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個村民要求集體改姓,拿出家譜為由,並說出隱藏600多年的秘密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裡,一個人行事要光明磊落,清者自清。姓是不可輕易更改的:改了姓就沒有資格入自家祠堂,靈魂就會四處漂泊,無處可依。雖然這只是個迷信的說法,但每個人對自己的家姓總懷著一種敬重之情。

然而,有這樣一個江蘇泰州的吳姓家族,突然對世人宣稱自己是滅元功臣張士誠的後代。這其中又有什麼波折與秘密?

600個村民要求集體改姓,拿出家譜為由,並說出隱藏600多年的秘密

說起張士誠,那必定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典的農民起義事例之一。1321年,張士誠出生在江蘇鹽城的一個平窮家庭中。為了養家餬口,張士誠和他的四個兄弟一起在白駒場的官鹽川上靠撐船運鹽維持生計。

那時的張士誠“少有膂力,負氣任俠”,不僅活兒幹得好,而且為人仗義,就算自己家中眼看著快米缸見底,也會為遇到困難的鄉鄰施以援手。漸漸地,張士誠在當地人們心中樹立起了很高的威望。

元朝末年,朝廷腐敗,入不敷出。為了滿足統治者們的需要,官員不斷提高稅收和鹽價。而地處東南沿海的鹽民,因為盛夏時期的颱風侵襲,導致田地鹽鹼化,無粒可收。為了謀得生計,張士誠兄弟和幾個同鄉壯著膽子做起了販賣私鹽的營生。

600個村民要求集體改姓,拿出家譜為由,並說出隱藏600多年的秘密

然而,白駒場收鹽的富戶仗著他們身份低微,又是幹著違法的事,於是常對鹽民拳腳相加,剋扣鹽錢。張士誠忍無可忍,最終謀合了十餘鹽民,在一個月黑風高之夜將欺凌鄉民的富戶亂棍打死,並將所得錢財分給鄉民。

張士誠這一所為極大鼓舞了民心。在人的大力推舉下,以張士誠為首領的江浙義軍不久就攻下了泰州。1353年,隊伍越發壯大的張士誠一行攻下江蘇高郵,殺死了高郵知府李齊。自此,張士誠自擁為“誠王”,國號“大周”,後人稱他為吳王。

世人皆知,元朝的潰敗是由多處起義軍共同攻打下的結果。其中,以朱元璋,陳友諒和張士誠最為出名。坊間傳有“友諒最桀,士誠最富”一說。的確,在富饒江南起家的張士誠擁有著充足的資源與家底,與元軍的作戰中他也功不可沒。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的稱王歷史只能如曇花一現般短暫。

600個村民要求集體改姓,拿出家譜為由,並說出隱藏600多年的秘密

各路起義兵四分天下。張士誠自然佔據著江南一帶的風水寶地,而另一邊,朱元璋的明軍也將領地擴張到了張士誠的隔壁。反觀張士誠,在生活安定後,竟然將心思放在了吃喝玩樂上。而他的弟弟和手下,更是貪斂錢財,過著驕奢淫靡的日子。

對於戰事,張士誠也無心參與,每每用封地和財寶打發手下的將士去打仗,將領們也只是去前線軍營飲酒作樂。就算兵敗逃回,張士誠也不做過問。

這樣的張士誠,必不是來勢洶洶的明軍的對手,更何況他們的頭領是戰略多端的朱元璋。1366年,朱元璋帶領的明軍一路高歌猛進,攻下了張士誠領地的多個重要城池。

600個村民要求集體改姓,拿出家譜為由,並說出隱藏600多年的秘密

一開始,朱元璋派人給張士誠送信:“從古至今的英雄豪傑,應該以順從天意,民意為先。你如今的所作所為要三思而後行,當心被天下人所恥笑。”然而,張士誠始終不肯開城投降。

不久,張士誠的弟弟張士信兵敗,他本人也被明軍所殺。喪親失地的張士誠仍舊頑強抵抗,親自指揮城中剩餘士兵抵禦明軍。然而,就算張士誠最後如何掙扎,也無法改變他被滅國的事實。

張士誠自己也死於戰役之中。而他真正的死因,歷史眾說紛紜:明朝的官修史書《明太祖實錄》寫到:“士誠自縊而死”;永樂年間的《記事錄》記載到:“(朱元璋)令衛士抗(張士誠)於笪橋, 御杖四十而死”;元朝遺民舒頔的《悲姑蘇》中指出,張士誠被明軍“弦頸而死”……

十廟鐘山黯夕陽,一龕猶自祀張王——張士誠是滅元隊伍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他本人也曾經有過大批忠誠的追隨者,包括施耐庵,羅貫中這樣的賢能之士。可令人惋惜的是,他的驕傲自大與朝秦暮楚終究毀了他自己一手創立的王朝。

600個村民要求集體改姓,拿出家譜為由,並說出隱藏600多年的秘密

張士誠的夫人劉氏是一個聰慧冷靜之人。當明軍兵臨城下之時,劉氏抱著兩個孩子對張士誠說:“君勿憂,妾必不負君”。原本以朱元璋的心性,這兩個孩子作為張士誠唯一的後代,自然是不可留於世上的。可僅張士誠的死因就如此不明確,更別提他的孩子到底是何種結局了。

如今,位於江蘇泰州的一個吳姓村莊中,大大小小六百餘戶吳姓家庭搬出了一塊先人的牌位,稱這是張士誠後代留下來的牌位,要求集體改姓,並說出隱藏600多年的秘密。

這牌位中的玄機,是村中一個叫吳元大的人發現的:他初中時,有一次與祖父回姜堰老家祭祖,無意中發現一塊牌位木板上寫的名字是張廣文。他感到納悶:為什麼自己的祖上姓張?

有傳言到,當年張士誠兵敗後,他的後代為了躲避明軍追捕,隱姓埋名躲到民間,將姓改成吳,並且立下祖訓:“生姓吳死姓張”。吳家人們說的頭頭是道,甚至拿出了修訂的家譜和牌位。

學者們仔細研究了這塊牌位,發現在牌位的木板裡層還藏著一塊木板,上面用小楷鐫刻著:“…張士誠為我始祖,朱元璋與張征戰,我等遷移淮城之西,寄居外舅吳氏家,自此埋名改姓,…今後凡我同姓,生姓吳死姓張。”

600個村民要求集體改姓,拿出家譜為由,並說出隱藏600多年的秘密

考古學家推斷,這塊牌位有近歷史悠久,是從明末清初年代開始傳承的。細思其中緣由,似乎也可說通:明朝真正滅亡後,張士誠的後人才敢用這樣的方式留下家族的真實身份。而對所有現在的吳家人來說,他們已認定了自己是張士誠後人這一事實,並將自己的姓改回了張姓。

君所歸兮歸碧落,我惟痛矣痛慈長——對中國人來說,認祖歸宗是一件莊嚴神聖的事,這其中蘊含的是每一個人對家庭的歸屬感,對血脈的傳承感。正是有著這樣的信念,中華民族才得以血脈相承,源遠流長。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097 字。

轉載請註明: 600個村民要求集體改姓,拿出家譜為由,並說出隱藏600多年的秘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