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有著數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有著許多價值連城的鎮國之寶。可有許多的寶物,因為時間遙遠或是其它的什麼原因而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見蹤跡。
這些珍寶留下許多傳說和故事,現在卻只能聞其名,也不知還有重見天日的那一天嗎。
十件消失在歷史中的珍寶
1.九鼎
九鼎,華夏至尊無敵神器,是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為象徵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相傳,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象徵九州,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並將九鼎集中於夏王朝都城。
東周開始後,周朝王室衰落,各諸侯開始覬覦王權。楚莊王首次“問鼎大小輕重”,幾經滄桑,九鼎下落不明。在司馬遷的《史記》有記載,周赧王死後,秦穆公把九鼎從周王朝都城雒邑掠到秦國都城。又有記載秦始皇泗水撈九鼎,九鼎應該是在秦朝出現過,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九鼎被作為隨葬品埋入秦始皇陵了。
自夏禹鑄九鼎,作為傳國之寶,這九鼎就成為權利和國家的根基和象徵,到秦朝九鼎就此失去了下落。
後世帝王亦曾屢次重鑄九鼎,以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和宋徽宗崇寧三年兩次最為有名。
縱觀中國曆代史籍,關於九鼎下落的材料雖多,但往往自相矛盾,提不出充分可靠的依據,不禁讓人產生疑問:在地下埋藏的古物中,九鼎今天究竟是否還存在?在歷史上,根據歷代史書記載,它確實曾作為夏、商、週三代的鎮國之寶,傳承了二千年;並且,從未發現過古人關於它已銷燬的歷史記載。因此,九鼎的下落,至今仍是一個謎。
2.傳國玉璽
中國歷史上,堪稱國之重寶的器物不在少數,但恐怕沒有一件比得上皇帝的印璽。在皇帝的印璽中,沒有一件比得上傳國玉璽。
六海畢,天下一,秦始皇嬴政一統天下之後,命李斯雕刻玉璽,作為以後傳國的象徵。(傳說為和氏璧製作,一說此璽用陝西藍田白玉雕琢而成)
傳國玉璽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以作為“皇權天授、正統合法”之信物。此後,成為中國曆代正統皇帝的信物,得傳國玉璽者才是正統皇帝。任何一個新王朝要想證明自己的“天命”,就必須得到這塊“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玉璽。傳國玉璽代表的意義遠大於它本身的意義。
傳國玉璽自問世後,就開始了富有傳奇色彩的經歷。在歷代帝王之位者的爭奪中,傳國璽屢易其主,輾轉於神州千餘年,忽隱忽現,最後不知所蹤。
西漢末年王莽篡權,皇帝劉嬰年僅兩歲,玉璽由孝元太后掌管。王莽派人逼太后交出玉璽,太后大怒中擲玉璽於地,玉璽被摔掉一角,後來用金補上去。自此鑲金玉璽成為一大特徵。
隋煬帝楊廣被殺後,傳國玉璽又被蕭後攜帶遁入漠北突厥。李靖率軍討伐突厥,蕭後返歸中原,傳國玉璽重新歸於李唐。
唐朝末年,朱溫篡唐,廢唐哀帝,奪傳國璽,建立後梁。李存勖又滅亡後梁,奪得傳國玉璽。
後唐末年,著名的兒皇帝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帶著契丹兵打到開封城下,後唐末帝李從珂攜帶傳國玉璽自焚,從此,真的傳國璽就此失蹤。
但是,玉璽的傳奇並未結束,而是開啟了一段幻假幻真的歲月,在宋、元、明、清都有記錄,真假難辨。
就這樣,傳國玉璽,隨著封建王朝歷經兩千餘年風風雨雨、撲朔迷離,數隱數現,最終湮沒於歷史的漫漫長河之中。
歷史上的傳國玉璽數度隱沒,又數度浮現,到最後已經難辨真偽。真正的傳國玉璽或許已跟著李從珂一起葬身於火海,也或許在更早的十六國時期就已經散失在民間。
其實,幾千來歷代豪傑奸雄,不惜耗費數十萬人血流成河所爭所奪的,從來就不是一方玉石,傳國玉璽象徵的意義遠遠大於其本身的意義。
3.十二金人
秦始皇橫掃六合後,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在秦都咸陽,秦王宮阿房殿前, 屹立著12個銅器鑄造的大銅人,因為銅是黃色的,所以又稱作金人。他們身著外族服裝,每個都非常巨大和沉重,很難運輸,而且他們渾身雕有精細的花紋,且個個耀武揚威,精神抖擻,英勇無比,日夜守護著秦王宮殿。銅人造形之大,製作之精巧考究,為歷史上所罕見。
《漢書?五行志》裡的記載:秦始皇二十六年,有大人長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
但遺憾的是,今天我們是看不到這12個銅人的蹤影了。
關於金人的下落問題存在著三種猜測:
有人認為,當初西楚霸王項羽在攻克秦都咸陽後,曾經火燒阿房宮。在火燒阿房宮時,連同象徵秦王朝永固的這12個金人也一起燒燬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這12個金人是毀在董卓的手上。
《三國志·魏書·董卓傳》記載:椎破銅人十及鍾鐻,以鑄小錢。
《關中記》記載:董卓壞銅人,餘二枚,徙清門裡。魏明帝欲將詣洛,載到霸城,重不可致。後石季龍徙之鄴,苻堅又徙入長安而銷之。
東漢末年,董卓率軍攻入長安,將其中的10個金人銷燬,並鑄成銅錢,而剩下的兩個被他下令遷到長安城清門裡。到三國時期,魏明帝曹睿下令把這兩個銅人運到洛陽。當成千上百的工匠們運到霸城時,由於金人的重量太沉,不得不放棄了這個巨大的工程,於是就停止了搬運。到了東晉十六國時,後趙的石虎又把這兩個金人運到了鄴城。後來前秦的苻堅統一北方,他又把這兩個金人從鄴城運回長安銷燬。至那時,存在於世間約600年的12個金人全部被銷燬了。
最後一種說法是比較樂觀的,認為這12個金人並未被毀掉,陪葬秦始皇了。
4.隨侯珠
隨侯珠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隨國的珍寶,與“和氏璧”並稱為“春秋二寶”。
傳說隨國的君主隨侯在一次出遊途中看見一條受傷的大蛇在路旁痛苦萬分,隨侯心生惻隱,令人給蛇敷藥包紮,放歸草叢。這條大蛇痊癒後銜一顆夜明珠來到隨侯住處,說:“我乃龍王之子,感君救命之恩,特來報德。”這就是被稱作“靈蛇之珠”的隨侯珠。
楚武王伐隨,隨國敗於楚國,隨侯珠也流落到楚國,楚被秦滅後,秦始皇擁有了隨侯珠及和氏璧。李斯的《諫逐客書》中有記載“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此後下落不明,有可能隨秦始皇殉葬。
5.泰阿劍
泰阿(又名太阿),十大名劍之一,是歐冶子和干將兩大劍師聯手所鑄,相傳天地間的元氣匯聚成劍氣儲存於泰阿劍中,經歷了天地人三道合一而鑄成,是楚國鎮國至寶,風胡子稱泰阿劍是把威道之劍。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泰阿劍也歸秦始皇所有。《史記·李斯列傳》記載“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秦始皇曾配泰阿,死後大量陪葬,泰阿劍作為秦始皇的陪葬品一同葬入始皇陵地宮中。
此外,秦始皇還有定秦劍,被後世譽為“天下第一劍”。
6.《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是書聖王羲之在蘭渚山下以文會友,眾人提筆賦詩,聚詩成集,為《蘭亭集》。王羲之為其做序,即為古今文墨之神蹟《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但這件“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書法極品,直到如今,其下落仍然撲朔迷離。
唐太宗李世民對王羲之書法的尤其迷戀和痴迷,對於得之不易的《蘭亭集序》真跡視若至寶,因此傳言其真跡在李世民駕崩之時作為殉葬品永別於世。
但是,五代時期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盜墓賊溫韜在盜取了李世民的昭陵後,在他的出土文物清單上卻並沒有看見《蘭亭集序》的蹤影,因此有傳言稱是李世民的兒子唐高宗李治偷偷換取了《蘭亭集序》的真跡,後隨葬於李治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之中。
7.《永樂大典》正本《永樂大典》是明永樂年間由明成祖朱棣先後命解縉、姚廣孝等主持編纂的一部集中國古代典籍於大成的類書。初名《文獻大成》,後明成祖親自撰寫序言並賜名《永樂大典》。全書22,877卷(目錄60卷,共計22937卷),11095冊, 約3.7億字,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是中國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顯示了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光輝成就。
從圖書內容說,《永樂大典》堪稱一座圖書的寶庫,將中華數千年的文明歷程盡收書中,價值連城,它不僅收錄了從先秦至明末的各類儒家正統典籍,在圖書內容的選擇上,更盡顯廣闊的胸懷。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涵蓋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永樂大典》是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沒有之一。
在嘉靖年間,因為宮中失火,嘉靖皇帝怕大典有損,又重錄了一部,稱為“嘉靖副本”。而正本也隨之消失了,一個猜測是,原書已給嘉靖皇帝殉葬。
隨著明朝覆滅,《永樂大典》副本厄運也隨之開始,清朝官員監守自盜,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劫掠翰林院,又遭義和團焚燬,監守者瓜分,八國聯軍的劫毀,最後僅剩64冊。
現在《永樂大典》殘本約400冊散落在8個國家和地區的30個單位,新中國成立後不斷收集,並計劃在幾年內將世界現存的《永樂大典》全部影印完成。《永樂大典》是近萬人的心血所集合而成,雖然丟失了很多的原稿,但是他在世界史書的地位是屹立不倒的,這是中華人民的驕傲和心痛,不知道《永樂大典》什麼時候才可以收回海外流失的部分,也不知道正本什麼時候可以再現。
8.慈禧夜明珠
慈禧死後陪葬了大量的奇珍異寶,但是最為貴重的要屬那顆夜明珠。據說,這顆夜明珠在黑夜發出耀眼的光芒,價值及其昂貴。當年軍閥孫殿英盜取清東陵之後拿出了這顆夜明珠,之後又落入到了宋美齡之手,再後來就不知去向了。
這顆聞名中外的夜明珠在慈禧死後,含於其口中。
據孫殿英的說:“她(慈禧)口裡含著一顆夜明珠,分開是兩塊,合攏就是一個圓球,分開透明無光,合攏時透出一道綠色寒光,夜間百步之內可照見頭髮。聽說這寶貝可使屍體不化,難怪慈禧的棺材劈開後,老佛爺像睡覺一樣,只是見了風、臉才發黑,衣服也有些上不得手了。我把夜明珠託雨農代我贈給蔣夫人(宋美齡)。”
孫殿英託戴笠將夜明珠贈給宋美齡,後不知所蹤。
9.康熙九龍玉杯
當年孫殿英盜裕陵和慈禧陵兩座陵寢震驚全國,少有人知的還有1945年的盜東陵,東陵附近村莊明目張膽地盜竊陵寢,陵寢被盜之多,損失之慘重,遠超第一次。這次被盜的包括康熙的景陵、咸豐的定陵以及同治皇帝的惠陵和慈安陵,此盜竊事件發生後,陵區損失慘重,其他陪葬墓也無一倖免。被盜的陵寢達11座!參與人數多達千人,盜的珍寶更是不計其數,人數眾多,眾多珍寶的下落更是無據可查。
這次盜走的珍寶很多,其中最著名的要數景陵康熙的殉品“九龍玉杯”。
九龍玉杯乃稀世珍寶,由白玉做成,長為6公分,寬為4公分,高為3公分,屬長方形,四角各有雙龍戲珠,把手也是一條龍,共有九條龍,故稱之為"九龍玉杯"。
這件雕琢精細的九龍玉杯,如果內盛滿玉酒,立即可見有九條翻騰之蛟龍,其實是因為白玉是半透明之狀而顯現,使九條龍活靈活現。
九龍玉杯是康熙心愛之物,康熙年間,江洋大盜楊香武三次潛入皇宮盜此玉杯而未得,更增加了九龍玉杯的名氣。於是江湖人物無不以獲取此杯為最大的榮耀。康熙駕崩以後,九龍玉杯作為康熙心愛之物隨葬景陵。儘管各色人物都垂涎三尺,但清皇陵戒備森嚴,九龍玉杯在康熙陵墓中才得以儲存。直到1945年,一夥土匪連夜盜掘了景陵,這件珍品後來落入當地一名盜墓者手中,經多方努力工作,這名盜墓者交出了九龍玉杯。可是,時光流轉,九龍玉杯現已不知下落。
10.北京人頭蓋骨
1929年冬天,考古學家開始在北京西南角的周口店挖掘,發現了距今約60萬年前的一些完整的猿人頭蓋骨,定名北京猿人,也叫北京人頭蓋骨,這一發現立即轟動了國內外。而二戰期間,周口店猿人洞先後出土的全部5個完整和比較完整的頭蓋骨神秘失蹤,再度震驚了世界。
盧溝橋事變後,“北京人”化石一直儲存在美資協和醫院,日軍佔領北平後,美日戰事一觸即發。“頭蓋骨”若再留在北平很不安全,“頭蓋骨”轉移行動按計劃開始,由美國海軍陸戰隊護衛,乘北平到秦皇島的專列到達秦皇島港,在那裡登船。此時,日本對珍珠港的空襲已經開始,駐在秦皇島山海關一帶的日軍突然行動襲擊美軍,美海軍陸戰隊的列車和軍事人員全部成為日軍的俘虜,包括“北京人”在內的物資和行李當然成為日軍的戰利品,從此不見蹤影。
“北京人”頭蓋骨從此下落不明,成為科學界的重大損失,成為人類科學史上一大懸案。不知道北京人頭蓋骨是否還有重見於世的一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