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狀元”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研究生能考上嗎?別被老觀念誤導了

由 谷太枝 釋出於 經典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這最後的金榜題名位列“四喜”之首,能夠考取功名,對古人來說就是野雞飛上枝頭變成了鳳凰。


科舉制初創於大業三年(607年),隋煬帝定十科舉人,自從隋煬帝開了科舉制先河,古代也更加重視讀書。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激勵著一代代儒生士子,但是金榜提名並不容易,寫《遊子吟》的孟郊就連續考了三次才中榜,此時他都已經46歲了,古人常說“三十而立”,孟郊46歲才有一番事業,這樣科舉制到底是對還是錯呢?科舉制又難在那裡。

科舉制確實有很多的弊端,但在科舉制出現之前,人們選拔人才是透過“世卿世祿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這些制度的弊端更多,前兩種都是世家貴族專屬,“九品中正制”雖然面向民間,但依舊出現“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


科舉制成立了專門的考核制度,不管是寒門子弟還是王公貴族都需要參加考試,雖然這其中也有一些“例外”,但是從很大的程度上來講,科舉制確實是古代最好的選拔人才制度。

科舉制進入唐朝之後,才徹底成型,唐代讀書非常難,最早也要從童生開始做起,透過院試之後才能算是秀才,考中了秀才之後才能考舉人。

考舉人都會在各大省的貢院進行,內容有八股文、試帖詩、表、判、論等等,中了舉人也就是意味著一隻腳已經踏入了仕途,就算日後沒有考中進士或者中狀元,都有機會當個知縣一類的小官。


中舉很難,光是鄉試就是一道門檻,而且考試也不是年年都可以參加的,若是第一年沒有考中,就要再等三年,落榜兩次就是六年,落榜三次,10年光陰就這樣沒了,而人生能有幾個十年。

想必大家都學過《范進中舉》這篇文章,范進的故事設定在清朝,清朝皇帝是滿人,所以在對漢人的科舉會苛刻很多,范進是古代一個典型的窮酸秀才,考了35年都沒考上,人人都看不起他。


他岳父胡屠夫更是指著鼻子罵他,然而范進中舉後,村裡人的態度來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就連鄉紳也是送銀子來巴結,因為他也明白中了舉人的好處。

清代的科舉跟唐代的科舉有得一拼,不過在難度上更大,因此就有了“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一說,50歲能考中進士都還算年輕,孟郊46歲中進士也算是正常。


進士之後,才是狀元,考狀元都是會試,由皇帝親自監考,這已經不僅僅是一場考試了,更是一場預先的朝堂“預演”,若是在皇帝面前,都能特別緊張,導致發揮失常的話,就算再有才華,日後也難堪大用。

狀元、榜眼、探花這前三甲都有名額規定,相當於現在的博士、博士後,進士也難,一年下來也難有幾個名額,舉人的考試內容雖然也複雜,但是每一年誕生的舉人都挺多,明朝朝廷就規定某某地方要送幾個舉人入京,這是朝廷規定下來的最少名額。

有了這個規定,裡面難免會有一些水分,范進可能就是這樣中舉的,舉人的可能水平層次不齊,不過換算成現代學歷的話,他們讀了幾十年書,至少也能讀一個研究生、碩士生學歷吧。


不過他們都精通八股文,屬於國學,現在國學也就語文、政治兩科,數學、英語、物理、化學這些他們也都不會,想要考上大學,讀個研究生、碩士、博士都挺難的。

當時,這是時代造成了因素,洋務運動之後,科舉制也被廢除了,張任天剛剛成為秀才,他沒能考舉人,當了一輩子秀才。1995年,109年的張任天去世,中國歷史上再也沒有秀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