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北京大學校報發文介紹,該校生命科學學院展開試點改革,放棄GPA排名,實行“等級制”的考核評定方式。除了北大,有媒體報道稱,為了打破“績點為王”的困境,國內多所高校開始嘗試取消績點,實行等級制的成績評定改革。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GPA是將大學生獲得的績點乘以該課程的學分,然後把每門課程加起來以後除以總的學分。這種計算方法,綜合考慮了該門課程在學科教育中所佔的分量和學生個人成績。因此,相比把各門課程考試分數加在一起的總分排名,GPA排名也被認為更加科學、更符合高等教育規律。
將大學4年學習所得,簡化為一個滿分為4分的數字,確實能夠直觀體現學生成績。作為與國際接軌的方式,GPA也為中國大學生申請留學提供了便利。但是,隨著大學競爭“內卷化”加劇,不少大學生將獲得一個理想的GPA視為學習的最終目標,“績點為王”的困境讓不少學生倍感苦惱,改革大學成績評價制度的呼聲日益高漲。
相比人們更加熟悉的百分制,績點雖然絕對數值較小,但仍然強調分數的意義。以常見的4.0演算法為例,百分制下的86-89分轉化為績點是3.7,83—85分轉化為績點是3.3,90分以上則可以拿到4.0的“滿績”。現實中,由於影響最終排名的往往是小數點以後的微小數值差異,越是一流大學的高材生,在GPA排名上,就會越“卷”。
由於GPA與研究生推免、獎學金評定、出國留學等直接關聯,GPA排名的競爭就直接關係到大學生的前程利益。為了提高排名,不少學生沿用應試化的學習方法,花費過多時間用於提升考試分數,甚至不惜忽視自己的興趣和培養要求。比如,哪個老師給分寬鬆,就選哪個老師的課,一些治學嚴謹但給分嚴格的老師,卻常常位於學生私底下交流的“不選課名單”之列。
一些高校取消績點,實行“等級制”的考核評定方式,為的就是不再讓學生在分數上花太多功夫。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做法是將學生成績轉化為5個等級,成績的綜合評價用優秀率(A%,成績為A的課程所佔的比例)和優良率(AB%,成績為A和B的課程所佔的比例)替代GPA。有學生對此評價稱,等級制既有區分度,也能緩解同學之間的內耗。
等級制還暗含一個特點:鼓勵學生選擇自己的興趣賽道發展。在GPA排名制下,每門課程的分數都會直接影響最終排名,一分都不能放棄。GPA排名位於前列的學生,固然各科均衡發展且整體成績優秀,但難以反映其對於某個細分領域的興趣。相反,一些早早確立細分領域學習興趣的“偏科”學生,排名往往靠後。鼓勵多元發展是高等教育的應有之義,對學生成績的考察不必拘泥於“全面”。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實施等級制的考核評定,也能讓學生更好地平衡科研和學業。有受訪學生就覺得,透過刷題和套路獲得的分數並無意義,等級制能讓自己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實驗室任務中。很多科學家的成績單也說明,取得卓越科研成就的科研人才,未必門門功課優秀。大學幫助學生卸下分數焦慮,引導他們找準屬於自己的賽道,能夠更好促進科研創新事業發展。
當然,也有人擔心,取消了GPA排名,大學“卷”的本質沒有變,還是會有學生為了成績等級費盡心思。但是,以“粗線條”的成績替代過細的成績,已經傳遞出一個鮮明的訊號:成才的方向多種多樣,困在一個賽道上“卷”分數,不是大學培養的目標。
隨著等級制的推行,高校也應在究生推免、獎學金評定等制度等方面做好銜接,更加科學公正地評價學生的學習能力、科研潛力。
撰文/王鐘的
編輯/黃帥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