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花季的女兒,怎麼就抑鬱了?!醫生:千萬別急!先學會鬆一鬆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何麗娜 通訊員 李彬
“醫生,請你想想辦法,讓她能儘快回學校,這樣休學在家一個學期,我們都快瘋了。”還記得,馬女士(化名)第一次就診時幾近崩潰的樣子。14歲的女兒小欣(化名)已長得跟媽媽差不多高,濃妝豔抹,一副成人打扮,已然不見中學生的模樣。而走進杭州市七醫院是母女倆最後的希望。
果然,在回顧分析小欣生病以來的點滴時,馬女士不禁潸然淚下,懊悔不已。
“佛系”女生一步步陷入情緒障礙
“路人甲”是小欣給自己的定位,從小到大,長得一般,成績也一般,她對自己的要求一直都是“過得去”就好。可在爸爸媽媽看來,女兒如此“佛系”太“不要好”,只要再努努力,總能更好一些。於是,門門課都給她報了課外輔導班,還花了大價錢上一對一。有時,小欣想請假休息,但媽媽總以付了錢不能退為由讓她非去不可。
然而,多年來大量時間和金錢的投入,並沒有獲得明顯的效果,所以,爸爸媽媽更著急了,小欣則更厭惡學習了。終於,在進入初中以後,問題出現了。只要一進學校或是一提學習,小欣就感覺頭痛、胸悶、噁心、喘不上氣等各種不適,因此三天兩頭請假。
馬女士帶女兒上醫院做了一堆的檢查,結果都說沒啥問題,最終考慮是焦慮所致,便試著用上了抗焦慮抑鬱藥。吃了一段時間後,各種不適症狀緩解了,只是小欣還說有點心情不好,做事提不起興趣。對此,大家竟誤以為病情已有好轉,商量著繼續加大藥物劑量好讓她趕快徹底好起來。
不過,滿心期待的馬女士等來的是,小欣整天坐立不安,晚上睡不著,白天昏昏欲睡,還說自己身上有很多螞蟻在爬,全然沒辦法跟上學校的生活節奏,從初二開始便休學在家,並且變得她更加難以忍受。
“她每天都無所事事,要麼躲在房間裡胡思亂想,要麼跑出去胡亂花錢,我們還不能說她,叫她少玩一會手機早點睡覺都要發脾氣。我現在已經丟掉生意的事專職管她,可怎麼管得住啊?有一次,我看到她手臂上有好幾道劃痕,嚇得心都揪起來了。”馬女士說著,眼淚止不住地流。
不要過早給孩子貼上情緒障礙“標籤”
王奕權告訴她,青少年雖然在生理上已發育得接近成人,但在心智上的成長一下子還跟不上,當遇到困難、目標不明確、壓力太大等情況時,自己消化不了,便會轉化成情緒不穩定,表現為焦慮、抑鬱最多見。
正如小欣最初出現各種身體不適那樣,是一種焦慮情緒的表現。當時,如果有人能耐心去了解她,找到她情緒不穩定的原因,並幫她一起調整,及時釋放掉負面情緒,很快便能迴歸到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
在王奕權看來,如今的小欣已不是單純的焦慮或是抑鬱,而是青少年雙相情感障礙,因此,在治療方案上做了全方位調整。藥物上逐漸減少抗焦慮抑鬱藥,適當加了點心境穩定劑,並增加了心理輔導。從年初至今,小欣的情緒已不再像過去如坐過山車一般,每天規律作息,有時還能靜下心來看會閒書,或是跟媽媽一起到戶外做做運動。
而有了前車之鑑,這一次馬女士再也不敢急於求成。她已然明白,學習其實是件很難的事,要集中注意力聽得進記得牢,還得跟老師和同學做交流。雖然現在的小欣還吃不消做這件事,但適當的與同伴相處對她恢復很有助益,因此,根據王奕權的建議,他們報了週末興趣班,在相對寬鬆的學習環境下,既能學知識又能跟同齡孩子接觸。
這個“抑鬱”了快2年的家庭,終於又有了歡聲笑語。
請一起為孩子建立一個喘息的“心靈驛站”
再看看我們的周遭,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小欣”及其家庭備受青少年情緒障礙的困擾。
王奕權提醒,請不要急著給這些孩子下診斷,並非都是疾病因素所致。同時,要避免急著讓孩子回學校或是休學徹底與同齡人隔絕兩個極端。可以先試著瞭解他們,鼓勵他們上興趣班,在相對寬鬆的環境裡鬆一鬆情緒,多數孩子可以不藥而癒。至於真存在心理疾病的孩子,恰當的心理放鬆也有助於緩解病情。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路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