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不破除自以為是,無法做好教育

由 東方崇學 釋出於 經典

疫情期間,尤其近一個月,我頻繁接到家長的求助,說什麼“自己的孩子就是不愛學習,也不運動,對什麼都沒有興趣”……

我基本都會說到這句話,“你太自以為是了,哪有孩子不愛學習,哪有孩子不愛運動?你看到的只是表象,而且,你被表象給綁架了,以至於如此焦慮,如此恐懼。”孩子不愛學習,是因為孩子被扼殺了好奇心,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孩子不愛運動,是因為孩子的天性被壓抑,不管是安全還是學習壓力,我認為都是藉口,都違背天性。長此以往,孩子逐漸就失去了人生目標——不知為何而活。於是,渾身慵懶,無所事事,得過且過,度日如年,無聊致死……不知為何而活的人和流浪狗有何差異?

孩子如此之境況,基本是由成人的執念,也就是自以為作用的結果。什麼是“自以為是”,我會活在自以為是之中嗎?是的,包括我在內,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會活在自以為是當中。我們成人,尤其是自認為對孩子負有重大責任的父母和老師更容易,也更加堅定自己的自以為是(一部分人的這種自以為是會隨智慧的增長慢慢減弱,當然,很多人或更多的人至死不渝)。那我們為什麼會自以為是呢?

自以為是突顯的是一個人的思維模式,這受每個人的認知與思維能力深度影響,更根植在每個人的底層信念系統。大衛.蒂紹夫在他所著的《元認知》一書中指出,“雖然我們每個人都‘生而平等’,但每個人運用元認知的能力——審視自己思想的能力確實大有不同。之所以不同,是源於後天的努力,主要是在思維訓練上的努力”。這段話表明,我們之所以會自以為是,主要是我們認知思維侷限所致。每個人都有認知與思維的侷限,這個侷限就像監獄一般,束縛著每個人。尼采說,“我們都是認知監獄裡的囚徒,只是呆在不同的監獄裡罷了”。每個人都有認知思維侷限,這是事實,但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還是認知(思維)的差距,這是鴻溝般的差距。所謂人生精進、提升,說到底是提升我們自己的認知與思維能力。就是破除自以為是,習以為常的思維侷限。

那這個思維侷限是怎麼形成的呢?從獲取事實資料(知識或資訊)進行反思開始,我們就開始利用我們的思維進行聯絡(聯想),並根據這些聯絡,形成初步的判定結果,最後利用這些結果指導自己的行動。這個過程就是認知反饋的流程。看起來這很科學,因果鏈條縝密無暇。但事實呢?對從第一步採用的事實資料是真實的嗎?是客觀的嗎?是整體系統的取樣嗎?我們是不是以點帶面選取了“事實”資料?根據這些所謂的“事實”資料,您是不是進行了客觀系統的分析,還是加入了自己的主觀聯想,甚至是臆想?這兩點任何一點出了問題,您思考所加工的結果都不會是正確的結果,您根據這個結果推定指導的行動都不是正確的行動。如果這個描述太抽象,我們用現實中非常常見的具體例子來輔助說明一下。

老李孩子的初中同學張高尚的爸爸老張夫婦特別重視孩子的教育,兩口子全身心都幾乎都在放在了孩子身上。他們給孩子報了很多的輔導班,尤其是*而思的一對的輔導班,託人開後門去報班。天道酬勤,老張家的孩子從小到初中考試都不錯,都能在班級里名列前茅。老李見後,回去後也給自己的孩子報了各種輔導班,也託各種關係在*而思報了好幾科的一對一輔導,而且,孩子回到家老李就坐在孩子跟前陪著孩子做作業。

這段描述中的“事實”是怎樣的呢?張高尚為什麼報輔導班(是為了?到底報了哪些輔導班(是興趣班還是學課輔導班)?是孩子主動願意報的呢?還是被逼迫的?老張是如何在孩子身上投入精力的呢?(科學陪伴還是狗看死孩子一般的陪著)是進入了初中才開始這麼做,還是從小就這麼做的呢?從小到大,老張的作為有沒有改變?

老李的聯絡依據是什麼?是不是僅僅看到了張高尚的考試成績?這樣的聯絡會不會以偏概全?老李的孩子和張高尚是一樣的嗎?老李和老張父母的學識修養是相同的嗎?家境是相同的嗎?還有,張高尚除了考試成績好,其他更多的方面如何?他快樂嗎?老張家幸福嗎?太多的問題需要去聯絡,並綜合應用思考了。

所以,老李最後的所作所為大機率可能是盲從,是一種自以為是的慣性思維在遙控,其行動最終的結果也是可以想象的。

老李為什麼會如此行為?根本是老李的思維底層出了問題,他不具備底層的思維能力,即本質思維能力和系統的思維能力。這樣的案例相信大家不陌生,也許自己也還正在踐行著。記住,教育,尤其是孩子的教育,可以向別人學習,但絕不僅是模仿——模仿者大機率會死的。沒有底層思維的支撐,其行動是沒有真正的方向的。

這個方向,就是人生的終極目標,就是教育的終極目的。這兩點想清楚了,為人父母的很多問題尤其是孩子的教育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

很多人一聽人生的終極目標,教育的終極目的就覺得這是假大空的問題。我不這麼認為,我認為這是生命和教育的本質問題,不難想象,能洞察本質的人和整日活在喧囂功利表象的人很難對話的。這裡有兩句精彩的話與大家分享,一句是電影《教父》裡的一句臺詞,老教父說“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從大學時代起,我就瘋狂迷戀《教父》這部電影,原著的書更值得看。)另一句話,“知道自己為何而活的人,您就會為此忍受任何折磨”。這句話,我記不清是誰說的了。有人追問,到底什麼才是人生的本質呢?到底什麼才是教育的本質呢?很多人喜歡直接要答案,而不是去尋找答案。直接要,和自己探尋到,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境界。我可以分享我的答案,但這個答案你不能理解,即使理解了,也未必適合你。

我的人生目標,“找到適合自己的生命方式,讓自己的生命價值最大化”。具體而言,就是找到自己真心喜歡的事,如果能遇到喜歡的人一起幹自己喜歡的事,那實乃幸運。我就是那個幸運的人。不僅找到了自己的喜歡的事,而且遇到了喜歡的人一同幹著這件事。關於教育的本質,古今中外,很多的教育專家、哲學家和社會學家站在不同的維度對其有不同的描述。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用康德的話說,“真正的教育是讓人成為人”。用懷特海的話說,“教育的目的就是激發和引導學生的自我發展”。在我看來,其實本質上都是相同的,終極目的都是一致的。DE理解的教育根本目的也是培養人,培養一個完整的人。我不是要與名師與教育大家靠齊,這是所有真正教育都應該遵循的本質。如果一種教育不是以此為根本目的,不管什麼理由,什麼形式,都不是真正的教育,甚至是反教育。

很多人說我是理想主義者,“現實很骨感”啊。哪敢不應試啊,哪敢老師講道理啊,孩子不管怎麼行啊……我是不是理想主義者我不知道,我知道我是個有理想的人。之所以這麼這麼說,這麼想,是因為被喧囂和功利裹挾了,不自知融入了烏合之眾的洪流中,說到底是沒能直擊本質。天下的父母都說自己愛自己的孩子,連為自己的孩子學習和成長都不願意付出時間,付出行動,這哪叫愛孩子啊?說一套做一套的父母在我看來不僅無知,而且自私和虛偽。有人經常問我,“現在這麼忙,壓力這麼大,我們哪有時間學習啊?付老師,你能如此陪孩子嗎?”忙“可能”是事實,但更多情況是藉口。我能陪孩子,我認為這是我的義務,更是我的樂趣和價值所在。雖做不到每時每刻,但只要孩子需要的時候我一定在場。只要不出差,全家在一起每週至少還需要戶外一天的。

現實中,我們的思維很容易陷入到“短見”和“斷見”當中,短見是浮在表象上的,斷見是紮根侷限在某個階段的。如果說“短見”對應的是本質,那“斷見”對應的就是系統了。系統思維,也叫長線思維,它和本質思維構成我們的底層信念系統。如果系統思維大家感覺也費解,也還可以用上述老李老張的那個例子來說明。

張高尚考高分能給他和他的家庭帶來什麼?“高分——好高中——好大學——好工作——好媳婦——幸福高貴一生”是這樣嗎?

有沒有可能初中的高分不能適應高中的壓力和挑戰而考砸的情況?有沒有考上大學瘋狂迷戀遊戲放縱自我的情況?有沒有受原生家庭影響在工作中唯命是從失去自我的情況?有沒有攀附權貴找個媳婦們不當戶不對的情況?是不是任何一個環節,任何一個點出問題都會產生變異?

短見和斷見的背後往往是一種賭博心態,持這種思維只看到贏,遮蔽掉輸;孩子的教育上,只看到別人家孩子的表象結果,從不看人家的系統付出。把學習放在生命成長的系統中考量,把短期的學習放在人生的大系統中去考量,看看我們會看到什麼?如果人生真的有成功,一定要放大到整個生命系統中去看,去評價,而不是眼前一城一池的得失。中國有蓋棺定論之說,不到那個點怎麼能叫成功呢?尤其是關於子女的教育,哪是一兩次的考試成績來決定的呢?哪怕是高考也不能代表全部啊。

我的同事沐沐曾對成功的父母有過這樣的描述,“自己的孩子已經有了家,有了孩子,那個時候還能有了經營家的能力,有了幸福。對我們來講,那可能才叫成功。因此父母至於孩子的教育,絕對是個大的系統工程”。

我相信所有的父母都愛孩子,但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會愛孩子。父母愛孩子,不僅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能力和藝術。每個生命都是獨特的,孩子也不例外。因此,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我們必須尊重差異化的存在。如果我們盯著那個“別人家的那個孩子”,如果我們老師在意老師和別人對自己孩子的評價,那最好的結果是自己家的孩子活成了別人家孩子的模樣。不僅做不到,即使做到了也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道力所限,要靠願力突破”。既然真的愛自己的孩子,那作為父母的我們應當為孩子的成長做應有的改變,不能光有願景,而沒有切實的行動。記住,中華5000年所有的教育精髓就集中在“言傳身教”這四個字上。作為父母,如果不能言傳身教自己的子女,是最大的失責。任何的理由都基本可以當作是藉口,如果您真的認為孩子的教育和成長重要的話,如果您真的愛您的孩子的話。

一輩子時間很長,其實也很短。當您真正找到人生意義和價值的時候,這個時長几乎是轉瞬即逝。如果像這次II期的父母特訓這麼點時間都不願意付出,談何陪孩子走更長的路?

我的課可能會讓一些父母們失望,尤其是讓一些急切想獲得養娃具體方法,尤其想要治病良藥的人來說大機率會失望。因為,我不太願意談具體的方法,一是因為,不明白道,談法和術都是胡扯;二是如果我們不明白根本的道,給了具體的方法(術)往往也會被用歪了,適得其反。

就如同今天的課,我是從為人父母最應該具備的底層思維談起,從教育最基本的常識談起。所以,聽起來可能不酷、不眩,甚至有假大空坐而論道之嫌。不過我相信,中國教育之所以有如此多的問題,當下父母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恐懼和焦慮,恰恰就是違背了最基本的常識,失去了最根本的底層思維能力。

沒有了本質思維能力,我們常常會陷入到功利和虛幻的假象之中,很容易變成“烏合之眾”中的一員;沒有了系統思維能力,我們往往會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自覺不自覺地陷入到短見和斷見之中,有意無意地扼殺生命,去捍衛別人的利益;教育中沒有差異化思維的能力,我們往往極易陷入消極負面,極易讓生命失去自己本來的樣子。

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無外乎兩點內容,一是思維,二是行為。兩者相比,我認為思維比行為更為重要。不僅絕大部分是思維決定行為,更重要的是,思維往往決定著終局結果。

“江山易改,秉性難移”,這個秉性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我們的思維模式。成人難教,說的就是就是太“自以為是”。這100天的父母精進,如果非要設定一個目標的話,那就是破除“自以為是”這個執念。破執的過程,就是不斷打破自己的過程,更是死磕自己的過程,是身心靈都會有痛苦伴隨的過程。

父母特訓營II期今天第一次正式課,非常榮幸能有此機會與大家相遇,感恩。在本次課還沒有正式開始前就近十位父母退出了,深表理解和尊重,更祝福她們。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

備註:本文根據作者在DE卓越父母特訓營第II期上的分享錄音整理而成,未經本人審閱。

圖片來源:DE未來訓練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