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我看你骨骼精奇,是萬中無一的武學奇才,我這有本秘籍《如來神掌》,見與你有緣,就十塊賣給你了!”
相信看過周星馳《功夫》的小夥伴們對於上述的話,都不陌生。
不過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一個叫專門給別人看相的相師史世良,說過類似的話,不過他並不是要賣武功秘籍給別人,讓他看相的人叫李淵,他看了李淵的面向,就說出了開篇引用的話,即:骨法非常,必為人主。
據說,李淵聽到這種論斷之後,那是發憤圖強,時時刻刻想著做人主,而當時恰逢亂世,命運已向李淵敞開了大門。
哦,對了,這個李淵就是唐高祖,唐朝的開國皇帝,而唐太宗李世民正是他的二公子。
不過李淵和自己的兒子李世民相比,那名氣不是一般的弱,這是李淵真的沒有李世民有本事嗎,其實也不見得,想想也是作為大唐的開國皇帝,他能弱到哪,至於為何沒有李世民有名氣,我認有三點原因。
第一是李世民確實很有本事,“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得以並稱,並不是沒有道理的,第二是李世民善於“炒作”,尤其是他和武則天,那就是大螢幕上的常客,而第三則是李世民夠狠。
至於李世民有多狠,一場玄武門之變和之後對兄弟手足後代的所作所為足以說明,我們都知道李世民發動這場政變之後,唐朝其實已經成為了李世民的囊中之物,而他爹李淵也被逼宮退居二線。
那麼李世民逼宮之後,李淵究竟過著什麼樣的生活,甚至有人說他兩耳不聞窗外事,還生了一個兒子,這是真的嗎?
當然是,不過卻又不全是,我們就從玄武門之變說起吧。
李淵是向著李建成的。
在古代封建王朝中,嫡長子是王位的合法繼承人,而李世民並不是李淵的嫡長子,而是他的二公子,李淵的嫡長子是李建成,而李建成在李淵建立唐朝的過程中,那是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一些影視中,把李建成的形象給“糟蹋”的簡直不忍直視,而對此飛魚只能“呵呵”。
李淵即皇帝之位後,作為嫡長子的李建成自然以無可爭議的身份,榮登大唐皇太子之位,而在此之後,李建成那是時刻為接替李淵的皇位而時刻努力著,不過這原本也是沒有懸念的,畢竟他坐上了皇太子,並且一直在宮中幫助李淵處理政務,一切都在毫無意外的發生著。
不過,李建成並不是高枕無憂的,因為當他在宮中處理政務的時候,他的弟弟李世民依然在南征北戰,並且戰功赫赫,手下更是猛將如雲,李建成很怕,但是他還不慌,因為李淵是向著李建成的。
李淵對此也曾做過嘗試,那就是從李世民手中收回兵權,讓其他人代替李世民出征,不過領兵之人都趕不上李世民的才能,甚至還吃了幾次敗仗,李淵沒有辦法只好繼續讓李世民繼續帶兵,但這也為玄武門之變埋下了伏筆。
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
隨著李淵的年紀逐漸增大,李氏幾個兄弟之間的關係已經勢如水火,尤其是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那就像放了一個炸藥包,隨時都有被點燃的危險,再加上李淵對於李建成的偏袒和對李世民的打擊,一場政變已經蓄勢待發。
李淵其實還是沒有處理好自己兒子之間的關係,他也忽略了李世民心狠的程度,他為了能讓李建成順利接班,數次打擊了李世民的勢力,尤其是很多功臣無罪卻被貶,這也進一步刺激了李世民集團,為了自保,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
在這次政變中,李世民親手射殺了太子李建成,並且牢牢控制了李淵居住的皇宮,當然這時候的李淵,其實也已經無力迴天了,畢竟李世民這場政變蓄謀已久,宮裡宮外反對李世民的勢力也早已被肅清。
於是在李世民的逼迫下,李淵冊封李世民為皇太子,而在之後不久,就把皇位傳給了李世民,自己卻成了有名無實的太上皇,再後來李淵也搬出了只有皇帝才有資格居住的太極宮,徹徹底底被李世民排擠出了權力的中心。
李淵退位後的生活。
李淵親身經歷了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他再也不敢小瞧李世民心狠手辣的程度,所以當他禪位之後,就幾乎把所有的權力都交給了李世民,做起了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太上皇,這是李淵想要的嗎,當然不是,不過他卻沒有辦法,因為他敢反抗的話,只有一條路,就是提前去向閻王爺報道。
貞觀三年,李淵搬出了太極宮,搬入了大安宮,而且一直到病死,李淵幾乎都沒有離開過這裡,一開始李世民舉行宴會還會叫著李淵,後來也漸漸把李淵給淡忘了,那麼李淵去世之前,在大清宮都做了什麼呢?
其實,他也沒有什麼好消遣的,無非是看看花草,喝喝茶之類的,畢竟曾經叱吒一生的人物,最後卻冷冷清清過著無人問津的日子,想想其實還是有落差的吧,不過相比較他的其他兒子們,他的結局已經算是好的了,當然在這期間,六十多歲的李淵還生了一個兒子,也就是後來的滕王李元嬰。
說起李淵的這個小兒子,那名氣也不小,如果你覺得這個人不太熟,那麼或許是上學的時候,沒有背會王勃的《滕王閣序》,不過現在的我也忘得七七八八了,勿怪勿怪。
公元635年,李淵憤憤不平地閉上了雙眼,不過他如果知道李世民為後世開創了一個盛世,或許他也會欣慰吧。
李世民逼宮之後,李淵兩耳確實做到了不聞窗外事,不過這並不是他的心願,而是被逼無奈,當生命和權力之間要做個選擇的話,明智的人或許都會毫不猶豫選擇生命,而李淵也是一個聰明人,所以他放棄了早晚都會丟失的權力。
李淵退位之後,也並不是沒有收穫,至少在他六十多歲,還生了一個兒子,不過也幸虧這個兒子出生的晚,不然我們或許就再也無法背誦《滕王閣序》了。
對此,您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