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師範大學校長錢旭紅
校長乃學府之魂——他們的教育理念、辦學實踐、個人風範影響了一座學府的“氣質”。今年,上海科普大講壇推出全新系列活動“校長說”,圍繞高等教育改革、拔尖人才培養、科學技術創新等熱點問題,與公眾展開熱烈討論。今天(3月27日)下午,“校長說”首場活動在上海科技館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師範大學校長錢旭紅,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榮譽理事長左煥琛和上海科技館館長王小明出席活動啟動儀式。
“為更好發揮大講壇社會效應,培養公眾特別是青年一代的科技創新精神,大講壇於今年全新策劃推出“校長說”系列,我們將邀請高校校長來到講座現場,結合高等院校學科教育,輸出他們的新思想、新觀點、新理念,也希望透過這樣面對面的交流,讓觀眾有感覺、有共鳴、有啟發。”上海科技館王小明館長在首場活動致辭中這樣講到。據悉,“校長說”還將聯動長三角教育資源,邀請長三角知名校長來論壇發表他們的真知灼見。
“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中國發生?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為什麼中國)對人類的貢獻不符合它的人口比重?”講座一開場,“校長說”首場主講人錢旭紅校長便丟擲了三個直指人心的問題。不管是探析“三問”背後的深層原因,還是直面“三問”所描述的嚴峻挑戰,思維都是繞不過去的關鍵點。錢校長指出,作為個人,從改變思維開始,改變自己,由此整個民族、整個國家的整體面貌就開始慢慢發生改變。
那麼,我們到底該如何改變我們的思維呢?在此之前,洞察古今中外思維模式變遷的全景格局並以史為鑑,是非常重要的。回溯公元1300年左右,作為思維重要載體的知識,在其發育成學科和體系的過程上,中西方發展出了兩條截然不同的路徑——古中國強調辨證邏輯,古希臘強調形式邏輯。而古中國形式邏輯的夭折,留下了忽視過程、原理、結構、程式的民族弱點,也扼殺了科學的萌芽。回溯公元1900年前後,以牛頓為代表的經典物理和以愛因斯坦、玻爾等為代表的量子物理發生了激烈碰撞。前者是精確的,整個宇宙就像鐘錶一樣按照早已確定的軌道執行;後者是不確定的,在開啟盒子前,沒人知道薛定諤的貓是死是活。“量子”這一概念發展到今天,早已不侷限於物理理論,而深刻地影響了其他科學研究、人類的思維模式以及現實生活。
“古中國的思維模式、古希臘的思維模式,經典思維、量子思維……任何思維都有其獨特的優勢和缺陷,我們不能陷入‘非此即彼’的困境。一個思維自由的人,不僅要有嚴密的邏輯思維,還要有富有想象力的形象思維,系統的格局思維等等。中華民族必將輝煌的未來,一定來自於獨有特色、中西融合的思維優勢!”在講座最後,錢校長這樣總結道。
首場“校長說”的活動現場座無虛席,錢校長擲地有聲的演講引起了觀眾的陣陣掌聲。在最後的互動交流環節,觀眾們踴躍提問,從家長、學生、教師等不同視角提出自己對思維改變與青少年教育問題上的困惑。錢校長一一回復了提問。
延伸閱讀——
上海科普大講壇由上海市科委指導,上海科技館主辦,上海科學傳播與發展研究中心承辦,上海科普發展教育基金會支援。目前已舉辦161場,邀請到340多位海內外科學家進行精彩演講,逾三萬名聽眾到現場聆聽。大講壇將繼續利用科學傳播的新技術新趨勢,透過嗶哩嗶哩和東方網兩大直播平臺,為更多觀眾呈現前沿的優質科學知識。
2021年,上海科普大講壇將在前沿科技、基礎研究、跨界對談等基礎上推出五大系列,其中包括全新策劃打造“校長說”欄目,它透過“講演+對話”的形式,讓更多的觀眾瞭解高校校長們的科研故事和教學故事,傾聽他們的新觀點、新聲音、新思想。
“聽·見未來”:中國天眼對全世界科學家開放、載人航天工程新發射任務、大科學大科研裝置新動態、碳中和與碳達峰新理念、腦機介面與醫療健康……我們將繼續關注和傳播航空航天、生物醫藥、人工智慧、量子科技、五型經濟等重大戰略及大科研裝置的最新科技成果,推出具有前瞻性、引領性的講座。
“科學匠人”:百年新徵程,一部奮鬥史。老一輩科技工作者們是科學精神的典範,在該系列中,我們將聚焦科學家精神,邀請老一輩科學家、“人民科學家”等共和國之脊樑,講述他們的科研奮鬥故事,傳播愛國創新精神。
“科學永珍”:城市裡的動物居民、人體內的菌群部落、腦袋裡的海馬先生……科學包羅永珍。我們將持續關注基礎學科發展,圍繞生活中好玩有趣的科學現象,探討現象背後的科學本質,挖掘隱藏的物理、化學、生物等各學科知識。
“知識無界”:科學+藝術、科學+遊戲、科學+技術……將產生何種化學反應?我們將繼續致力於科技與文化、人文之間的“次元破壁”,關注跨學科、跨領域、跨地區的知識分享與傳播,形成新的流動與連線。
“校長說”:高等院校學科教育如何培養創新人才?我們力圖邀請國內知名高校校長,從其學科背景出發,探討如何看待新技術發展與未來教育方式的變革,如何培養青少年的科學好奇心和創新力。
作者:沈湫莎
圖片:上海科技館提供
責任編輯:任荃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