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晚風暮雨
鄭成功是明末民族英雄,征戰東南沿海屢敗清軍,驅逐荷蘭人收復臺灣,名垂青史,被南明永曆帝封為“延平王”。
鄭成功的“延平王”爵位,得名於福建“延平府”。
早在隆武時期,初出茅廬的鄭成功獻上抗清破敵之策“據險控扼、揀將進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國”,得到隆武帝誇獎,並被封為忠孝伯,賜上方劍,便宜行事,掛招討大將軍印。
有資料稱,鄭成功獻策之地正是福建“延平府”,從此之後,鄭成功和延平結下不解之緣。
隆武帝對鄭成功十分器重,有資料稱:隆武帝“見其氣宇不凡,忠誠英武,乃撫其背鼓勵曰:‘惜吾無一女以配卿,卿可盡忠吾家,勿忘故’因改其名成功,並賜姓朱,為御營中軍都督,賜上方劍,儀同駙馬”。
鄭芝龍降清、隆武帝遇難之後,鄭成功帶領部分親信前往沿海島嶼,招兵買馬繼續抗清,實力逐漸壯大。
桂王朱由榔在肇慶繼位後,改元永曆,派人前往廈門告知鄭成功新帝即位之時,鄭成功喜出望外,以手加額,說道:“吾有君矣!”然後設香案,望南而拜,尊其朔號,宣佈效忠永曆帝。
清廷見崛起鄭成功效忠南明,多次以“靖海將軍”、“海澄公”爵位及賜漳、泉、惠、潮四府為封地拉攏,但鄭成功一面假裝和談,虛與委蛇,一面積蓄力量,準備將來北征,收復失地。
永曆八年(公元1654年)六月,永曆帝遣兵部侍郎萬年英賚敕至廈門,封鄭成功為“延平王”,但鄭成功以自己無功為由,上表推辭,只是請皇帝敕封前一年在海澄縣殺敵有功的將士。
三年後,永曆帝以鄭成功的戰功不在李定國之下,準備封其為王爵。
據《臺灣外記》記載:永曆十一年,永曆帝與兵部左侍郎冷孟銋等人商議此事。
冷孟銋認為:“太祖祖訓,外臣無封王例,故徐達以死後追贈王爵。今在擾攘之際,理應從權不可徒守以經。如李定國,不過以戰勝定南王孔有德之功,遂封西寧王爵。成功系先帝賜姓,其與祖制無違,亦應封王。以便統眾而收人心。”
永曆帝表示贊同:“卿所奏甚合時宜,當議王號。”
冷孟銋又說:“當以延平一府封之。俟江南有功日,再晉封一字親王,方見次第。”永曆依議,著禮部鑄“延平王印”。
這段記載中,將延平府封給鄭成功的說法並不準確,因為“唐宋以下,封國但取空名,而不有其地,明代亦然”。
鄭成功的“延平王”並未得到封地,僅是作為王號取用。
明末大儒顧炎武先生認為:“ 宋時封國,大小之名皆有準式,??有明則草略殊甚。即郡王封號,而或以府,或以州,或以縣,或以古縣,或但取美名。初無一定之例,名之不正,莫甚於今代。”
意思是明朝的郡王封號,往往從全國各地的府名、州名、縣名中,選取一個寓意美好的。
這一年,永曆帝還冊封了鄭成功部下一批將領爵位,如王秀奇為“祥符伯”,馬信為“建威伯”、甘輝為“崇明伯”、黃廷為“永安伯”、萬禮為“建安伯”、陳輝為“忠靖伯”、洪旭為“忠振伯”等等。
鄭成功的“延平王”為郡王,所以後來也被稱為“延平郡王”,同時期的抗清名將李定國因戰功昭著,赤膽忠心而被封為晉王,即親王。
無論鄭成功還是李定國,都是抵禦外族入侵的英雄,都應當被後人敬仰!
參考資料:《臺灣外記》、《清史稿》、《南明史》、《日知錄·封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