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籍君
“媽媽,你看床頭的娃娃,半夜會動!”
“爸爸,窗外有人,剛剛路過,還對著我笑了。”
“閉嘴!”
李先生忍不住轉頭吼了孩子一句,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近日不知道怎麼回事,孩子總是語出驚人,說一些亂七八糟的話。清明才過去不久,李先生夫婦自拜祭回來後便沒有好日子過了,子不語怪力亂神,作為高舉科學大旗長大的一代,李先生自然對孩子的童言無忌並不相信,但擋不住李太太心驚膽戰,甚至懷疑與自家的地理位置有關。
“你說咱兒子整天神神叨叨的,是因為咱家住在18樓嗎?”
看著老婆憂心忡忡的樣子,李先生終於無奈,決定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畢竟孩子已經五六歲了,早就過了傳聞中“開天眼”的年齡,李先生思來想去都覺得應該找醫生。
到了醫院後,一聽症狀,醫生就笑了,直接讓他們一家三口右拐去心理門診課,那裡坐班的是一位兒童心理專家,對類似的事情早就見怪不怪了。李先生講述了事情原委後,專家立刻了解了根源問題所在,表示孩子的狀況很常見,與兩大心理學理論有關。
▲“恐怖谷效應”的概念
按照李先生的說法,孩子總認為床頭的布娃娃會動,聽上去非常荒唐,卻是小孩子中常見的情況。在專家的要求下,李先生出示了布娃娃的照片,打眼一看,還以為是活人,只因模擬度極高,是市場上比較流行的材質和模擬人偶。
專家認為,孩子之所以認為娃娃在對他笑,正是因為受恐怖谷效應的影響。
1970年,日本一位學者提出了“恐怖谷理論”的概念,這本是1906年《恐怖谷心理學》一文中提出的小節點,但在該學者的鑽研下,得出了擴大化概念,只因該學者致力於研究人工智慧,所以,他需要避開會給人類造成不適的機器人外表,這其中就牽涉到恐怖谷效應。
根據專家研究發現,當某種物品(可以是玩偶,也可以是機器人)的外表與人類極為相似的時候,人們便會產生正面情感,這也是為何很多女孩喜歡芭比娃娃、科學家會給機器人的架構融入人類新聞給和語言系統的原因。但是,當這種相似程度被大幅度提高,到達一個以假亂真的效果時,人們便會對該物品產生厭惡之情。
距離來說,當一個布偶娃娃與人類的相似度是60%時,人們會覺得它是可愛的。但是,當相似度提高到90%以上時,人們對它的存在便會是厭惡的,因為相似度太高,給人一種僵硬的恐怖感,尤其物品是不具備表情和鮮活的,面對死氣沉沉的娃娃,很多大人會排斥,而孩子則會將其幻想成有生命的物品,甚至與之對話。
大家也可以詢問身邊人,他們之中必然有不少人對相似度過高的人偶天然排斥的情況,甚至覺得與人類太過相似讓人心生恐懼。因此,專家認為,李先生的孩子之所以認為床頭的娃娃會哭會笑,正是受恐怖谷理論的影響。
那麼,為何什麼孩子認為娃娃會說話呢?那就要從泛靈心理說起了。
▲“泛靈心理”下的孩子們:
什麼是泛靈心理?這是十八世紀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的理論,群體樣本來自4~6歲的孩子們。皮亞傑專注於研究兒童思維,國人常說,孩子三歲前沒有記憶,六歲前語出驚人,這本質是因為兒童和孩子之間的思維存在很大差異,而皮亞傑的研究方向便是為了弄清孩子們在想什麼,以及他們為什麼這麼想。
以李先生的兒子為例,他為何認為窗外有人經過,為何認為對方在對他微笑?若是換到中國古代,大多會用封建迷信一笑了之,但皮亞傑在樣本中尋找共性,終於發現4~6歲的孩子對無生命體的認知與大人截然相反。
皮亞傑認為,孩子們之所以把身邊的一切都當成有生命的夥伴,甚至對路過的鳥、攀巖的貓微笑,本質是因為他們還無法認識這世界的全部,處於主觀世界要義務制宇宙尚未分化的混沌狀態,理不清事物誕生和運轉的規律,泛靈心理應運而生。
專家認為,李先生的兒子便是如此,想要改變這一現狀,首先要扔掉布娃娃,其實要注意提高孩子的主觀認知,不要大驚小怪,免得孩子為了能讓父母重視自己而故意語出驚人,大人平常心對待,孩子自然能恢復。
高階育嬰師,心理諮詢師,原創育兒漫畫文章作者。歡迎關注【育兒秘籍】。你想了解的育兒護理、成長髮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都可以在這裡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