作為戰爭的當事者——滿清朝廷,卻顯然不是這麼認為的。在當時,清朝官員給皇帝送上的密奏上也分析了這次戰爭失敗的原因。那麼在他們看來,鴉片戰爭到底是為什麼失敗呢?


▲第一次鴉片戰爭畫像

01

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1月,由於原欽差大臣琦善在廣東對英軍作戰不力。道光將之革職,隨即任命曾經擔任過伊犁將軍的愛新覺羅·奕山,前往廣東督辦軍務。同年3月26日,奕山就向道光皇帝送上一份密奏,其中詳細分析了鴉片戰爭的失敗原因:

“粵省情形患不在外而在內……虎門之失,夷船近在咫尺,兵丁並不點放炮位,各自逃走,提督關天培手斬數人,不能禁止,是以被夷炮打傷而亡……省城大小衙門俱有漢奸探聽資訊,傳送夷人,每紙賣銀二十元,甚至憑空捏造,以惑眾聽,詭計多端,機事不得不密……是防民甚於防兵,而防兵又甚於防寇。”


▲關天培雕像

這段話中奕山講述了虎門一戰的失敗原因:在內而不在外。奕山直截了當地將關天培的犧牲栽在了士兵們頭上,說他們因為膽小,不肯向英軍開炮,還被關天培親手斬殺數人。而且在奕山看來當時廣東的漢奸層出不窮,分佈於大大小小的衙門,紛紛把訊息賣給英軍。最終奕山提出的解決辦法就是:“防民甚於防兵,而防兵又甚於防寇”。鴉片戰爭慘敗,奕山指責是因為百姓與英軍勾結,實情真是如此嗎?

02

我們首先來看看,奕山是何許人也呢?他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私自向英軍投降並簽署《廣州合約》,此後被朝廷責罰下放到新疆、但不久之後,因為在新疆平亂又被複用,再度被封為伊犁將軍,隨後又與俄國簽訂《璦琿條約》,割讓掉我國黑龍江以北六十多萬平方公里土地。略為不同的是,這一次他簽訂條約是得到了皇帝的首肯,所以並沒有被責罰。


▲簽訂《璦琿條約》還原現場

奕山,其實是晚清朝廷裡面少數能用的旗人將領,雖然有人說他內戰內行,外戰外行,但此人也算作戰無數,所以奕山的結論會令朝廷深信不疑。甚至包括林則徐在家書中,也描述“漢奸”不但協助英軍攻城,而且到處替敵人打探訊息。

令人感到悲哀的是,當英軍一路打到浙江之後,在眾多官員上朝廷上報的奏摺中,浙江也是“漢奸”多如牛毛。當時愛新覺羅·奕經作為揚威將軍統管浙江軍務,他以及眾多浙江官員紛紛宣稱,江浙一帶到處都是“漢奸”,頻繁替敵人打探軍情,還不斷造謠惑眾,甚至認為在寧波地區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是“漢奸”,當地的商販平民中十有七八都是“漢奸”。按照這樣的發展趨勢,“漢奸”當然越來越多,到了後來,天津江蘇等英軍所到之處,“漢奸”也隨之而來。


▲清朝百姓舊照

03

所以道光皇帝在英軍到達天津時,下旨要求嚴查漢奸。當時駐守於鎮江的副都統海齡,在鎮江保衛戰之前,於城中到處捕殺“漢奸”。道光年間鎮江人朱士雲的《草間日記》中便有記載:“到處屠殺無辜人民,捉路人作漢奸。每有婦人孺子,見旗兵驚去,即追而殺之,向都統報功請賞矣。”

所以按照清朝官員們的描述,他們是敗於英軍和“漢奸”們沆瀣一氣,將他們出賣,基本上的情況就是“漢奸”好像變成了英軍的跟屁蟲,英軍走到哪“漢奸”就走到哪兒,而且數量驚人,動輒上千上萬。其實依照當時的情況,的確有少部分底層平民被收買為英軍效力,但是清朝官員們口中的“漢奸”數量如此巨大,實在荒謬可笑。看到清廷內部這般甩鍋推責的言辭,網友都紛紛憤懣不已:清政府窩囊就算了,搞這一出推諉責任,還要不要臉。


▲海齡畫像

結語

清朝自建立之初就滿漢有別,不要說是在朝廷衰落的晚清時期,就算是在最強盛的康乾盛世,其實統治者也從來沒有放鬆過對漢人的警惕。在這種情況下,“漢奸”便成為一個最好的替罪羊,淪為滿清政府腐朽制度下的一塊遮羞布。

參考資料:

《題西林壁》

《草間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