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05年(清朝康熙四十四年),63歲的福建名臣李光地正式“拜相”,擔任文淵閣大學士。李光地是康熙朝著名漢臣,他清廉勤政,在康熙平三藩、收臺灣、徵噶爾丹的過程中,李光地都發揮著不同程度的作用。康熙晚年,曾評價李光地“朕知之最真”,可見,李光地實乃康熙晚年的寵臣。
李光地雖然是清朝一代名臣,然而,他的品格卻沒有得到大多數人認可,例如清朝史學家全祖望曾在《鮚琦亭集》中評價:
“李光地初年則賣友,中年則奪情,暮年則居然以外婦之子來歸。”
這句話資訊量很大,幾乎把李光地說得一無是處,特別是李光地“賣友求榮”的事情,幾乎讓李光地名聲掃地。這件事其實是一件歷史公案,要從康熙三十七年說起。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帶領眾位皇子和大臣前往熱河圍獵,然後去了一趟盛京。在盛京,有一位被流放到盛京的犯人託人向康熙獻了一首詩,這首詩拍馬屁的水平極高,康熙龍顏大悅,當下就要見這位犯人。
康熙仔細一問才知道,此人叫陳夢雷,今年已經50歲,陳夢雷乃是康熙九年的進士,因三藩之亂時被靖南王耿精忠召為幕僚,因此獲罪,被流放到盛京。康熙見陳夢雷骨瘦如柴,但很有才氣,因其不過是一介文人,康熙便大發慈悲,帶陳夢雷回京,讓他協助三皇子胤祉來編書,不曾想,陳夢雷回京後,就立即捅出了驚天訊息,讓直隸巡撫李光地陷入輿論的漩渦。
李光地,字晉卿,福建泉州人,康熙九年進士;
陳夢雷,字則震,福建閩縣人,康熙九年進士。
也就是說,李光地和陳夢雷二人,不僅是同科進士,還是福建老鄉,可以想象,二人金榜題名的時候,或許還坐在一個桌上相互道喜呢!後來,陳夢雷和李光地同在翰林院任編修,還是同事關係。既然有這層關係,陳夢雷和李光地到底有什麼仇怨呢?
根據陳夢雷的說法,康熙十二年(1673年)年底,李光地的父親病重,李光地請假回鄉探望,陳夢雷也一道回鄉探親。(筆者注:當時吳三桂在雲南已經起兵,只不過訊息被吳三桂封鎖,康熙還不知情。)到了第二年三月,二人打算回京時,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突然起兵響應吳三桂,福建登時大亂,耿精忠一邊封鎖進京的道路,一邊抓捕朝廷官員為自己效力。陳夢雷和李光地二人為了躲避叛亂,躲進寺廟,但耿精忠隨後抓住了陳夢雷的父親,以此相威脅,陳夢雷為救父親,只得回到福州見耿精忠,從此被耿精忠留在帳下。
陳夢雷回福州之前,在郊外和李光地密約,由陳夢雷入城打聽叛軍兵力部署,然後想辦法把訊息帶出來,再由李光地沿小路到京城報信。然後,陳夢雷假意投奔耿精忠,得到情報後,他立即把情報寫好放進一個蠟丸裡,悄悄出城交給了李光地。李光地將自己的大腿割開,塞入蠟丸,沿山路逃出福建,趕到京城向康熙告密。李光地到京城之後,康熙才知道耿精忠已反,並且根據李光地帶回的情報,派康親王傑書有針對性地攻打耿精忠。這一點,《清史稿·李光地傳》有記載:
(康熙)十四年,密疏。置疏蠟丸中,遣使間道赴京師,因內閣學士富鴻基上之。上得疏動容,嘉其忠,下兵部錄付領兵大臣。
李光地之所以後來得到了康熙的重用,和這一次冒死報信關係很大。但是《清史稿》中只提到了李光地一人,並沒有陳夢雷什麼事,這也是該事件的關鍵。
陳夢雷沒想到李光地獨佔功勞,後來三藩之亂平定,陳夢雷被以“耿精忠幕僚”的身份流放到盛京,而李光地則平步青雲。陳夢雷憤恨之下,寫下《絕交書》給李光地。到了康熙三十七年,李光地已經是直隸總督,而陳夢雷還是一介囚徒。
且說陳夢雷被康熙帶回北京後,他不僅上疏向康熙陳述自己當年的功勞,還把此事公之於眾。一時間,李光地名聲掃地,同僚們紛紛對李光地投上鄙夷的目光,甚至罵李光地賣友求榮,乃小人也。李光地被逼入絕境,上疏曰:
“臣上蠟丸書是他定的稿,實實無此事。”
李光地的意思是:當年我呈上去的蠟丸情報,是我自己蒐集的,跟陳夢雷沒有半毛錢關係。陳夢雷這是嫉妒我,才出言陷害我,我並不是小人。李光地還說,當時自己離開福建時,曾派人送信到福州找陳夢雷一起走,結果陳夢雷“一字不見答”。意思是,陳夢雷寧願跟著耿精忠造反,也不願意回京城。
因為“蠟丸事件”只有李光地和陳夢雷兩人知情,現在兩人各執一詞,誰都沒有證據,於是,這件事就成了“歷史公案”。
然而,作為清朝的統治者,康熙最終的做法也很微妙。很明顯,康熙沒有相信陳夢雷,因為李光地經過此事後,仍然一路高升,最後當上了文淵閣大學士。然而,康熙似乎也沒有相信李光地,因為若李光地所言屬實,那陳夢雷無疑是主動參與謀反的,肯定還要被問罪,但陳夢雷在此後的幾年過得好好的。
關於陳、李二人的歷史公案,清史稿明顯是支援李光地的,但有許多野史,包括福州當地的地方誌都支援陳夢雷的說法。近代著名歷史學家梁啟超也認為,李光地賣友求榮,確有其事。在《梁啟超全集》中,他如此評價李光地:
李之忘親背交,職為奸諛,湯之柔媚取容,欺罔流俗……
可見,因為陳夢雷的案子,李光地的名聲很難被挽回了。
筆者認為:李光地和陳夢雷案,陳夢雷所說應該大體屬實。畢竟,陳夢雷以罪臣身份回到北京,已屬不易。他沒必要再起是非,去主動得罪直隸總督,這對他沒有任何好處。而且,陳夢雷寫下與李光地的《絕交書》,言辭懇切,更能看出他心中的冤屈和憤恨。
然而,作為康熙來說,不管李光地和陳夢雷之間發生了什麼,他當時都已經得到了蠟丸情報,而且李光地對康熙忠心耿耿,他何必為了一個小人物而貶低一位寵臣呢?所以,李光地在朝堂上巋然不倒,而陳夢雷呢,只能一輩子困在書案前。後記:雍正登基後,因胤祉(允祉)獲罪,陳夢雷再次被牽連,他被貶到黑龍江,72歲時死在了那裡。而李光地呢?被雍正入祀賢良祠,二人之間仍是雲泥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