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甲午戰爭,人們就會想到,慈禧挪用了海軍軍費,修建頤和園,結果北洋海軍戰士用的都是沙子炮彈,所以導致甲午海戰失敗。那麼,事實真是這樣嗎?
(甲午海戰)
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積極侵略擴張,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而此時的清朝是一個透過洋務運動迴光返照的老大帝國,政治十分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乾,紀律鬆弛 。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日本乘機也派兵到朝鮮,蓄意挑起戰爭。
1894年(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的爆發,甲午戰爭開始,由於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確實倉皇迎戰,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得以躋身列強。
(慈禧)
這場戰爭為什麼失敗?後人認為,主要是慈禧挪用北洋海軍軍費,為了慶祝60大壽,修建頤和園。所以,北洋海軍在和日本戰艦交手的時候,用的是沙子炮彈。
其實,這種說法是不對的。根據資料顯示,北洋海軍炮彈充足。定遠、鎮遠、靖遠、來遠、濟遠、廣丙7艦的存艦存庫炮彈,僅開花爆破彈一項即達3431枚。其中,供305毫米口徑炮使用的炮彈有403枚,210毫米口徑炮彈952枚,150毫米口徑炮彈1237枚,120毫米口徑炮彈362枚,6英寸口徑炮彈477枚。黃海海戰後,又撥給北洋海軍360枚開花彈,其中305毫米口徑炮彈160枚,210、150毫米口徑炮彈各100枚。在3431枚開花彈中,有3071枚早在黃海海戰前就已撥給北洋海軍。
慈禧有沒有挪用海軍軍費?沒有!實際情況是,慈禧為了籌措修頤和園的銀子,是掛在海軍軍費的名頭下收款的,因為修頤和園,名聲不好聽,所以換了個名頭,這些錢跟海軍軍費沒有關係,修園子的錢是各省督撫給她出的份子錢。而且戰爭爆發後,慈禧還捐了自己的私房錢300萬兩給海軍用作軍費。慈禧挪用海軍軍費其實是梁啟超的汙衊,因為他們倆是政敵,梁啟超肯定要黑一把她。
(丁汝昌)
北洋艦隊被擊沉多艘大型艦艇,但未能擊沉一艘日艦,怎麼日艦沒有一艘被擊沉?其實,這與指揮者丁汝昌一有關。
海戰中,必須是穿甲彈和開花彈綜合使用,而且開花彈要比穿甲彈多!穿甲彈擊中船艙,使其漏水,或者打壞艦艇上的機器,使其不能工作,然後外加開花彈一陣狂炸,這樣才能把敵艦打沉。
但是,在甲午海戰中,丁汝昌沒有這麼做。唯一的解釋就是,這些炮彈根本就沒有全部帶在軍艦上,大部分存放在大連、旅順的彈藥庫裡。丁汝昌根本就不懂海戰,帶的全是穿甲彈,沒帶開花彈。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們先看看丁汝昌的履歷,他早年參加太平軍,當太平軍大勢已去的時候,被迫隨隊歸順湘軍,不久改隸淮軍,參與對太平軍和捻軍作戰,官至記名提督。光緒五年(1879年),被李鴻章調北洋海防差用。光緒七年(1881年)1月,率北洋水師官兵200餘人赴英國,接帶“超勇”和“揚威”巡洋艦回國。
透過他的履歷就能知道,他是陸軍出身,對海戰生疏。此外,二是:鐵甲艦進行海戰,當時在世界上也無多少戰例可循。兩者加起來,犯了這麼一個軍事錯誤。
但是,丁汝昌死的也很悲壯,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在威海衛之戰中,指揮北洋艦隊抗擊日軍圍攻,但未得到上級命令,無奈港內待援,致北洋海軍陷入絕境。最後在彈盡糧絕,援軍來援的希望破滅之後,拒絕了伊東祐亨的勸降,服鴉片自盡以謝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