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唐朝是我國曆史上繼隋朝之後又一大一統王朝,因其國力強盛聲譽遠播,當時向李唐王朝朝貢的國家就多達三百餘,頗有萬國來朝的盛景。而國力的鼎盛不僅促使物質富庶繁華,並且文化也是極其繁榮,馳名中外的唐詩因此發展到了封建社會的頂峰,成為中華詩歌史上的黃金時代。據不完全統計,在整個唐朝時期共產生了兩千多位有名望的詩人,近五萬多首詩作冠絕古今,一直被世人傳頌。
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和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即是這一時期最傑出的代表,現如今人們張口可頌李白,閉口能背杜甫,這已經是習以為常的事情了。而作為流傳下來詩篇最多最廣泛的“詩聖”杜甫,他一生憂國憂民,詩藝精湛,其詩多是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的傑作,因而被譽為“詩史”,對後世影響可謂深遠。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成就極高的詩人,一生創作1500多首詩,其中很多都是傳頌千古的名篇,但也寫出人生中“最爛”的一首詩,後被世人評為律詩下乘!
杜甫之才,下筆千言,倚馬可待。他曾稱譽李白“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句,其實也完全適用於他。他的詩風不像李白那樣狂放不羈,更傾向現實主義反映了民之疾苦與國之悲愴,尤其像《春望》、《三吏》、《三別》等名作都對中國古典詩歌影響深遠!按說如此良材,應該得到朝廷的重用才對,更何況杜甫還是出身名門,據《舊唐書·杜甫列傳》記載:“杜甫,字子美,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曾祖依藝,位終鞏令。祖審言,位終膳部員外郎,自有傳。父閒,終奉天令。”
杜甫祖上世代為官,其祖父杜審言更是唐高宗年間進士,父親杜閒也做過朝議大夫、兗州司馬等官職,算得上一個官二代了。可就是這樣出身於富有文化教養的杜甫,偏偏生不逢時,他的一生坎坷不平,有志難伸,求官不得,四處流落。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結果落第。正值青年時期杜甫開始厭惡科場,隨後他便像李白那樣仗劍走天涯,遊歷南起吳、越,北至齊、趙等地。期間也留下了許多名篇,其中像《望嶽》就是他早期的佳作,結尾的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無疑是流露出他遠大政治抱負。
天寶六載(747年),由於受家風影響,年齡已經到了35歲的杜甫決定再次進京城求取功名,然而因為奸相李林甫當權,屢試不第。權相李林甫編導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結果參加考試計程車子全部落選,大詩人杜甫亦在海選的名單上。最終在科舉之路不通下,杜甫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據《舊唐書·杜甫列傳》記載:“甫天寶初應進士不第。天寶末,獻《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召試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參軍。”
為了謀取功名杜甫竟然客居長安十年之久,最後總算還是獲得了一個小官職,比起同時期的孟浩然已屬幸運者了。然而,杜甫上任沒幾天,就爆發了安史之亂,他又落得個妻離子散的下場。後來在出逃的途中,雖被唐肅宗授為左拾遺,但沒過多久又觸怒龍顏,被貶為負責祭祀、禮樂的小吏。就這樣,對官場心灰意冷的杜甫選擇辭官隱退,最後在朋友嚴武等人的幫助下來到蜀中避難,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
縱觀歷代詩人,確實大多數都時運不濟、命途多舛,如七步成詩的曹植、賜金放還的李白、生不逢時的李賀,以及變法失敗的王安石、陷入烏臺詩案的蘇東坡等等,可謂數不勝數。甚至可以說,但凡有才華有抱負的詩人皆命運波折,難以實現理想抱負,唯有寄情詩詞文賦。而結束了顛沛流離的生活的杜甫,在這一時期也是其詩歌創作的高潮,沒幾年時間,竟作詩四百三十多首,佔現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
這時期,其作品有《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春夜喜雨》《蜀相》《登高》等大量名作。其中最為著名的詩句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而《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更是千古絕唱。但就是這樣創作了影響後世千年佳作的杜甫也有馬前失蹄時候,他曾為一名寡婦仗義執言寫下首名為《又呈吳郎》的七言律詩,被後世評為杜甫平生1500首詩中最爛的一首,完全失了水準。
當時,杜甫住在城西的一所草堂裡,草堂門前有幾棵棗樹,西鄰的一位獨居老婦人見狀常來打棗。後來杜甫瞭解到老婦人丈夫早逝兒子失蹤,無依無靠、孤苦伶仃,萬般無奈才過來偷打幾顆棗聊以充飢。一生憂國憂民、具有極深悲憫情懷的杜甫見此,出於同情並沒有為難過她,反而力所能及地幫助她。可後來杜甫因故搬到別處,將草堂送給了一位吳姓親戚,不料這位親戚一來就在草堂插上籬笆,禁止打棗。老婦無奈向杜甫訴苦,得知訊息的杜甫便寫一首《又呈吳郎》詩去勸告吳郎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
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
即防遠客雖多事,使插疏籬卻甚真。
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
因為杜甫之前寫過一首《簡吳郎司法》,所以這首詩就題為《又呈吳郎》。吳郎的年輩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說“又簡吳郎”,而有意地用了“呈”字,似乎和對方的身份不大相稱,實則是讓吳郎更易於接受。而此詩一出,雖解決老婦人無棗充飢的難題,但卻讓杜甫在詩壇留下詬病。《讀杜心解》說它:“若只觀字句,如嚼蠟耳。”;《彙編唐詩十集》評價:“通涉議論,是律中最下乘。”;邵長衡說它:“此詩說有佳者,吾所不解”;明代王慎中(詩人、散文家,嘉靖八才子之首)更是直接說:“不成詩”。
的確,對於在律詩中成就極高的杜甫來說,這首《又呈吳郎》通篇議論,不寫景也不敘事,是要意境沒意境,用字也頗為生硬,確實算不上是佳作。在詩中杜甫個性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為了勸阻親戚,他現身說法,從自己對婦人的理解娓娓道來,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再加上生活化的場景,啟發吳郎對老婦憐憫之心。最後又以“戎馬”聯想到安史之亂給國家帶來災難,以至於流淚。可以說,全詩雖然有些“呆板化”,但正是在這種委婉曲折的夾敘夾議中來展現詩人的心理和品質,表達了詩人對窮困人民的深切同情!
最後我們要說,在大詩人杜甫1500首詩中或許《又呈吳郎》是最爛一首,被評為律詩下乘,但讀完卻令人佩服不已!杜甫雖然官場不得志,但他那種立身群眾中,與百姓同憂樂,替人民呼號,為黎庶請命的精神,亦是中國知識分子永久的楷模。在陝西民歌中也有“唐朝詩聖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說的正是杜甫。而所謂“詩聖”,就是詩歌領域的聖人,中國3000多年詩歌史上得此殊榮的僅此一人。可以說從古到今,杜甫的詩早已超出文藝範圍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