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榮幸各位看官能夠瀏覽完這篇文章,小編給大家比心啦,你的評論和點贊就是對小編最大的鼓勵哦,愛你們!
點開本文的你,肯定也跟小編一樣好奇,那我們就一起走進這個與眾不同的“世界”吧!
靖難之役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非常少有的以地方推翻中央的成功案例,如果再考慮靖難之役的背景是大一統的太平盛世的話,明成祖朱棣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第一人了。
這一戰,明朝朝廷方面佔有非常大的優勢,幾乎可以說是絕對優勢了。
在政治方面,明朝是以正統地位討伐叛逆,佔據道義上的優勢,又幾乎以全國的兵力、財力以應對戰爭。而朱棣方面僅僅擁有非常少量的地盤,兵力也嚴重缺乏。兩者在這個層面的對比上完全不對等,朱棣幾乎沒有什麼勝利希望。
但雙方的主要領導人水平卻成了主導這次戰爭的主要因素。
明朝方面的最高領導人是建文帝朱允炆,他所重用的領導班子主要由齊泰、黃子澄、方孝孺三人組成。由於這四個人在政治方面的經驗極度缺乏,使得最終的局面一發不可收拾。
朱允炆在剛剛即位的時候,就迫不及待進行削藩,在操作上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操之過急。但在削藩的具體步驟上卻產生了錯誤。燕王朱棣的反叛已經成為必然之勢,在這樣的情況下,明朝方面卻遲遲不敢行動,致使朱棣有充足時間做準備。
在用人方面,明朝也有很明顯的弱點,可能不會用人成為了建文帝朱允炆失敗的最直接原因。明朝對於燕王朱棣的根據地北平的監控所任用的人是北平布政使張昺、指揮僉事謝貴、張信、都督宋忠等人。表面上看,明朝方面對於朱棣已經做好了充分的鉗制,但實際上這些人全部都不堪大用,在朱棣起兵之後被迅速除去。
靖難之役開始後,明朝方面對於軍事總指揮的選擇出現了更大的錯誤。被委以重任的先後有耿炳文、李景隆、盛庸。
耿炳文和李景隆都不堪大用,朱棣方面在得知這兩人為帥後居然能夠“欣然色喜”,可見朱允炆的用人不明到了什麼程度。盛庸比前兩任都強出不少,然而非常遺憾的是,當盛庸接手的時候,局面已經大不如前,局勢已經漸漸對朱棣有利。而在這樣的狀況下,以盛庸的才能還是遠遠不是燕王朱棣的對手。
而燕王方面在起初全盤局勢都處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下,仍然能夠獲勝,完全得益於燕王朱棣一人的超強領導能力。
朱棣以超乎尋常的勇氣、決心、毅力來應付這場大戰,這是導致他能夠敗而不亂、重振旗鼓、最終獲勝的最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朱棣在駕馭部將、軍事指揮、戰略戰術的運用上面都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準。燕軍以騎兵為主,非常擅長野戰,能夠充分利用機動性、衝擊力取得戰爭的勝利。
在朱棣的領導下,士兵團結一致,而且燕軍處於政治上的被動地位,無路可退,這一切使得燕軍成為了一個非常高效、強力的整體。
靖難之役的最終結果給我們揭示了一個非常深刻的道理。明朝在政治、軍事等等各個方面都佔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最終僅僅因為沒有良將或者良相(因為良相會用人,可以找到良將)而終於落敗,不禁讓人想起一個詞:“人定勝天”。
三國時期的荀彧在評價曹操和袁紹時說:“古之成敗者,誠有其才,雖弱必強,苟非其人,雖強易弱。”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成敗其實早就有定數,如果有雄才大略,遲早都會壯大,而如果不是那塊料,再強也會衰敗。
所以,如果生活中不得意不需要抱怨,在當今這個多元的社會,我相信“誠有其才,雖弱必強”。不一定每個人都能建立像朱棣這樣的偉業,但你的才能最起碼可以讓你過的還不錯。
最後,我就以比爾蓋茨的一句名言作為結尾,供大家自勉吧——
即使我現在一無所有,就算把我放在沙漠中,只要有一個商隊從這走過,過不了多久我還是一個富翁。
《中國古代戰爭100場》系列之靖難之役成敗原因
劉弘文為您全面解讀中國古代戰爭,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