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求仙入海”處
董強《百科知識》
風光旖旎的渤海之濱,有一座美麗的海港城市,名叫秦皇島。相傳,這裡曾是鼎鼎有名的秦始皇登臨碣石,以觀滄海之地,也是他“求仙入海”之處。秦皇島作為中國唯一以帝王名諱命名的城市,在許久封塵的歷史下,究竟蘊含著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古之“碣石”位於何處
秦皇島作為一顆鑲嵌在渤海灣的璀璨明珠,相傳是古代“碣石”的所在地。論及“碣石”,可謂是歷史上聞名遐邇的古地名,“碣石”的“碣”本義是遠古時作為標識的石頭,“碣石山”即“碣石之山”,在孔子的《尚書》、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陳壽的《三國志》、司馬光的《資治通鑑》等史書上均有記載。當然,最令世人所稱頌的,莫過於一代梟雄曹操所吟誦的《觀滄海·碣石篇》,“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碣石”究竟位於何處,自古就有不少爭議,悉數算下來主要有四種觀點:一說位於秦皇島市昌黎縣的北碣石;一說位於秦皇島市北戴河的金山嘴;一說位於遼寧葫蘆島市綏中縣的西碣石;一說位於山東濱州市無棣縣的碣石山。
昌黎、北戴河與綏中的碣石均位於渤海北岸,無棣的碣石卻位於渤海東岸,這幾處相距甚遠,為何均稱之為碣石呢?據傳,無棣縣的碣石山緣於《尚書·禹貢》的記載,“鳥夷皮服,夾右碣石,入於河”,說的是一個叫鳥夷的部落用皮服進貢,先進入右邊的碣石山,再進入黃河。由此,不少史學家斷言,碣石山應當距黃河入海口不遠。事實上,無棣縣的碣石山本是一座岩漿中心式噴發而成的圓錐形火山穹丘,大約成形於73萬年前的新生代第四紀更新世。這座火山不僅是華北平原地區唯一漸露頭角的火山,而且也是中國境內地質可考的最年輕的火山之一,被譽為“京南第一山”。
遼寧綏中縣的西碣石,位於縣城以西56千米處的止錨灣海濱,東距山海關約15千米。西碣石所處的海灘,沙細無泥,海闊水澈,是一處難得的海濱度假勝地。民間傳言,在海面上聳立有3塊鉅形礁石,就是古時“碣石”的所在,也是當年孟姜女投海葬身之所。
正值民間圍繞碣石之爭,百辨紛紜、莫衷一是之際,清代學者胡渭採擷眾說,在其所著的《禹貢錐指》一書中指出,碣石和碣石山早在南北朝時期,已沉沒於河北唐山樂亭縣西南一帶的大海深處。此說一出,不少文人騷客對“碣石”的坎坷命運大為嘆惋。
清末,隨著外國人在北戴河營建別墅,荒莽的金山嘴海灘一時間人頭攢動,一派欣欣向榮之景。1924年,在北戴河金山嘴的考古發現引起了學術界不小的震動。當時,美國考古學家畢孝浦和斯密茲尼恩博物院的調查人員,在金山嘴發掘出不少漢磚、千秋萬歲瓦當、鐵鏃頭、古瓷等文物,證明在秦漢時期,這裡有過龐大的建築群。同年,置身上海的歷史學家邵瑞彭聞訊後,立刻撰寫了《北戴河考略》一文,認為畢孝浦等人“發見故城遺址及箭鏃、陶器,以其地為漢代舟師聚泊之所,其說頗可信”,推斷“按北戴河今屬臨榆縣西鄙,竊謂即古之碣石也”。
20世紀70年代末,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依據《說文解字》中對“碣”字的詮釋,推斷“碣石”應指位於昌黎縣的北碣石,理由有二:一是昌黎縣的北碣石海拔695米,周圍數十里,屹立於渤海北岸近海平原之中,與《說文解字》中的“碣,特立之石也”記載相符;二是此處的山巒高聳偉岸,可供帝王率領百官、萬扈登臨俯瞰,且又位於東西交通大道的側近,便於攀登。
20世紀80年代中期,冀、遼兩省的考古人員先後又在綏中萬家鄉的姜女墳與北戴河的金山嘴一帶,發現了幾處秦始皇行宮遺址,有關“碣石”究竟位於何處的爭辯,再次引發了學界不小的波瀾。尤其在金山嘴的考古發現,似乎都暗指“碣石”大體應位於北戴河的金山嘴一帶。更有人大膽地指出,北戴河的老虎石就是古史所載的“碣石”。
求仙入海”的傳說
秦皇島中的“秦皇”二字,指的就是秦始皇。那麼,秦皇島真的與秦始皇有關嗎?眾所周知,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其都城位於今陝西咸陽,陵墓則位於西安以東30千米的驪山北麓,秦皇島則位於1000多千米外的渤海岸旁。又是什麼將遠隔千里的兩者聯絡在一起?
相傳,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自鳴得意,盡享世間富貴繁華,但他害怕有一天會終老逝去,便向貼身宦官趙高尋求長生不老之法。趙高為了討秦始皇歡心進讒言道,聽說在東海里有三座仙山,一座叫蓬萊山,一座叫方丈山,一座叫瀛洲山。這三座仙山,暗藏茫茫滄海之中。從遠處眺望,金光璀璨,恰似五彩神雲一般靚麗,山上宮殿層巒疊嶂,黃金與白玉鑲嵌其中。宮中雲霧繚繞,仙女如雲,她們不僅能騰雲駕霧,還能食用甘露和長生不老的仙藥,生活悠閒自在。趙高進言道:“倘若大王想長生不老,就應降下旨意,派人求取仙藥。”
秦始皇聽信趙高讒言,連派數人前去探尋,但大多無功折返。為了一探究竟,秦始皇親自擺駕前往海邊勘察。他帶著許多文臣武將和大批人馬從咸陽浩浩蕩蕩出發,來到渤海邊的碣石山。在山腳下,秦始皇安營紮寨,建造行宮。秦始皇登高遠眺,眼見海面上氤氳騰空,碧水連天,波濤洶湧的大海外,並未見到傳言中的仙閣神殿。
秦始皇正琢磨如何尋仙求道時,衛士稟報說,宮門外有一個叫盧生的燕國人求見。一聽是方士,秦始皇便傳喚覲見。盧生拜見後便進言道:“聽說大王在此求取長生不老藥,小生知道何處可取。”秦始皇一聽很感興趣,悉心詢問如何求取仙藥。盧生安詳端坐後,便娓娓道來。話說有個名叫羨門子高的人,曾在此處得道成仙。修煉得道後,已經漂洋過海,在仙山中居住。盧生曾與此人有一面之緣,願率弟子渡海為大王求取長生不老之藥。秦始皇聞訊後十分高興,趕忙說道:“先生若是能求取仙藥,事成之後,寡人定有重賞。”於是,秦始皇催問盧生,問何時能夠動身。
盧生說,為了敬表誠意,他需齋戒沐浴,向神仙祈禱三日,置辦珠寶法器,三天後方可啟程前往。盧生還提出要找一處沙軟潮平的入海處,以便乘風破浪,遠渡仙山。秦始皇聽了盧生的話,趕忙叫人領著盧生去沐浴更衣,併為他採辦珠寶法器,又派出大批人馬四出探尋最佳的入海之處。三日後,有一隊人馬回報,說在碣石山東北八十多里的海岸上,發現了一個翡翠般的綠色島嶼,那裡風平浪靜,適合船隻航行。
秦始皇為了親眼驗證是否果有此處,遂帶領隨從一同前往。秦始皇登臨小島後,只見島上蒼松翠柏,碧綠如海。這裡不僅風平浪靜,海邊的細沙猶如鋪了層柔軟的絨氈,島上鮮花爛漫,絢麗奪目。儘管這裡並非傳言中的什麼仙山,卻是一處難得的好景緻。秦始皇不由心生讚歎:“寡人遊遍天下名山大川,不想此處竟有如此雅居;如能長久居於此處,也能過上神仙般的生活了。”
在選擇了一個黃道吉日之後,一日清晨,盧生帶著他的弟子二十多人及珠寶、乾糧、水果等,分乘三隻小船,迎著徐徐東風,扯起風蓬,划船入海。秦始皇站在高處極目遠望,看著盧生漸漸遠去的背影。盧生入海幾天後,既沒有找到什麼仙山,更沒有采到什麼仙藥。他當然知曉秦始皇的厲害,如果採不回長生不老藥,一定不會饒恕他。於是,盧生撒了一個彌天大謊。他用黃緞子偽造了一份像符咒那樣的仙書,上面用篆體大書“亡秦者胡也”5個大字,並大肆宣揚說這是從仙山上求取所得,是神仙對秦王朝命運所做的預示。秦始皇果然信以為真,出於保全江山社稷的考量,他委派大將蒙恬修築萬里長城,以抵禦邊塞胡人的進犯。
儘管秦始皇求取的長生不老藥一無所得,但卻意外發現了這塊伸入渤海之中的小半島,遂在此建造行宮,並留有“碣石”的題刻。後世為了紀念這一壯舉,遂將此處命名為秦皇島。
塵封下的史蹟
據史書所載,秦皇島的地名由來已久。有關秦始皇派盧生求取長生不老藥的故事,可謂不絕於史。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稱:“(秦始皇)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盧生求羨門,高誓刻碣石門……因使韓終、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藥。”這是秦始皇於公元前215年東巡“碣石”最為確切的記載。
如今,《史記》中所載的秦代“碣石刻石”碑早已蕩然無存,但《史記》尚有記載,“遂興師旅,誅戮無道,為逆滅息,皇帝奮威,德並諸侯,男樂其疇,女修其業,久並來田,莫不安所”,因此“請刻此石,垂著儀矩”。明代學者蔣一葵所著的《長安客話》中亦載:“關南六里(約15裡)有孤山,屹立於海。山上有秦皇下馬跡,秦皇井,因名秦皇島。”秦皇島的《臨榆縣誌》亦載有“秦始皇求仙駐蹕於此”。
事實上,秦皇島原本有一處“秦始皇求仙入海處”的贔屓鰲座石碑,卻不幸在文革時慘遭焚燬,後被推入海中。1988年,經文史工作者不懈努力,先後發現了主體殘碑8塊,又在港務局一職工家中搜集到一大塊、總重量達10餘噸的殘碑。此後,市政府又組織力量,將剩餘的殘碑陸續打撈出海。因殘碑在海中已浸泡長達20餘年,經海水腐蝕,碑文早已無法辨認。後經學者多方努力,終於在原址處複製了一塊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