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觀綜合
將自己的人生停留在高中階段,終究不可取。
近日,一篇題為《復讀十二年,“只想上清華”》的文章在網路引發熱議。
出生於廣西農村的80後小夥唐尚珺,從2009年開始,參加了13次高考,只為考上清華。2016年,他曾經被中國政法大學錄取,但最終沒有報到入學,他又回去復讀了。今年已經33歲的他,決定“明年再考最後一次”。
今年,唐尚珺考了591分,距離清華錄取分數線90多分,被廣西大學錄取。姐姐勸他去讀,73歲的母親則已經不關心他讀什麼學校,只希望他早點結婚生子,但唐尚珺依然打算備戰下一年高考。
唐尚珺
光明日報:高考只是人生諸多臺階的第一層
唐尚珺期望從第一起點就能達到絕對的高度,這和“考上好大學就輕鬆”之類一勞永逸的觀念如出一轍。但殊不知,高考只是人生中諸多臺階的第一層,站在大學的平臺上,你會看到更多條指引你向前的分岔路,只有走過每一個分叉路後,才能知道你的人生能走到哪裡。近年來“小鎮做題家”的話題不斷引發關注,它折射了不少小鎮青年、寒門學子想要透過高考制度改變人生命運所付出的艱辛努力,但從另一方面來看,也是對不斷刷題、刷成績就等於能力提升的一種反思。不論是“小鎮做題家”,還是“復讀十二年”,我們都能發現一些問題,就是在物質資源相對貧乏、資訊閉塞的地區,人們對名校的偏執也格外嚴重,認為要改變自己和家庭的現狀,不再過父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唯有“清北”。而這些地區的學校和長輩往往也不斷將這樣的信念灌輸給下一代。我們提倡執著,但不要偏執。高考固然重要,但不必侷限於名校。否則方向錯了,越堅持就越可能和目標南轅北轍。
中國青年報:這種“執著”不可取
時至今日,最寶貴的青春時光已經流逝大半,唐尚珺陷入了給自己設立的執念與思維圈套中。我們當然要尊重有夢想的青年,尤其是像唐尚珺這樣出身寒門的有志青年,更應該得到外界的關注與鼓舞。但是,人生的時間與機遇都是有限的,有毅力雖然是好事,但執念太深也可能會傷害自己。對絕大多數年輕人而言,唐尚珺對待清華夢過於“執著”的態度,並不可取,也不值得模仿。未來,希望唐尚珺能儘快迴歸正常的人生軌跡。人生十分漫長,在任何領域取得成績都是有價值的,都會贏得喝彩。對於自己的執念與心結,不妨學會自我反思和省察,從昔日的挫敗陰影中掙脫出來。如此,才能擁有更加健康與精彩的人生。
紅星新聞:如此“執著”既是港灣也是絕路
唐尚珺“一條路走到黑”,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對這個世界缺乏瞭解,只能將模糊的清華大學作為目標。同時他也害怕失敗,因為他為此放棄了太多東西,幾近一無所有。同時,高考的“復讀產業”,也成了唐尚珺的人生港灣。目前中國社會對重點高中辦學質量的評價,集中於“清北率”。在這種導向下,某些高中甚至會主動鼓動學生復讀,考更好的學校,打造更耀眼的升學率,並不惜為此開出免學費、高額獎學金、每月補助甚至住房等各種條件。某些優秀復讀生,甚至有跟不同學校議價的權利。但這種復讀,不但傷害了應屆高考生的利益,加重了應試化傾向,造成了社會資源的浪費,還扭曲了學生的心態。更重要的是。這條復讀之路不可能持續一輩子。而且,年齡每增長一歲,就意味著人生選擇又窄了幾分。將自己的人生停留在高中階段,終究不可取。
新京報:不要對升學意義有錯誤判斷
在正常的認知中,把美好的12年青春用在復讀中,其實是浪費人生。就是考上清華又如何呢?很大機率還是成為普通人,而非“復讀12年,只想上清華”的唐尚珺們想象的“功成名就”。進入普通院校,順利完成學業,畢業後找一份穩定的工作。這不論對家庭,還是唐尚珺自己來說,其實都是更符合現實的人生髮展規劃。但有的學校和機構,給學生灌輸的卻是“考進名校一勞永逸”的成功觀。他們不管學生實力如何,都會激勵學生,“人是要有夢想的,萬一實現了呢?”“只要有夢想,就會成功”,並無限誇大考進清華、北大,對人生的意義。這裡首先存在對升學意義的錯誤判斷,把“考上名校”與“人生成功”畫上了等號。然而,升學完成學業獲得學歷,從人生髮展看,並不等於人生成功。
專家觀點:別讓負面案例成為勵志材料
知名教育學者熊丙奇——
“復讀12年,只想上清華”的故事裡,有學生對自我的錯誤認知。就像唐尚珺一樣,一些學生並不清楚自己的個性、興趣與能力。不少中小學生,從小就開始接受父母和學校的規劃、管理。他們既不允許分析自己的個性、興趣,也沒有發展個性和興趣的空間,父母和學校給他們規劃出唯一的一條成才路:考高分、進名校,成為“人上人”。我國家庭的焦慮和學生的心理問題,很大程度就是因為這種自我認知的巨大偏差導致。對個體人生髮展最重要的因素——人格、身心、興趣、想象力等,也都因只關注升學而被漠視。在這種情況下,不論是升學是否成功,學生都會產生“空心病”的後遺症。在升學價值導向下,更多學校和家庭仍舊對學生進行的是成功學“勵志教育”。在此語境下,哪怕是“復讀12年,就想上清華”這種生涯教育中的負面案例,也會變為勵志教育的“光輝”材料。這是最值得警惕與深入反思的地方。#男子為考清華復讀12年,他是不是一根筋#
(黃河評論信箱:[email protected])
編輯:梁冰
統籌:王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