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人學醫,天打雷劈”;“勸人學法,千刀萬剮”;“上輩子不努力,這輩子幹會計”,“一入土木深似海,從此紅塵是路人”……似乎每個領域的學生調侃起本專業都毫不留情,這種“又愛又恨”的心情,無疑體現出一種現實與理想的落差。
而失望並不侷限於對本專業的認知,還有學校的環境、城市的氛圍、就業的前景……2022年高考不久前落幕, 如果說分數決定命運,報志願同樣會影響人生,即便是考上985高校,也可能會因專業等因素離開。例如,同濟大學某學堂(同濟大學新生學院按專業分為8個學堂)的750餘名2021級學生已有10人左右因心理、專業等方面的問題在大一期間選擇退學或休學。
放眼全國,每年都會有大一新生在入學一兩個月後退學復讀,極少數學生能夠轉專業或者轉學。相比之下,在完成本專業學習後跨專業考研或就業是更多人的選擇。雖然“條條大路通羅馬”,但選擇的成本需要考慮很多方面。
“985、211”,逃不掉的魔咒“考了985的分兒,上了個雙非。”談及年前的選擇,張沐是有遺憾的。
“那會兒就是想離開家,覺得去外面的世界闖蕩過後才能長大。”然後,坐在新生歡迎大會的會場中聽學生處處長講話時,她才知道自己報了一所雙非院校。“報志願前就聽別人說這個學校挺好的,不過那會兒也太天真了,不知道985、211有多重要,所以並不關心這個,喜歡就報了。”
本科畢業找工作時張沐沒有遇到太大挑戰,因為學校在其所處的城市認可度較高。第一次認識到“雙非人”劣勢是在她申請碩士研究生的時候。“我等了好久都沒有等到最心儀的那所學校的offer,所以退而求其次去了另一所,入學和大家聊天才知道我們申請的當年,那所學校不再接受雙非院校學生的申請了,算是不成文規定吧。”後來研究生畢業,雖然學校全球排名很靠前,張沐在遞交簡歷時總會因第一學歷是雙非而碰壁。
據瞭解,部分考研的學生在分數相同的情況下,導師也更偏向於招收“雙一流高校”的畢業生。
相比之下,王凡雅很早就意識到“985、211”的重要性。報志願時,比一本分數線高出一點的她選擇了中部地區一所名氣略小的211高校。“我那時候已經想好了畢業以後考研或者考公,所以就想應該去拼一拼競爭力不那麼強的211,這樣以後的路會好走一點。”
調劑,不情願卻又不得不接受目前,全國各省市大都實行提前批錄取和平行志願投檔。“提前批”往往不佔平行志願的名額,但也會改寫命運,而服從調劑也是不少學生“向現實低頭”的無奈之舉。
“我上這個學校完全是個意外。”陳琪畢業於北京市某重點高校,該校部分專業對於北京考生來說是提前批次錄取,設有面試環節。填報志願當年陳琪想著提前批不影響後面的錄取流程,面試就當是模擬高考口語考試,“提前試試,畢竟高考口語有5分呢!”
讓陳琪意料之外的是,她報來試手的專業在當年降分錄取,“檔案被提走了,如果不接受就要滑檔去二本。”這也讓她錯失了原本已經透過體檢的第一志願。入學後實在學不進去,陳琪就開始打聽轉專業的流程,“轉熱門專業需要看在原專業的排名,冷門專業基本上是隻要申請就會成功。”降一級之後,陳琪完成了學業並找到相對喜歡的工作,開始了在職研究生的旅程。
“我當時覺得,我要是能夠轉專業的條件,也就沒什麼轉的必要了。”雖然被調劑去不感興趣的專業,幸運的是張沐從一開始就找到了自己熱愛的領域。四年裡她透過社會實踐經歷積攢了些許經驗,畢業後找到了一份心儀的工作。“我當時想,有的時候我們不能只靠實踐能力,如果要在某個領域深耕,需要一些專業知識和教育背景。”工作一年後她選擇留學深造。
靚麗的職業光環,虛幻易碎“我就屬於是看電視劇中毒太深。”Lynee高考前後正值《杜拉拉昇職記》熱播,職場精英的形象讓她對未來充滿期待。“朋友當時勸我來著,報志願應該想想畢業那會兒什麼是熱門的,現在都報人力資源管理,畢業就是失業。”
本科畢業後Lynne跨專業考研選擇了會計。“報考外省市的學校失敗了。我想換條路,那時候覺得努努力或許可以進'四大'。學了會計發現又進坑了。而且我在事務所實習一段時間後發現也不是很喜歡。而且考研考了好多年,有時候就會自我懷疑為什麼要浪費那麼多時間。”現在,Lynne已經進入家鄉的一家公司工作,漸漸找回了生活軌跡。
李宇從土木跨專業就業,目前就職於某銀行。“上學的時候覺得學建築特棒,建築設計師什麼的多厲害呀,但是分數不太夠就轉向了土木。直到大三才覺得不太行。”但他依然沒有選擇跨考,而是繼續讀完土木專業的碩士研究生才轉向銀行。“學歷得有,考別的我也不會,就繼續吧。找工作的時候發現土木真是一年不如一年,工資也不理想,進銀行起碼錢多、事兒少,離家近。”
“我倒是沒有什麼職業幻想,就是很喜歡文字方面的工作,看看書、寫寫字。畢竟傳媒領域的職業也分很多種,我所要做的就是保持頭腦清醒、不讓自己的表達欲被消磨掉就好。”張沐說。
吳悠選擇了小語種,“會一門英語之外的外語挺酷的,新聞裡的翻譯、外交官,多帥啊!”不過入學後聽了老師的話,吳悠的夢想幻滅了。“我心都涼了,小語種專業似乎也有一個隱形的問題,就業時女生門門功課90,不如男生沒掛科就行。本來男女比例就嚴重失衡,有招人名額基本上就直接要男生了。”
校園與城市,自己選擇的第二故鄉“我高考之前從來沒出過省,所以報志願的時候就只看了家鄉的這些學校。”Lynee回憶起多年前她和同學在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後一起旅行的時光,“我當時就特別後悔,不知道外面的世界這麼精彩,我為什麼不是在報志願之前出去玩兒。”
張沐報志願時本著離開家的原則,挑選了四座比較喜歡的城市,被四個平行志願當中的第二個錄取。“或許也是緣分吧,機緣巧合下收穫了很多朋友。”入學後走在並不是很大的校園裡,張沐對大學的幻想逐個破滅,“我覺得幾個人一起騎著腳踏車徜徉在林蔭道下,特別青春;還有那種圖書館門前巨長的臺階,三五好友坐在一起看書多美啊;所以我上學的時候沒事兒就和室友去外面玩兒,所幸這個城市的文化底蘊我是很喜歡的。如今在這裡差不多十年了,或許這就是我的第二故鄉。”
不同於張沐,王凡雅畢業、留學回國之後就回到了家鄉。“本科衝著學校去,城市就沒法挑。同學大部分都是本地的,一到週末節假日宿舍裡就剩我一個,而且城市發展也不是很好,沒什麼意思。不過地理位置相對便利,我就自己去其他省市旅遊,也算快樂吧。”
Cathy從本科到博士歷經了國內從西到東的三個不同城市。“報志願的時候我和哥哥聊天,他說盡量去東部地區,會接觸到更前沿的學術成果,因為那邊的教授在看外文文獻的時候西部的大學或許還在看翻譯版。”
而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是否能夠順利回家”似乎也成為一項重要考量標準,2022屆高三學生已然是自高考恢復以來在家上網課時間最久、高中在校學習時間最短的考生,2019年之後入學的大學生更是深陷網課和封校之中,錯失了人生中可以自由支配的四年時光。
近年來不少城市紛紛加入“搶人大戰”,然而城市經濟發展、治理水平、就業環境、生活壓力等綜合因素作用之下能否為畢業生提供幸福感和歸屬感尤為重要,是謂“心安即是歸處”。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張沐、王凡雅、陳琪、Lynee、李宇、吳悠、Cathy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