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讀不下去了,無論在讀博士還是碩士,與自己和解才是正確的。
不止一次地有人問,教育孩子什麼最重要,我給出的答案是“身心健康最重要”。有人婉轉地說我故意在裝,是在說風涼話,自己孩子成學霸了,就站著說話不腰疼。
真還不是在裝,尤其是孩子進入大學後,我把他的身心健康看得更重要了。或許是看多了頂尖高校大學生出現身心問題,或許是自己的年齡變大了,或許真是思想境界又上升了一層,真對孩子的大學學業成績和在校表現,沒有更高的期待。
就連在填寫孩子就讀高校發來的問卷時,面對“孩子上大學後,你最關注他的什麼”,都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身心健康”,而非“學業成績”。
每次與孩子電話交流,強調最多也是身心健康,告誡孩子凡事盡力就好,學會放過自己,學會與自己和解,都惹得小夥子有點不耐煩了,直言我這老爸變嘮叨了。
不管是讀本科,還是碩士、博士研究生,都離開健康的身心,沒有“健康”這個“1”,後面有多的成就和榮耀作“0”,那終究還是等於個圈圈。
以教育部下發本科生畢業論文質量抽檢規定為標誌,我國高等教育過去“嚴進寬出”的狀況已悄然改變,不僅研究生畢業變得越來越不容易,就連大學本科教育也嚴了起來。川大、北航等知名高校相繼批次退學在讀研究生,其中很多人已是修滿最高學業年限,仍達不到畢業授位要求,似乎高等教育已邁入了“嚴進嚴出”的新時代。
更有華科、武大、西安交大等名校的在讀研究生,或墜樓,或溺亡,有的甚至已深造至博士後,結果仍丟給家人無盡的傷痛,留給社會一波又一波唏噓。
當然,導致這些碩士、博士研究生意外離世的原因很多,有科研壓力巨大的,有稱導學關係交惡的,有發表高水平論文受阻的,等等。總之,結果就是當事研究生沒有頂住外界的壓力,沒能實現與自己的和解,讓年輕的生命就此凋零。
準確地說,從孩子上高中開始,我就開始關注大學生、研究生的身心健康問題,立志做孩子身心健康的觀察員和守護者。尤其是看到了《研究生讀不下去了,我主動退學了》的網路熱文,內心對文中幾位研究生的選擇,甚是認同。他們都是知名高校的在讀研究生,他們中有的同學已讀到博士三年級了,仍主動退學,實現與自己和解。
從小我們就教孩子要有遠大理想,要錨定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去實現。實際上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當孩子已拼過全力,可目標仍遙不可及的時候,那可能就是目標設定過高,或是目標選擇錯誤,這個時候再強行向目標發起衝擊,顯然是不理智的選擇。
讀研讀博也是一樣。最初的目標就是為了那個學術夢,或者是說為了那一紙學位證書,結果發現與導師關係惡化到不能挽回的地步,或者說發現自己根本就是不具備鑽研學術必須得“安專迷”,在科研專案上始終沒有進展突破,甚至修滿最高修業年限,仍達不到畢業受位的條件要求,那再咬著牙把自己往死裡帶,結果可想而知。
此情此境之下,最優的選擇就是主動退學,放棄繼續攻讀研究生,放過自己。
我所知道的,朋友圈裡有少家庭的孩子,考研讀研並非本人之目標,好幾個孩子從小就能看出來,那不是搞學術的料子,只不過是為滿足家人的期待、實現父母的意志而已。像這些孩子,要是覺得自己讀研讀不下去了,就應該主動一點,直接退學,完全沒必要死扛,結果弄出身心健康問題,甚至落個一聲嘆息的結局。
無論是在讀博士還是碩士,要是研究生真讀不下去了,主動選擇退學,一點不丟人。
2021年考研大軍已逼近400萬大關,而考上研究生的也就百餘萬。能過關斬將、脫穎而出,敲開研究生培養單位的大門,這已經很是優秀了,至少是進入了前面那30%之列。再說,覺得研究生讀不下去了,至少也是讀過一段時間的研究生課程,無論是知識還是見識,較讀研之前多少都會有所增長和進步,又何丟人一說呢?
再說,就算是從未讀過碩士研究生,那也是與其他大學畢業生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同樣可以跑出黑馬來。在讀博士研究生更不必說了,學識基礎更加豐富,且多是碩士研究生畢業,無論是找工作,還是自主創業,都擁有較好的基礎。
反思那些因墜樓等意外原因凋謝的在讀研究生,他們曾經都很優秀,也非常努力,結果為啥弄出一個無語的結局呢?根子就在於他們不懂得與自己妥協,或者說不願意與自己和解。要是他們選擇了自我和解,或許成為某個領域冉冉升起的新星也不一定。
其實,不僅是研究生讀不下去了,我們要與自己和解,就是人生中的其他困難之事、解不開的局,我們也要懂得向自己妥協、與自己和解。
(圖片源於網路,若有不妥,請聯絡速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