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老師中班社會教案《方臉公公和圓臉婆婆》
活動目標:
1、運用已有的圖形經驗,區分方形和圓形。
2、知道在同一物體某些面上能找到方和圓兩種形狀。
活動準備:
1、圓形的物體(如圓鏡子、碗、臉盆、筆筒、轉盤等)和方形的物體(如毛巾、拎包、書、小方凳等)若干。
2、同時具有圓形和方形的物體若干,如電話、鍾(外框方形和鐘面圓形的)、餅乾箱、紙巾盒等。
活動過程:
一、引出故事:
1、介紹故事名稱——方臉和圓臉,猜猜故事裡可能會講些什麼?
2、介紹主人公——方臉公公和圓臉婆婆,並認識他們的外貌特徵(方和圓)。
二、理解故事
1、講述故事開始至“吵著要分家”。
——方臉公公和圓臉婆婆怎麼了?
——介紹方臉公公的東西和圓臉婆婆的東西,發現分類的依據。
2、初次嘗試根據形狀分類。
——出示需要分類的物品,說說有些什麼。
——擺弄物品進行分類。
——觀察分類的情況,判斷:方臉公公拿到的是不是都是方的?圓臉婆婆拿到的是不是都是圓的?
3、繼續講述故事,引出再思考的問題。
——哪些是方臉公公和圓臉婆婆爭著都說屬於自己的東西?
——為什麼方臉公公和圓臉婆婆不再吵架了?
三、遷移經驗
回憶生活中的物品、玩具等,看看有沒有同一件東西上既有方形又有圓形兩種形狀特徵。
活動延伸:
1、請孩子繼續觀察收集生活中既有方又有圓的物品,將圖片和相關資料帶到幼兒園,佈置在一起,相互交流。
2、改編故事《方臉和圓臉》,試著編畫《紅臉和白臉》、《三角爺爺和梯形奶奶》等故事書。
活動反思:
整個活動與以往不同,是以故事情節的發展為主線逐漸展開,對於習慣計算課的我來說,有了一定難度。如何讓豐富精彩的故事情節變得不是那麼重要,將孩子們的注意力轉移到故事中蘊含的數學中——重點突出感知圓與方形的交集的這一元素。<教案來.自:屈老師教案網>所以把握好本次活動的主旨,讓故事為數學所用,體現出故事本身蘊涵的數學思想十分重要。
1、前期經驗的準備充足:
我在開展活動前請家長配合本次活動帶領自己的孩子一起找找家中的圓和方形的物品。所以在活動中,當問及幼兒這方面的問題時,孩子們的回答還是很積極,答案也是很豐富的。
2、提問的語句需要精心組織:
既然本次活動不是簡單的故事講述,那教師的提問重點就應該放在圖形感知上。教師在第一環節介紹主人公時,應重點讓孩子觀察公公婆婆的不同臉型(方和圓),忽視掉其他無關元素。
環節中有一處的提問我放棄了回應幼兒的提問,幼兒說分家就是離婚時,我沒想到幼兒會說出離婚這個詞,於是我就用了“哦”簡單帶過。其實可以正面回答幼兒,告訴他“嗯,這是你的理解,離婚也是分家的一種”來予以回應。並解釋分家的真正含義——將家裡的東西一分二,一些給公公,另一些給婆婆。“你們猜猜,公公和婆婆都會拿走什麼形狀的東西啊?”這樣成功地將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了數學方面,不再糾結於分家的這個問題。
3、故事內容不夠貼近生活,可否自己適當地改編:
例如在講到故事中又有方又有圓的小桌子,幼兒普遍不能理解。“哪裡有圓的東西啊,老師?”這和幼兒的生活經驗密切相關,他們對於圓形的釘子認知較少。釘子作為傢俱的內墊物,幼兒不易觀察,這也就造成他們很難理解這個環節。因此我是否可以在保證目標的前提下對故事中的物品進行適當地調整,將小桌子換成便於幼兒能夠看見的微波爐,燃氣灶等。這些物品體積大,自己的圓形和方形也更為明顯,易於孩子們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