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為何死於婦人之手?細讀歷史,你也知道他為什麼該死
細讀歷史,會驚訝地發現:韓信的一生就是一部屌絲逆襲的奮鬥史,從一個鑽人褲襠的流浪漢,到指揮千軍萬馬的大將軍,再到鍾室殞命。他的人生猶如坐了一次垂直過山車。
二、 討封齊王,愚蠢之極的試探,斷送了韓信的政治前程。
當韓信摧枯拉朽攻下齊國,打敗前來救援的龍且二十萬大軍,個人威望、權勢達到了巔峰。此時他若攻擊項羽,則項羽必亡;若反水劉邦,則劉邦必敗;若兩不相幫,則成三足鼎立之勢。
正因他舉足輕重的地位,一向不肯低頭的項羽竟派了親信武涉前來當說客,武涉陳其利害,說:“項王存,則爾存,項王沒,則爾終難自保”,“君不從項王,亦宜自謀生路,鼎足而立”。與此同時,身邊謀士蒯通亦力勸韓信自立,甚至拿出他看家本領——看相,說“觀君之面,不過封候,觀君之背,則貴不可言”,並說“天予不取,反受其糾”。
三、 錯殺鍾離昧,自投羅網,失去最後反撲的機會。
可憐韓信,再一次中了陳平的圈套,認為劉邦此來一定是查探他謀反的事情,他沒有謀反之心,又不能久拖不去,於是愚蠢的認為殺掉謠言的源頭鍾離昧,就能自證清白,傻乎乎地提著鍾離昧的人頭來見劉邦。
韓信功蓋天下,死在呂后手裡冤不冤?細讀歷史,你會覺得一點都不冤,他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但在與劉邦君臣鬥法中,卻一錯再錯,犯下三個大錯,莫說劉邦難饒其不死,即便聖賢如唐太宗李世民,亦難寬恕其罪。
在中國古代,論軍事理論,孫武當屬第一,他的一部《孫子兵法》被後世奉為兵學經典;要論指揮作戰的能力,韓信如認第二,則無人敢自詡第一。
韓信以數千烏合之眾定秦、攻魏、俘趙、降燕、定齊,留下“暗度陳倉”“背水一戰”“塞堤絕流”“十面埋伏”等經典戰役。漢朝八百年之天下,韓信是絕對的第一功臣。
就這樣一個功蓋天下,被譽為國士無雙的軍事奇才,最後卻慘死於婦人之手。他的命運是一開始就註定的?還是他在命運的關鍵時期走了不該走的臭棋?
與劉邦之間的君臣鬥法,筆者分析,他至少犯下三個不可饒恕的錯誤:
一、擅自攻打齊國,置劉邦於尷尬之地,埋下仇恨的種子。
韓信威逼燕國投降之後,兵鋒直指齊國七十餘城。與此同時,劉邦派出了他手下最厲害的辯士酈食其跑去齊國當說客,一番忽悠之後,齊王田廣竟同意了劉邦的招降方案,將一級戰備令改成了和平改編令。
韓信猶豫之際,身邊謀士慫恿,說百戰苦功還不如姓酈一張嘴,你能甘心嗎?再說漢王讓你攻齊,你又沒接到停止進攻的命令,為什麼要停下來,讓別人去奪得這天大的功勞呢?
韓信腦子一熱,想著“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兵訓,毅然揮動帥旗搶攻了齊國七十餘城,可憐的酈食其成了韓信立下大功的墊腳石。
此事傳到劉邦那裡,劉邦恨得是牙癢癢的,好你個韓信,竟敢擅自出兵,壞我大事,還折損我一智囊,你韓信的膽子大得沒邊了。此時韓信手握雄兵十萬,且攻城掠地,又遠在千里,劉邦只能隱忍不發,預設既有的事實,但在韓信的功勞薄上記上了一個大大的叉叉。
戰場上殺伐決斷的韓信,在政治鬥爭上,實在幼稚得可怕。心懷劉邦解衣推食的情分,又怕劉邦玩兔死狗烹的那一套,於是走出了人生最臭的一步棋——討封齊王。
他的本意是試探劉邦舍不捨得封爵賜祿,會不會記得他韓信的功勞,如果劉邦急眼了,他正好有了自立山頭的理由。果然,討封假齊王的加急信使到來,氣得劉邦當場就破口大罵了起來,身邊的張良、陳平等謀士一個勁丟眼色,機靈絕頂的劉邦回過味來,話鋒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罵罵咧咧地說道:“大丈夫立身處世,要當就當真齊王,當什麼假齊王嘛“。大方賜給韓信一長串的賞賜,只說了句:”那邊的事搞定了,就過來幫大哥一把“。
好險,劉邦一不小心,差點中了韓信的套,而韓信呢,以為劉邦重情重義,不會虧待他,率領著十萬大軍把項羽給滅掉了。
項羽死後,天下盡歸劉姓,劉邦找了個藉口,將韓信調離了齊地,受封楚王,讓他榮歸故里去了。
楚地雖說轄區變小,但好歹有兵有權,屬於高度自治的特區,劉邦也不能隨便拿他怎麼樣。但樹大招風,總有一些人到劉邦那打小報告,說韓信要謀反,說慫恿韓信謀反的是項羽手下的一名降將叫鍾離昧,把捕風捉影的事情說得有鼻子有眼的,容不得劉邦不信。
劉邦本來想親統大軍來平叛,謀士陳平進言:“論打仗,您打得過韓信嗎“,劉邦回答打不過,”既然打不過,您親率大軍前往楚地,不是逼著韓信造反嗎?不如假借南巡,邀韓信過來議事,他既然沒有造反之心,總不能避而不見吧?“
劉邦豈能再縱虎歸山,馬上削掉了韓信楚王的爵位,封了一個淮陰後給他,且只能在京城當差,說不好聽點,就是被劉邦軟禁了起來。
到此為此,韓信已經失去了人生最後反撲的機會,徹底淪為劉邦待宰的羔羊。
結語:
千秋史冊向來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免死、走狗烹,列朝列代都是如此,又豈獨韓信?千餘年來,立大功而善終者,唐有郭汾陽,清有曾文正,兩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