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讀書的那個年代,通常用千軍萬馬擠過獨木橋來形容高考,說明高考競爭的激烈和殘酷,能考上本科甚至大專的都是少數派。
然而真正可惜的是,在決戰遠遠未到的時候,就已經有太多的小夥伴掉了隊,甚至倒在了剛出發的路口上。
我來自農村,小學是在一所鄉村小學就讀。村小教學條件簡陋,師資力量薄弱,跟鎮裡城裡相比,就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而跟那些經濟發達的地區相比,更是一個在天堂,一個在地獄。
外部環境和條件的差距還是其次,主要還是學校、家庭、老師、家長和學生的整體認知、見識、觀念和格局,更是相差了十萬八千里。
例如,學校好像就沒有跟我們說過,我們小升初,可以考哪裡的初中,老師也沒引導一下我們如何確立具體的目標。我作為班上的小“學霸”,竟然也是在考完小升初的時候,才知道縣裡的初中也可以考,而我卻誤以為鎮中已是當時的最高“學府”了。
小升初時,我們班只有兩人應屆考上鎮上的中學,其他幾十號人,都掉隊了,大部分小夥伴都早早地結束了自己的讀書生涯。
如果我當時不是偶然翻到姐姐的試卷,發現跟我們考的試題除了年份以外,其他都一模一樣,於是索性把答案全背下來,幾乎每次都考滿分,引起了老師的重視,也激發了學習興趣,說不定我也會成為掉隊的那個人,早早地加入了到廣東打工的行列。現在想想不免有幾分慶幸和後怕。
從我身上也說明了一個問題,自己能不能讀好書,讀好書有什麼好處,在那個年代的農村孩子,確實是基本不知道的。能自覺學習主動學習的農村孩子,是有的,但不多。一個真實的情況是,大多數的農村孩子是讀不進書或不知道自己能讀好書的,所以一般幾十號人的班,能考上初中繼續讀書的,只有寥寥幾個。
因為訊息閉塞,因為孤陋寡聞,因為見識短淺……大多數的農村孩子,都吃了這方面的虧。多少來不及發現和發掘的好苗子,基本都是這樣早夭或埋沒了。
現在人們都愛說“寒門再難出貴子”,在很大程度上說,農村孩子不是輸在了起跑線上,而是吃了資訊不對稱和認識不到位的虧。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你即使起跑慢一點,其實沒有關係,我耐力好一點,跑得拼命一點,也有機會勝出。怕就怕,自己根本不知道或不相信自己有那個能力。
因為父母都是農民,基本上都是文化不高,認識不足,見識不夠,既然兒女不怎麼愛學習,也就預設他們天生就不是讀書的“料”。所以就任由孩子自然生長,對他們的學習不管不顧。你想想,一棵得不到基本護理和養分滋養的幼苗,怎麼可能長成參天大樹!
而更有甚者,有的父母還鼓吹讀書無用論,跟兒女說還不如早點離開學校,到外面去打工,說誰誰誰小學都沒畢業,不也賺了大把錢?!我的一位堂伯父,就對孩子讀書非常反感,有一次幾個同學來找堂妹玩,被伯父破口大罵趕跑了。後來堂妹就自然而然輟學了,其實她的學習成績還蠻不錯的。
可以說,農村父母們對孩子成長和學習上關心的缺位,使原本很多可以透過讀書改變命運的孩子,早早就掐斷了希望的嫩芽,澆滅了心裡的火苗,於是草率輟學,早早打工,匆匆結婚,又重複著跟他們父母輩那樣單調無望的生活,然後又到他們的下一代,週而復始地過著日子。
就拿我自己來說,真不是天生就喜歡學習,還差一點因被冤枉起別人外號而輟學。直到小學四年級,我才意外獲得了學習的秘籍,瞬間從學渣逆襲到學霸。也只有在打通了學習的任督二脈以後,我才意識到,原來自己的學習能力那麼強,讀書可以讀得那麼好。
因此,我就有了一個疑問,當年那些紛紛掉隊或早早輟學的小夥伴們,他們是不是真的讀不了書,還只是因為沒有開啟任督二脈呢?之前我寫過一篇《小白給我們的提示》的文章,說的是齊桓公小白在成為霸主之前,總說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後來是在管仲一步步的“威逼利誘”下,他才變得越來越厲害的。
週末,那位唯一跟我一起考上初中的小學同學跟我影片聊天,他現在已是一名小學校長,他說自己兒子現在在縣重點高中就讀,今年就要參加高考了。說我在外面見多識廣,讓兒子也跟我聊兩句,給孩子指導指導。
跟孩子聊了一下我就發現,這孩子思路清晰,頗有主見,自信滿滿。他的成績非常穩定,基本能保持全年級前50名。而他就讀的這所重點中學,每年高考超一本線的都有1000多人。
孩子還說考廈大他還是比較有信心,不過他的目標是中山大學,所以還需再加一把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清楚自己的現狀,明白還需做什麼努力,這樣拎得清的孩子,那就沒有什麼好擔心的了。
我想孩子之所以有這樣的見識和見解,肯定是受了他校長父親的影響,要不也不會說找我這樣的過來人聊聊。而孩子的爺爺奶奶,都是老教師,有一定的見識,所以孩子他爸,才跟我這個得到“學習秘笈”的“幸運兒”同頻共振,一起升入初中,跟班上96%以上的小夥伴分道揚鑣。
其實跟那些掉隊的小夥伴相比,並不是我們有多厲害,我們之所以超越了他們,真的不是天資聰穎,更不是運氣好(當然你也可以這樣說),而僅僅可能是,是我們及早了解了資訊,認清了形勢,認識了自己,激發了興趣,所以我們更願意付出努力或者及早行動。
當年的那些跟我們一起讀書一起玩的小夥伴,竟然有的已經做了爺爺,他們的孩子,也是早早輟學,早早打工、早早結婚,重複著他們父輩的人生軌跡。當然也有驚喜,一個當年最調皮搗蛋的同學,兩個孩子都考到省外讀大學了。也許,農村意識的早點覺醒和現代意識的逐步融入,才是鄉村振興源源不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