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信嗎都文藝復興了,這個歐洲國家還在用石制箭頭打仗
得知您關注了我,您可能想不到小編像個孩子在跳,是您的支援激勵著我。
我們應該無視他人的異樣眼光,做一個真實的自己,隨心但不去做損害他人利益的人。
談起文藝復興時期的歐陸軍事,稍有涉獵的古戰史愛好者就能如數家珍,說出瑞士方陣豬突天下無敵;西班牙大方陣槍銃合一天下無敵;水力鍛錘量產板甲天下無敵;西歐火繩槍、攻城野戰大炮天下無敵。殊不知,就在歐陸諸國即將步入啟蒙時代曙光時,歐洲卻有一個“國家”,它的軍事組織、戰術、裝備技術卻宛如停滯在數百年前的維京時代,在一些重要的領域甚至帶給觀者以民族大遷徙時期的蠻族復興的奇幻感覺,這個國家就是愛爾蘭。
愛爾蘭並不“封閉”,10世紀維京人席捲北海的狂潮中,愛爾蘭就飽受侵擾,著名的維京海盜王“無骨者”伊瓦爾及其家族攻擊愛爾蘭達百年之久;愛爾蘭也並沒有什麼海禁,更不存在沒法接觸“發達西歐文明”的渠道,在14世紀時期,英格蘭人和諾曼化的愛爾蘭人就有效地完成了對愛爾蘭全島的控制,並一定程度上承認了英國王室的領主地位;愛爾蘭更不存在什麼“中央集權”自廢武功的情況,五個大區,一百八十五個號稱國王的酋長,可能還有更多,在愛爾蘭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互相頻繁的劫掠戰鬥,按理說武德不可謂不充沛。
但愛爾蘭人作為印歐人的一支,對他們的兄弟文明軍事技術吸收的速度和效率簡直低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地步。維京人的入侵儘管改變了原先愛爾蘭酋長們互相掠奪牛羊和派出冠軍勇士比武的“械鬥”式戰爭風格,並提高了參與戰爭的人數,但出乎意料的是愛爾蘭人在與維京人對抗的過程中學習的知識僅限於此了,或許還有鑄劍與斧頭的技術,軍事組織和具體戰術以及大部分軍事技術上還很落後。以弓箭為例,除了一些維京人直系後裔外,大部分的愛爾蘭人居然拒絕在戰爭中使用弓箭,僅僅用他們那可憐的短弓和石制箭頭來狩獵野生動物,對,你沒有看錯我也沒有寫錯,在文藝復興前期的西歐,居然還有白種人在使用石制箭頭,真的令人無話可說。
▲歐洲手稿中的愛爾蘭貴族,有一種大航海時代白種人“原始土著”的既視感
到了百年戰爭時期,當蒙古人橫掃亞歐大陸,法國的重甲騎士正在與英格蘭的長弓手做殊死搏鬥時,愛爾蘭人終於慢吞吞地進行了一次“革新”,即以身披鎖子甲、手持一柄足足有6英尺的雙手長柄斧的蘇格蘭外籍僱傭兵“加爾奧格雷奇”((galloglaich,意為“外國戰士”)作為軍隊核心,輔助以大量輕裝騎兵和輕步兵標槍手的襲擊戰術。從軍事視角來看,整個愛爾蘭的畫風就宛如公元400年多神教時期的日耳曼蠻族,配上了公元800年左右西班牙式的輕騎兵(裝備遠遠不如),拿上公元1100年左右後維京時代的裝備……然後一如既往的沉溺在遍佈愛爾蘭的上百個“國王”之間的互相劫掠與械鬥中。
▲西歐畫作中的愛爾蘭武士而這一“新”模式足足維持到了17世紀初,即便在16世紀的後期面對英國人一波波的入侵,愛爾蘭人漸漸革新自己的武器裝備,並開始在“散兵戰術”和“游擊戰”中參雜,但這個離英格蘭只有咫尺之遙的西歐國家的裝備與戰術依舊令人難以直視。橫向來看,同一時期,威名赫赫的西班牙大方陣戰術已經完全成熟,全副武裝的板甲騎士的發展也走到了歷史的尾聲,盤踞小亞和中東奧斯曼帝國如日中天,明朝,也吸收發展了許多火器技術,並有戚繼光所做的軍備革新嘗試。但是,同期的西歐國家愛爾蘭的軍事水平,怎麼就這麼落後,彷彿從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時光前鑽出來的古董一般?軍事組織角度,16世紀後期到17世紀初期的愛爾蘭人特別是蓋爾人,依舊採取中世紀甚至前中世紀的“貴族+侍從+徵召農民”模式,可能還要帶上血親,例如作為戰鬥中堅的外國戰士以80-87人為一隊,每人還要配備兩個背盔甲和副武器的侍從,以及三個標槍手。然後發動密集而混亂的衝鋒。
▲復原的16世紀愛爾蘭軍隊征戰圖,混亂的場面很難讓人覺得維京征服時代已經結束好幾百年了
直到1600年,愛爾蘭雖然引入了一些火器,從火門槍到火繩槍不等,但步兵的投射火力還在依靠標槍、梭鏢,以及少量的弓箭,可能還有貴族老爺購置的十字弓,但這些武器大部分“熱鬧有餘威力不足,尤其對騎兵們來說並沒有威脅”。最落後的部分可能是愛爾蘭騎兵,這些由富人或者貴族武士可能裝備精良,有從西班牙引入的頭盔、胸甲,但也可能穿著維京時代常見的鎖子甲和護面盔,主要的武器是一柄輕矛,既可以戳刺也可以投擲。至於為什麼不採用威力更大的夾槍衝鋒戰術,不僅由於愛爾蘭的馬匹過於矮小,更是因為愛爾蘭騎兵的馬具實在過於原始了,即便是盔甲已經英格蘭化的諾曼-愛爾蘭貴族騎馬武士的坐騎也沒有高橋馬鞍,更不裝備馬鐙這一早已風靡世界騎兵近千年的裝置。
▲英國化的愛爾蘭武士,盔甲勉強達到西歐重騎兵的水平,卻依然既不裝備馬鐙,也沒有高橋馬鞍,不知何故
因此,如果現代人有幸看到17世紀早期的愛爾蘭軍事,就能看到一副堪稱奇幻的場景:身披板甲,頭戴西班牙大方陣中常見的鐵盔的貴族武士,和身穿鎖子甲,頭戴維京式覆面盔的騎馬武士——可憐的小馬既無硬馬鞍也無馬鐙,帶著一大堆手持梭鏢、長斧的農民或者蘇格蘭部落民,在嘈雜的喊叫中開始作戰,讓人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來到了維京時代,還是看到了日耳曼蠻族襲擊西羅馬帝國的尾聲。
▲板甲、鎖子甲、無馬蹬的騎馬武士之雜糅,文藝復興的愛爾蘭軍隊
稍微好一點的是新的蘇格蘭僱傭軍,這些光腳高地蘇格蘭部落帶來了比同期愛爾蘭人更好的武器,例如長弓、長戟與火繩槍。最好的軍隊是,可能是同期唯一可以稱得上趕上歐亞大陸軍事發展末班車的愛爾蘭部隊。這支軍隊中很多人在西班牙和英格蘭軍中服役,至少見過“正常”的戰爭,他們使用“正常”的火繩槍和長矛,儘管子彈還需要進口;他們終於有了堪用的輕騎兵,這隻足足有“三百人”規模的騎兵至少配輩了騎槍和關鍵的馬鐙。馬鐙,這一誕生於“封閉、落後、不尚武、軍事技術全靠中亞輸入”的東亞軍事裝備,在其誕生後足足一千三百年,終於傳入了光明、開放、自由、偉大、發達、尚武的西歐最後一塊沃土。
▲1500-1600年左右的愛爾蘭軍隊,武器裝備都很落後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洗兵大秦海上波,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