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份高考結束,如今一輪志願填報也終於落幕,本該是輕鬆無壓力的暑假,孩子即將遠離父母開始新的校園生活,一家人珍惜待一起的兩個月時間,卻有家庭整日爭吵,悶悶不樂,而導致這一切發生的緣由竟是同行業的一位老師做出來的……
這位老師的孩子成績優異,高考估完分以她的成績能去上海讀喜歡的學校和喜歡的專業不成問題,這事兒算是穩了。
本該是一件一家人都開心的事,可沒想到兩位父母並不喜歡孩子報考的學校和專業,於是藉著自己老師的身份登入高考志願填報平臺,在孩子不知情的情況下偷偷修改了她的理想院校和心儀專業,也沒有通知她一聲,幫她選擇了北京的一所學校,按照自己的想法給她重新填報了志願。
《小歡喜》中丁一考進大學,學了父母所期盼的金融專業,但因自己不喜歡,患上抑鬱,最終跳樓結束生命。
原因是北京有親戚,方便照應,填的專業也比較穩定可靠,以後的對口工作算是“鐵飯碗”。孩子填的興趣專業不能當飯吃,要考慮工作前景。
這幾天,全國各大院校開始陸續投遞錄取通知書,這個孩子也滿心歡喜期待著,結果一拿到錄取通知書後就懵了,這完全不是自己填報的院校,反覆確認了好幾遍錄取通知書上的名字有沒有寫錯。
能做出修改志願這樣的事情的還有誰?當然是她控制慾極強的父母。
受夠了從小到大父母的控制,家庭矛盾一觸即發,經此一事,毫無疑問,孩子和父母大吵了一架,這會已經冷戰兩天了。
這位老師的做法我無法理解,也不敢苟同,他和我說起這件事時,仍覺得自己沒有錯,“難道我會害她嗎?我們做了這麼多不還是全為了她好。”
但家長們有沒有想過,你們的錯誤就是“一切都是為你好”?
“為你好”為的是自己的權力
“為你好”的潛臺詞就是“你要聽我的!”
一些父母自身控制慾強,無法控制他人就對自己的孩子下手,強迫孩子服從自己,把“我認為如何,你就該如何”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透過控制孩子來獲得自己微小的權力和快感。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小到挑食穿衣,大到學習考試或是興趣愛好,父母全部都要干涉,確保孩子的生活軌道都在自己的控制和掌握之中,美其名曰:“我們做這些都是為了你好”,實際上卻打著“為你好”的名義讓孩子服從自己。
家長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以為加強對孩子的控制慾就能使其更聽話,卻沒發現長此以往只會導致孩子失去自己的想法,什麼事都要請教父母的意見,什麼都聽父母的,成為了巨嬰、媽寶,還給父母造成一種“孩子長大了也粘著我”、“家庭感情深關係好”的錯覺。
我曾遇到過這樣的家長——連孩子交朋友也忍不住干涉,會說“我記得你和xx是好朋友吧,我上次開家長會看到他成績排名最後一名,你以後少和他來往,我看區教育局局長孩子也在你們班,你爸爸最近工作上有困難,你多和他搞好關係。”
前半句可能是不想孩子的成績被其他同學影響,後半句卻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直接把孩子當成獲取利益的工具。
孩子在學校階段本就是接受教育和交友的時候,能成為朋友必然是有共同的興趣愛好,聊得來或在一起相處開心,本該真心換真心,但家長卻讓他們學著以利益為目的去接觸,人際交往變成了利益交換。
有些父母在對孩子專業學什麼工作做什麼的選擇上,總會給他們提一些“說出去有面子”的建議,以滿足他們的虛榮心。以孩子之名,實現自我滿足。
父母以為自己經歷得多,見識廣閱歷豐富,明白世界的秩序,就可以否定孩子的選擇和才能,讓他走自以為最穩妥的路。
從高考志願到職業規劃,父母以為的穩妥是老師,是醫生,是考公,是體制,卻沒考慮過孩子到底是否願意走這一條被安排好的路。
在完全不經孩子同意的情況下動了孩子人生的重要一步棋,也不考慮孩子自己的意願,一旦孩子反駁,父母只會搬出那一套經典說辭:“長本事了,翅膀硬了,還敢頂嘴了,別以為你上了大學了,成年了,我就管不了你了,你現在還是吃我的穿我的住我的,之後的生活費還得靠我給你!你有本事自己賺錢去!”——以經濟來威脅孩子。
孩子如果選擇和父母好好講道理,仍有一些家長會固執己見,沒有耐心聽孩子的意見,做不到尊重孩子的想法,難以溝通。
孩子如果頂嘴幾句,一些父母就會說“沒良心,我怎麼養了你這麼個白眼狼?”看自己不佔理了,說不動了,又擺擺手“反正爸媽老了,吵不過你了。”
這讓孩子怎麼做?反正就只能完全順著父母的心來唄。
在美劇《姿態》中有一段情節,Damon無法決定自己是繼續完成舞蹈學業還是去參加知名音樂劇的全球巡演,作為“媽媽”的Blanca給予了Damon建議,但並不逼迫他強行遵從,而是對他說:“I'll support you in whatever you choose.”你如何抉擇我都支援。
之前聽到這樣的臺詞總覺得不真實,完全尊重孩子選擇的家長畢竟是少數,但孩子如果可以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長大,父母在孩子的選擇上給予建議而不是干涉控制,家庭矛盾會減少許多。
孩子並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他們也有自己的人生,人生的決定,應該讓他們自己做。
中國式家長的典型錯誤話術之一就是“為你好”,請各位家長不要再把“為你好”當成控制孩子的藉口,剋制自己的控制慾,做到理解、尊重和支援孩子,這才是真正的“為你好”。
【來源:進擊的笑點】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