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說屁屁癢,媽媽內心思考:‘孩子平時啃手指節,估計要做蟯蟲檢查了,平時蠻注意衛生的’。
猶記得,30多年前,剛上小學一年級的我,某天早上被手持一張牛皮卡片的母親抓著,猛然脫了褲子褲子往往屁股戳,她沒有預先說明就突如其來,我當然不知所措,更無法使用的更好,只見母親怎麼粘都身上的肉被夾住,遲遲無法粘到肛門口,氣急急的樣子,讓我從此對蟯蟲檢查產生了奇怪的陰影啊!
我竟承認,孩子上小學一年級沒多久,我默默想起“應該快要做蟯蟲檢查了吧?”這次竟然有點期待的感覺(驚?!)一來想知道,小孩會不會跟我當年一樣囧臉,粘不到,二來也想做點心理緩解的實驗,於是,知道要替孩子粘之前,便提前2天進行心理建設,包括“為什麼要拿貼紙黏糊糊呢?又要怎樣配合,才能快速解決?
我跟孩子解釋,蟯蟲是一種白色的寄生蟲,因為形狀尺寸,所以又稱“針狀蟲”,它會待在大腸,小腸,直腸,靠食物殘渣跟人體血液存活,晚上的時候,蟯蟲會從腸子出來,跑到肛門附近周圍產卵,所以得到蟯蟲的患者,肛門會覺得癢癢的。
根據研究指出,3歲到7歲的兒童,因為吃手,咬指甲等衛生習慣不好,所以是患蟯蟲的高危人群,而“蟯蟲檢查”就是利用貼紙的黏性,在起床後,尚未如廁前,用檢查紙在肛門口粘黏數次,把蟲卵採集下來,再交給實驗室尋找蟲卵。
蟯蟲跟環境大有關係,它會透過飲食,灰塵,物品接觸來傳播,衛生條件越差,得到蟯蟲的機率就到了,但實際上近兒十多年來,因為衛生環境跟宣教做得好,患蟯蟲的比例已經很低了,現在做蟯蟲檢查就是例行公事,不用太恐慌,若是真的需要複檢,治療,也只要二次投藥就好。
等孩子聽過蟯蟲檢查的由來後,他們將理解為什麼大人要把貼紙黏合向自己的肛門,知道這是採集行為後,就比較不容易害怕,也更能配合張開脛,讓大人快速採摘到樣本,我得說,我採我小孩的,比我媽採我的經驗要好太多了(笑)。
另外,雖然現在普遍患病的機率不高,但家長還是要注意環境衛生,像蟯蟲怕曬太陽,所以我們要經常讓室內通風,把孩子接觸到的寢具,衣服,常拿去日曬殺個菌,內衣褲更不要不洗就重複穿,玩具也別忘了勤消毒,更重要的是,注意孩子的衛生自保意識,協助他們改掉吃手,咬指甲,抓屁屁的習慣。
屁股癢的因素,最常見是因為過敏反應,如果穿的褲子比較緊或是不透氣、材質比較不適合,或是過度清潔肛門,都容易造成肛門附近皮膚敏感,出現搔癢的情況,除了更換褲子以外,也可以塗抹一些保溼性的乳液,有些醫師也會建議可以讓肛門泡一點溫水,或是溫水裡加一點碘伏,每次五到十分鐘,通常症狀都可以得到緩解。
痔瘡也是會造成小孩出現肛門癢的情形,當然小孩應該常常出現便秘、肚子痛或是硬大便等情況,此時應該就診比較好。
某些食物也會造成肛門搔癢,例如辛辣的食物、柑橘類水果、咖啡因和酒精會刺激肛門部位,只要避開這些食物,症狀應該就會緩解。
至於爸媽最擔心蟯蟲的問題,蟯蟲通常會造成肛門搔癢,所以會造成睡眠品質不佳,蟯蟲在晚上會移動到肛門產卵,所以夜間搔癢會變得更嚴重,有時會移動到女孩的陰道,有時候會造成陰道出現分泌物。如果兒童有蟯蟲感染,通常在孩子入睡後2或3個小時左右,可以在肛門部位看到蟲,有時可以在糞便上或是內褲上看到,像一條小小白線狀的蟲體(0.2-1.3CM大小)。至於腹痛或是噁心的症狀通常不常見,除非腹腔內的蟲體非常多才會出現。
所以大多數肛門癢的小孩,都不太像是蟯蟲感染,大多數都是肛門皮膚比較敏感引起的過敏反應,家長可以考慮更換比較透氣或是柔軟的褲子看看,也可以塗抹一些保溼的乳液,如果沒有改善,才需要尋求醫師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