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早教”只是家長臆想中的教育競賽
不知何時起,“早教”一躍成為教育行業炙手可熱的概念。學校門口擠滿早教推銷人員,社群路口派有專人定點介紹,產科門外貼滿各種宣傳標語。早教接連升級,產品不斷迭代,“早早教”更進一步衝在行業最前方。
從“早教”到“早早教”,教培起跑線的無限向前,折射著日漸濃烈的教育焦慮。家長或是擔憂自家孩子晚人一步,或是思慮自身忙碌孩子孤單,或是跟風蹭熱以求心安,於是乎,家長紛至沓來,銷售喜笑顏開,三言兩語間,交易達成,孩子教育似已提升。殊不知,螢幕課程眼花繚亂,放眼產品堆積如山,家長成群搶購“裝備”,孩子背上“鐐銬”纏身。到頭來,以培養孩子為名的所謂“早教”,早已脫離孩子本身,而成為一場家長臆想中的教育競賽。
“早早教”被吹的天花亂墜,實際效果卻難言理想。有調查顯示,“早教”的提前起跑優勢,在進入小學三年級後將不再明顯。戰線提前,一味投入,取得的只是有限效果。反觀被各類課程壓迫的孩子,因長期使用早教機,“眯眯眼”群體急劇上升。四個小學生中就有一個近視,著實令人心痛。有言道,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國畫大師齊白石,幼時厭學,酷愛畫畫,於是拜生活為師,以觀察為墨,終一筆一畫間成名於世。工程院士袁隆平,少時一瞥,志向農學,於是以園藝為始,與糧食為伴,於粒粒辛苦後得世人稱讚。太多事實告訴我們,以興趣為引,執著為力,不斷前行,這才是童年應有的打卡方式。
適當“早教”是需要,“早早教”卻大可不必,更不能以此剝奪孩子的童年。在這方面,他山之石或有借鑑意義,芬蘭明令禁止幼兒學習超齡知識,德國憲法禁止過度開發孩子智力,澳大利亞禁止幼兒五歲前入學。而我國,近些年來也多次拿出相關舉措,對學前班“小學化”進行專門處理,嚴禁提前教授專業知識,提倡教育節奏與身心發展匹配。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呼籲的:兒童是新時代的創造者,“要解放兒童的創造力。”透過解放兒童的頭腦、雙手、嘴巴、眼睛、時間、空間,來解放兒童的創造力,其中解放“時間”就是使之能“閒”。“閒”又何嘗不是一種更為合適的早教,於“閒”中瞭解自然、發展興趣、洞悉真理,這或許才是教育本來的意義。(張帥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