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稱帝后,張良受封留侯,但他為什麼選擇歸隱呢?
“垓下之戰”,劉邦一舉消滅項羽的有生力量,逼迫項羽自刎烏江。自此,歷時近5年的“楚漢之爭”,終以項羽的徹底失敗,劉邦一統天下而告終。公元前202年,劉邦於泛水之陽登基稱帝,西漢王朝正式成立。
開國後,劉邦大封功臣,以彰其功。漢初三傑指的是蕭何、韓信和張良。蕭何因為功勞顯著,封酇侯,為列侯之首,得到了豐厚的食邑;韓信用兵如神,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因戰功被封為齊王;劉邦稱張良“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這明顯是一個相當高的評價。而張良被封為留侯,在功臣的排列上僅僅排在第六十二位。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封侯後,張良便歸隱田園。難道是張良對劉邦的分封感到不滿,所以選擇離開?
張良,字子房,是韓國貴族之後。秦國滅亡韓國之後,韓信圖謀恢復韓國,於是結交刺客刺殺秦始皇。計劃失敗後,逃亡至下邳(今江蘇徐州市)。張良雖然流亡在外,但其反秦復仇之志並沒有覆滅。不久後,張良率部參加秦末的農民起義,投奔劉邦,併為其出謀劃策。接著,張良遊說項梁,讓他立韓貴族為韓王。由此可見,張良反秦的目的,不是為了自身的榮華富貴,而是為了推翻秦朝的統治,恢復韓室。
起義戰爭中,各路諸侯對秦朝名將章邯和王離,所帶領的四十萬大軍望而生畏,不敢向前。項羽以英雄無畏的精神,破釜沉舟,率領數萬楚軍猛攻秦軍。在項羽的帶動下,諸侯義軍群起而攻秦,王離帶領的部隊全軍覆沒。並於八個月後,迫使章邯將軍投降。自此,秦朝主力部隊損失殆盡,名存實亡。劉邦趁機帶兵直入關中,秦三世子嬰投降,秦朝滅亡。
公元前206年,天下既定,項羽恃強凌弱,自立為西楚霸王,而把率先進入關中的劉邦,分封到荒涼偏僻的巴蜀之地。秦朝覆滅後,張良知道自己的大仇已報,下一步是該考慮如何重新建立韓國了。張良不顧劉邦的苦苦挽留,毅然回到了韓國,再事韓王成。韓王成對張良的歸來十分高興,便封他為司徒。
張良憑著自己的足智多謀、深明韜略,推翻秦朝的統治之後,悄然建立起了韓國。這所有的一切,都朝著他心中所想的那樣發展。恢復韓國的昔日光輝,真是指日可待。只可惜好夢不長,不久後,項羽在彭城殺死了韓王成,使張良終身事韓的幻夢化為烏有。張良無奈,只得再次投奔劉邦。劉邦知道張良智謀過人,於是便封他為留侯,加以重用。項羽此舉,無疑是幫了劉邦一個大忙,為其增添一個好軍師。張良真是人生坎坷,大仇剛報,又添新恨。
在漢初三傑等人的鼎力幫助之下,劉邦用“四面楚歌”之計,終於打敗了項羽,完成了天下的統一。自此,張良的家仇國恨得以雪恨。如果沒有張良的幫忙,劉邦能不能一統天下,還是個未知數。
然而,天下雖定,分封已完。但異姓王們的造反,迫使劉邦不得不連年出征。對於這種權力之爭,張良完全不會感到陌生。因為他本身是貴族之後,這種場面他是見得多了,更何況韓王成也是死於和項羽之間的權力之爭。張良本來體弱多病,面對此情此景,他真的感到心累。這一切使得張良迷茫不已,他甚至不知道他的一生究竟追求的到底是什麼。所以他只有遠離紅塵,做一回真正的自己。
張良的一生,是可悲可嘆的一生。他本是韓國貴族之後,有著享之不盡的榮華富貴。無奈天不遂人之意,陷入了滅國之禍;好不容易推翻了秦朝,決定忠心事韓,誰料到韓王又死於非命;在項羽自刎之後,再度復仇成功。然而,漢皇帝劉邦與異姓王之間的權力之爭風雲再起,天下大亂。無奈之下,張良只得遠離車馬喧,一心修道。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