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衣食住行各個方面與之前相比都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交通條件的不斷完善以及各種冷藏保鮮技術的研發,讓我們在食物上有著更加豐富的選擇,人們不僅可以品嚐到新鮮的美食,甚至可以找到從外國空運過來的新鮮美食。不僅如此,各種快餐,外賣產業的不斷髮展,可以讓我們足不出戶就有外賣小哥將可口的飯菜送到門前。
總而言之,現代生活中,食物的種類越來越多,形式越來越多樣與方便。但是在古代生活中可不是這樣,中國的大部分地區都是以小農經濟為主,每一年耕種收成的好壞都與天氣息息相關,豐年還好說,一旦遇到荒年,那麼百姓就遭了殃。古代饑荒時,難民吃土吃草皮,為啥沒聽說吃魚蝦?其實古人也不傻,如果有魚蝦的話怎麼會不捉來飽腹呢,就讓筆者來給您說說古代饑荒時的情況吧。
我國遼闊平坦的地理條件奠定了我們國家農耕文明的發展。之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發明出了各種用於耕地的工具,還馴化養殖了耕牛這樣的動物來輔助人們進行農業耕種。但是古代人們無論是農作物還是技術都遠遠趕不上現代,所以說即使風調雨順耕種出來的結果也不會太多,還要上交給政府一些賦稅,所以大多數的農民都是自給自足的,沒有太多的財富。一旦遇到了荒年,耕種沒有收成,那麼很有可能就會爆發饑荒。許多百姓沒有糧食,沒有財富,那麼等待他們的只有飢餓,甚至有人餓肚子而死。那麼饑荒的時候人們是怎麼保命生活下去的呢?
其實如果僅僅是一個地區因為天災而出現了饑荒,那麼皇帝就會下令調配一些糧食去救濟難民,雖然這個方法確實奏效,但是古代通訊不發達,也存在著官吏管理問題,糧食是否到位,到位多少都是問題。如果是連年戰爭再趕上天災,導致百姓沒有收成的話,那麼統治者恐怕也分不出糧食來供給災民,那麼百姓就要自己找東西來填飽肚子了。
現在人們聽到的總是在饑荒中農民們為了保命,會挖野菜,實在沒有吃的了,就吃樹皮、草根。那麼他們不會吃河裡的魚蝦嗎?如果有魚蝦的話當然會吃,在那個時候,就連蝗蟲飛過人們都會捉來吃掉,更何況是魚蝦,但是如果發生了旱災,連水都沒有有怎麼會有魚蝦呢?另外,如果真的一點吃的東西都沒有了,餓極了的人們還會將目光放在人身上,歷史中曾經記載著在實在沒有東西可以吃的情況下,自己不忍心對自己的孩子下手,於是就兩家人將孩子交換而食,謂之易子而食。
歷史上那些重大的災荒基本上都發生在以耕種為主業的中原地區,那麼中國其他地區也會發生饑荒嗎?西北地區主要是以打獵和遊牧為主業,耕種佔很小的部分,所以即便是遇到荒年,那麼他們也可以依靠打獵,所以不會有饑荒。沿海的地區如果耕種沒有收成的話,還有靠海吃海的選擇。就此看來,中原地區單純的依靠耕種,所以才產生嚴重的饑荒問題。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生活在現代,各種產業發展健全,國家也有足夠的糧食儲備,還有像袁隆平這樣的科學家研究出了可以在惡劣情況下種植的水稻,所以我們不用再經受饑荒之苦。但是我們不能忘記歷史,也要珍惜每一粒糧食,始終牢記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