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康熙的一生,真正為康熙所確認的接班人只有一個,那便是太子胤礽,並且這是從胤礽出生開始就已經確定的。
康熙十三年(1674年),康熙的嫡子胤礽出生,由於此前康熙的嫡長子承祜早殤,再加上胤礽出生之後的兩個時辰,他的生母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便去世了,而康熙此後所立的孝昭仁皇后鈕祜祿氏和孝懿仁皇后佟佳氏都沒有誕育子嗣,這都使得胤礽成為康熙唯一的嫡子。
而就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皇帝就冊封剛剛滿週歲的胤礽為皇太子,就此胤礽成為清朝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公開冊立的皇太子。之所以康熙在胤礽如此年幼的時候就確立起儲君身份,也是有著諸多的原因和考量的。
首先,是康熙皇帝與赫舍里氏皇后的感情。
赫舍里氏皇后於康熙四年(1665年)嫁給康熙,是康熙皇帝的結髮妻子,儘管這樁婚姻是標準的政治婚姻,但是兩人仍凝結下了深厚的感情,而康熙之後在對待胤礽的問題上的不斷讓步,也是他對於赫舍里氏皇后的感情的體現。
其次,是康熙皇帝對於整個赫舍里氏家族的褒獎。
康熙在除掉鰲拜的過程中,赫舍里氏家族無疑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孝莊太后讓康熙迎娶赫舍里氏,本來就是為了拉攏赫舍里氏家族的索尼等人,而在索尼去世後,他的兒子索額圖繼續扶保康熙,並且在“智擒鰲拜”的整個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堪稱首功之臣,而此時索額圖也是權傾朝野的重臣。與此同時,不能忽視的是,在整個過程中赫舍里氏皇后穩定後宮局勢,安穩後宮局面,並且對康熙皇帝起到了很好的陪伴與安慰作用,這一點也是不能忽視的。
所以,也正是看到了赫舍里氏家族的重要作用,以及對於整個赫舍里氏家族的拉攏,康熙也會選擇冊立胤礽為太子的方式來達成這一目的。
再次,就是康熙對於當時特殊形勢下的特別考量。
當時吳三桂已經發動“三藩之亂”,清朝正處於與吳三桂交鋒的最為關鍵的時刻,與此同時,康熙要面對的敵人並不僅僅是吳三桂,還有尚之信、耿精忠、王輔臣、臺灣的鄭氏集團以及察哈爾蒙古貴族的叛軍,可謂是危機四伏,困難重重。
此時的康熙也需要保留大清王朝最後的希望,避免因為他自己的意外而導致整個王朝的崩塌,也算是一種危機形勢下的備份。
最後,不得不說的是,就是胤礽嫡子的身份。
康熙不同於他之前的清朝統治者,他從小接受了系統的漢族文化的教育,深知“有嫡立嫡”的漢族政權的傳統,因而基於胤礽的身份,也會選擇其為自己的接班人。
康熙為了將胤礽培養成為合格的接班人,也可謂是耗費了巨大的心血。
康熙先後為胤礽安排了四位老師對其進行傳道受業,這四人分別是張英、李光地、熊賜履、湯斌,無一例外不是飽學鴻儒,並且是為官清廉、能力卓著。與此同時,康熙皇帝也給了胤礽大量參與署理政務的機會,提升施政水平和政治聲望。
而在對胤礽的撫養和照顧上,康熙更是無微不至,特別是在胤礽出天花期間,康熙更是親自負責胤礽的起居生活,放下一切事物權力進行照顧,直至胤礽痊癒才返回處理。
後來康熙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第一次廢黜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康熙皇帝是捶胸頓足、痛哭不已,後來又重新復立了胤礽,更是親自陪伴教育。
這些無一例外不是說明,康熙皇帝對於胤礽的期望,而胤礽也確實是康熙皇帝心中的接班人,只是最終這份期望變為了失望,進而發展成為了絕望。
經過“兩廢皇太子”,康熙最終還是放棄了胤礽。
康熙對胤礽的教育是全面系統的,對於胤礽的培養也是無微不至的,但是令康熙沒有想到的是,此時的局面已經是他所無法控制的。
首先,就是太子胤礽逐漸“失德”,進而失去了人心。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從康熙第一次發現胤礽變得沒有同情心和孝心開始,胤礽就在“變壞”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一來,他極度的貪婪,甚至公開索賄,同時要求他的下人打著他的旗號到全國各地蒐羅財富;二來,胤礽的生活極度奢靡,並且是嚴重的鋪張浪費;三來,胤礽對於兄弟和朝臣態度惡劣,飛揚跋扈。這些都讓康熙以及皇子和朝臣們對其極度不滿。
其次,其他皇子們對於太子的位置已經是蠢蠢欲動。
一面是太子的失德,一面是其他皇子積極正面的表現,就此形成了鮮明的反差,進而使得皇子們開始覬覦太子之位,並且在扳倒胤礽的問題上達成了一致性的意見,這使得胤礽開始面對眾位皇子的不斷挑戰,其中最為積極的便是大阿哥胤褆以及八阿哥胤禩。
當然,皇子們之所以如此也是因為此前有著先例。努爾哈赤起初冊立他的嫡長子褚英為繼承人,然而褚英生性殘暴、急功近利,進而開罪了“四大貝勒”和“五大臣”,最終為努爾哈赤所廢黜,並且最終殺掉。可以說現在的胤礽的處境同當年的褚英極為相似。
再次,就是大臣們開始了對胤礽的反對。
包括雍正皇帝的親舅舅兼老丈人佟國維,滿洲首席大學士馬齊在內的一眾官員,自始至終都是極力反對胤礽,這也使得胤礽在朝堂上處於非常不利的局面。
與此同時,在索額圖倒臺後,胤礽失去了最重要的政治靠山,而當時在朝堂上掌握權勢的重臣,幾乎都與所謂“八爺黨”的眾位皇子有關。例如,領侍衛內大臣阿靈阿,遏必隆的兒子,十阿哥胤?的舅舅;內大臣鄂倫岱,佟國綱的兒子,佟國維的侄子,堅定地胤礽反對者;翰林院掌院學士揆敘,明珠的兒子,大哥胤褆的舅舅。在這樣的情況下,胤礽受到朝中反對的聲音是可想而知的。
一面是對胤礽的“恨鐵不成鋼”,一面是其他皇子與朝臣們的極力反對,三方的矛盾終於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集中爆發,最終康熙以“太子不孝,所行不善”為由第一次廢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
然而,康熙仍然對胤礽抱有希望,這是他對於赫舍里氏皇后感情的體現,同時也是不希望自己半生的心血付之東流。於是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重新復立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並且重新開始了對於胤礽的陪伴和教育。
但是這次,康熙是徹底的發現,胤礽已經是無可救藥,較之從前真的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最終,伴隨著“託合齊會飲案”的爆發,康熙皇帝於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廢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將其圈進在了鹹安宮,直至雍正二年(1724年)胤礽去世。
康熙對於其他皇子和皇孫,沒有一人能達到他對待胤礽時的那般充滿期望。
康熙一朝,被封為親王的康熙皇子只有三位,三阿哥胤祉,後來的雍正皇帝、四阿哥胤禛,五阿哥胤祺,對於這三人的封賞,也是基於他們在“一廢皇太子”和“復立皇太子”之間的表現而做出的封賞,可以說是對他們或支援,或關鍵性的中立的表彰,關鍵因素還是在於胤礽。
而在康熙一生,被接進宮來撫養的皇孫,也就只有胤礽的兒子弘皙,以及後來的乾隆皇帝弘曆,他是雍正皇帝胤禛的兒子。但是非常明顯,無論是在宮中的時間上還是培養上,康熙都是更加重視弘皙,而日後弘皙也是說康熙準備仿照朱元璋傳位給建文帝的方式,傳位給他,進而引發了“弘晳逆案”。
這些無一例外的都說明,康熙心中的接班人還是胤礽,只是胤礽的表現太過於讓康熙失望,而這也給了雍正機會能夠登上最終的皇位。至於康熙計劃傳位雍正的表現上,只有他去世的三天前,安排雍正代表他去天壇祭天,再無其他,也就此留下了清宮中的“雍正登基之謎”這一大密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