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更多比賽、更廣普及——一位少數民族體育老師的“野心”

  新華社長沙12月7日電 更多比賽、更廣普及——一位少數民族體育老師的“野心”

  新華社記者周勉、袁汝婷

  臨近年底,湖南省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第一中學音體美教研組組長石海春有些著急。懷化市和湖南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都將在2022年舉辦,距離進入市運動會正式備戰只有幾個月時間,但隊員選拔還沒有眉目。

  對於地處湘黔桂邊界、78%以上人口都是侗族的通道而言,4年一屆的全國、全省和全市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幾乎就是當地少數民族體育專案“露臉”的所有機會了。“絕大部分隊員在中學時代都只有一次參賽機會,所以每次備戰我們都要重新選拔、從零培養。”石海春解釋。

  第一中學共有學生3000多人,除去不適宜訓練、參賽的高三和高二,還有近2000名學生。上一屆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全校派出30人參賽,但進入新備戰週期到目前為止,一個苗子都還沒發現。

  “如果不把器材拿出來,學生們連對專案的直觀印象都沒有。”石海春帶記者走進器材室,但一些器材卻無奈地被“藏”了起來——正式比賽使用的弩每把造價數萬元,第一中學唯一的一把,被硬紙板和透明膠包裹得嚴嚴實實放在櫃子裡。學校只能退而求其次,請工匠做幾把“復刻版”以供平時練習使用。

  在第一中學的校園裡,隨處可見打籃球、打羽毛球的學生,但玩蹴球、毽球、陀螺的一個都沒有。石海春說,學校每學期都把四分之一的體育課時安排給傳統體育專案,但課程缺乏系統性和連續性,都是在每節課最後十來分鐘進行。

  此外,備戰和推廣似乎成了一對矛盾。因為很難從零基礎的“小白”裡選人參賽,老師們只能將目光投向體育生,而在這些學生裡,實力強勁、有較多比賽機會的那一撥孩子又無法分心兼練傳統專案。幾年前有一個名叫劉詩琴的孩子,本來專攻400米,因為缺乏比賽機會,經驗和信心都不足,但又有運動基礎,老師們就讓她練習板鞋競速。劉詩琴最後不僅拿到全市冠軍,還因此極大提升了自信,順利考入自己心儀的中南民族大學。

  提到劉詩琴的例子,石海春坦承這有些“功利”,但也實屬無奈。從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教學8年來,真正意義上的“吸粉”成功只發生過一次。那是一個叫餘願薇的小姑娘,儘管當時身高只有1米5,並且“之前從來沒接觸過任何體育專案”,卻展現出驚人的球感。高一時,餘願薇主動加入了毽球隊,拿到全省冠軍後,運動潛能被激發的她又加入了體操隊,並最終藉助體育考入一本院校。

  “民族體育專案不僅有它獨有的魅力,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但如果不普及推廣,就很容易淡掉、斷掉。”石海春說,自己已經有了一些計劃。首先,他打算把靖州、麻陽等周邊幾個少數民族自治縣的學校聯合起來,開展“自娛自樂”的聯誼賽,這樣不僅能以賽代練,還能增加專案“曝光量”。其次,自己正在牽頭成立一個全縣體育老師參與的教練組,將制定出教學、訓練和推廣的長期方案,並帶領大家下沉到鄉鎮農村,從小學開始就培養孩子們的興趣。最後,他還打算藉助政府的力量,解決場地和器材的問題,並把已經畢業的老隊員、社會人士請進校園,擴大師資力量。

  “創造更多比賽的機會,真正推廣和普及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專案,這應該就是我最大的‘野心’。”石海春說。(完)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297 字。

轉載請註明: (體育)更多比賽、更廣普及——一位少數民族體育老師的“野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