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美國、英國特約記者 楊徵 孫微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王逸】大眾眼中的大學教師比中學老師輕省,但高校教師的實際工作內容比想象的繁雜得多:工作涵蓋科研、教學、申請科研專案等內容,其中最大的壓力是論文發表。近來,對於高校青年教師生存困境的討論越來越多。有輿論把矛頭指向了大學對於青年教師的“非升即走”選拔制度上。全球多數國家的高校都實行了這種源於美國的教師考核制度:教師通不過考核,達不到晉升目標,就將離開。
美國:想要終身受聘,競爭相當激烈
“非升即走”這項制度源起美國高校的終身教職制度,是美國高校普遍採用的“預聘——長聘”制度的一部分。“非升即走”制度設計的原初目的是保護學術共同體成員的學術自由不受院校行政權力侵犯,深遠意義在於利用6至7年的時間,甄別和篩選出“貨真價實”、適合學術工作的優秀人才賦予其終身教職。
在美國高校教授中的一項重要區別是“終身教職軌道”和“非終身教職軌道”的區別。“終身教職軌道”的教師一般包括正教授,副教授和助理教授。而“非終身教職軌道”的教師則包括一些兼職教授、講師和一般教員以及研究人員等。一般來說,只有既屬於“終身教職軌道”,又屬於全職教師,才有資格參與晉升。因此,這部分教師相對高校師資的總體來說數量有限。
通常,剛畢業的博士(或有兩三年博士後經歷)如獲聘通常給予助理教授;有6年的助理教授經歷可晉升到副教授同時獲得“終身教職”;然後再有5年的副教授經歷可晉升到正教授。不過,在美國,能最後拿到正教授職位的大學老師並不容易。在紐約州一所大學傳播學院擔任助理教授的艾琳娜·劉10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們學院一些人都50歲了,依然是副教授。而且,她所在的學院只有一個正教授。她說,本來自己今年要申請副教授和“終身教職”,不過,因為疫情,學校給她的副教授申請時間延期一年。艾琳娜感嘆說,如果進了“終身教職軌”,就別想自由散漫了,壓力天天都在。
薪資差異大且壓力不小
和很多國家一樣,在美國,工程學院、商學院、法學院、醫學院的教師工資相對較高,而社會科學類的專業工資較低。例如,在中西部一所地方綜合大學,社會科學專業的助理教授的年薪在五六萬美元,而商科的會計助理教授的年薪在9萬到12萬美元。美國大學教授協會2021年5月初公佈的最新“年度教師薪酬調查”顯示,在美國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綜合性大學,正教授的年薪平均為159919美元,副教授為104482美元,助理教授為91480美元,講師為66620美元。
艾琳娜·劉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新冠疫情讓她的科研和教學工作都受到影響,薪資也相應下降。她坦言,自己現在壓力很大,既要照顧兩個孩子,還要開夜車趕論文。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副教授瓊·格魯伯則表示,疫情相關的壓力因素,包括孩子沒法去託兒所,加上學校教師工作的高預期,都加劇了高校教師的過度勞累,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構成了前所未有的嚴重挑戰。
想在英國當教授絕非易事
與“非升即走”制不同,英國高校有著自己特色的晉升制度。傳統上,英國把學術人分為4級:講師、高階講師、準教授以及教授。高階講師和準教授基本相當於北美體系下的副教授。英國大部分學校講師就是終身職,所以基本上生活壓力不是很大。但是想當教授就完全不同了。首先內部升職就很難。另外就是職位有限。英國學校一個系的正教授的職位是有數的,上面的教授不走(退休或者跳槽),你再優秀人緣再好也上不去。
在晉升評定時,英國高校根據教師工作重心的差別,將教師職稱序列劃分為研究型、教學型、教學科研並重型三種類型,進行分類評聘,每一類崗位都結合實際工作內容設定不同的評價標準。此外,英國高校通常以院系為單位,為每一位申請晉職的教師組建由4至6位專家組成的專家評審團,對申請人的學術成績做出評價,供院系和學校評審委員會作為最終評價結果的參考。
曾在美國拿到博士學位並在美國的研究所工作十多年的龔炯告訴《環球時報》,“非升即走”這個制度是必需的,大學招進來的人,他是不是適合做科研,有沒有能力做科研,是需要一個篩選機制的,如果沒有篩選,是辦不好一流大學的。指責大學篩選的人不瞭解大學的本質,大學本質就是求真,科研工作本來就不是所有人都能做的,必須是那些最有創造力、想象力,最有科研精神的人,最努力的人,才有資格留下來。
作者:楊徵 孫微 王逸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