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完顏宗弼,大家可能都沒聽過這個名字,但是一說完顏兀朮、金兀朮,大家應該都知道。其實這倆是一個人,完顏兀朮是女真名,完顏宗弼是漢文名。
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小說裡,金國四王子完顏兀朮這幾個字都是響噹噹的。靖康之恥剛剛發生的那幾年,金兀朮“搜山檢海”追殺宋高宗,並且一度打過長江,南征北戰,幾乎從未遇到過敵手。
宋軍在接連的教訓中分析了金人的四大優勢:
首先是騎兵,畢竟那時候東北還沒開發,還北大荒呢,除了馬沒別的了, 女真人從小就是騎馬打獵長大的,騎馬比走路都穩。
第二是堅忍,畢竟女真人以前是白(窮)山黑(惡)水出來的,吃苦耐勞那是絕對的,而且都練就了上山下水的技能。
第三是重甲。要說甲冑技術,其實宋金之間並無差距。但是,人的體能是有限的,金國重騎兵可以騎馬機動,節省體力,自然可以穿更重的甲。
上圖:復原的鐵浮屠重甲
第四是弓箭。女真人是遊獵民族,從小就在馬背上射箭打獵,平均騎射技藝比宋軍要高出不少。
上圖:金國攜帶弓箭的輕騎兵形象
以至於北宋後期,曾經有一位文官去金國軍營轉了一圈,結果在皇帝面前把金國人一頓海吹,說金國:“人如龍,馬如虎,上山如猿,入水如獺,其勢如泰山”,並且嘆息“中國如累卵”。
按照這位文官的說法,金國騎兵這簡直就不是人了,是打了激素的綠巨人,還帶著阿凡達的坐騎。
然而,“如累卵”的“中國”並未被這些“超級戰士”打垮,反倒越戰越勇,最後一度有收復失地,直搗黃龍的勢頭。
儘管後來宋金達成和議,金國甚至透過外交手段讓南宋殺了岳飛,奪了韓世忠的兵權。但是宋軍後來的戰鬥力依然讓金兀朮感到膽寒,以至於他在臨終的遺書中,勸告金國不要輕易動武,並且回憶說:吾昔南征,目見宋用軍器,大妙者不過神臂弓,次者大斧,外無所畏。(據完顏兀朮《遺行府四帥書》)
宋軍的斧子,小編在之前的文章裡曾經介紹過。今天,咱們就來談一談這個宋朝第一神器,神臂弓。
神臂弓和大斧一樣,並非是南宋才有的裝備,在北宋時期,神臂弓就已經裝備部隊了。然而可惜的是,記載宋軍各種武器的《武經總要》成書時,神臂弓並未裝備部隊,因此,目前沒有任何宋代神臂弓的圖畫傳世,只有明代的《武備志》一書,有一張“神臂弩”的圖。
但是,關於神臂弓的文字記載,卻非常之多。
這其中比較詳盡的,就是《宋史-兵志》中的記載:
神臂弓……蓋弩類也。以檿為身,檀為弰,鐵為登子槍頭,銅為馬面牙發,麻繩扎絲為弦。弓之身三尺有二寸,弦長二尺有五寸,箭木羽,長數寸,射三百四十餘步,入榆木半笴。
別的不說,這個記載實在可怕。射三百四十步,一步為五尺,按照宋代的度量,怎麼算也超過五百米了。
除此之外,《宋史》還有其他關於神臂弓的零星記載。
其他文獻中,也有關於神臂弓的資訊。但是也都大同小異,只不過很多文獻記載的射程為“二百四十步”或“三百步”,而非“三百四十步”。相比較而言,《宋史》可能的確有些誇張。
現在網路上有很多神話神臂弓的帖子,總是將神臂弓扯上很多“黑科技”。其實這些神話早在清朝就有了,清代的紀曉嵐就曾經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說:
宋代有一種神臂弓,其實是一種巨弩。將弩立在地上,用腳踩踏上弦的機械,可以在三百步外貫穿鐵甲。也叫克敵弓,南宋的洪邁曾經寫過一首考場作文,就叫《克敵弓銘》。
現代很多人也根據這個推測,認為神臂弓是一種用絞盤或者槓桿開弓的重弩。甚至還有人認為,神臂弓是一種類似現代滑輪複合弓的武器。
上圖:歐洲槓桿弩
客觀說,絞盤和槓桿對古代中國來說都不是什麼新鮮事,床弩一直是絞盤上弦的,而諸葛連弩也是一種槓桿弩。至於現代的滑輪複合弓,那實在是有點扯淡。
首先,按照《宋史》記載,神臂弓的拉力並不重:
神臂弓的拉力有兩石三鬥,後來覺得太重,改為一石四鬥。宋朝的一石為120斤,宋朝一斤的重量總是變,取北宋初年標準的話,一石大概是81.6公斤。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宋朝測弓弩拉力的方法和後世有所出入,是一根繩子拴著石頭,一頭固定,穿過吊著的弓弩,等於說形成一個動滑輪,所以其拉力要減半才合理。也就是說,神臂弓的拉力是93.5公斤,後來改為57公斤。
額外提一句,宋軍的很多步兵用的弓,拉力都有一石五斗甚至兩石,比神臂弓的一石四鬥還重。而弩,宋初的弩規格是三石二斗到三石五斗,摺合成今天的拉力,大概是130公斤到142公斤,南宋甚至有四石五斗弩,摺合成今天約為169公斤(南宋一石為75公斤)!
上圖:《武經總要》中宋軍的跳鐙弩
其次,神臂弓並非宋軍中射程最遠的單兵弩。
按照《宋史》記載,南宋後來還發明瞭一種神勁弓,射程超過神臂弓,但是射速只有神臂弓的三分之一。這樣慢的射速,應當是槓桿開弓的弩,而不是一般的手拉蹶張弩。另外還記載了一種克敵弓,射程達到360步,並且有“克敵弓雖勁而蹶張難”的記載,可見克敵弓和神勁弓一樣,都不是普通的手拉蹶張弩,應當是有蹶張腳環,但是採取其他方式開弓的機械弩。
上圖:有蹶張腳環的槓桿弩
可以推斷,紀曉嵐是把克敵弓,神勁弓,神臂弓搞混了。他記載的槓桿弩應該是神勁弓,也稱克敵弓,而不是神臂弓。
最後,神臂弓的結構其實是很簡單的。
目前沒有一個文獻能夠證明神臂弓的弓身是筋角木複合材料製成的,相反都說是“檿為身,檀為弰”,是一種典型的層壓木製弓體。檿,即今天的山桑,是一種做弓的良材,但是不管怎麼說,純木結構的弓體也比不過筋角木複合材料。
上圖:一把傳世角弩弓臂部分的橫截面
既然如此,為什麼神臂弓能夠成為宋軍首屈一指的利器呢?我認為,其關鍵在於“弓”這個字上。
神臂弓明明是弩,為什麼要以弓為名呢?我覺得,這裡面可能有兩個原因,而這兩個原因也正是神臂弓的奧妙所在。
首先,這應當和古代軍隊的編制習慣有關。一般而言,弩用於城防戰、防禦戰,而弓才是野戰裝備。可能神臂弓出現後,取代了一些弓手原本裝備的弓,故而以弓為名。
舉個例子方便理解。五十年代初的解放軍一個班普遍裝備兩把衝鋒槍,其他士兵裝備槍栓式步槍。到了五十年代後期,一個班開始配發國產的AK47突擊步槍,和56式半自動步槍。但是,考慮到部隊的習慣問題,當時的國產AK47突擊步槍依然被稱之為“56式衝鋒槍”。
另外,神臂弓既然能夠裝備弓兵而不是弩兵,說明它克服了一些弩的缺點,綜合了一些弓的優點。
弩相對於弓,其劣勢在於:橫向太寬,無法組成進行密集陣型排列;射速慢;望山高度有限,只能進行直瞄射擊,拋射狀態下不僅無法瞄準,而且弩臂會遮擋目標。
上圖:以漢弩為例,其望山高度只有六釐米,無法進行拋射瞄準
對於神臂弓來說,史籍反覆提到他的射程,所以我認為,神臂弓應當是一種弓體豎放而非橫放的弩。這樣的設計,使得神臂弓和一般的弓一樣,在拋射狀態下也可以利用弓身標記進行瞄準。
按照《宋史》記載,宋軍神臂弓的考核為距離120步(約180米)的靶子,十發五中為合格,而南宋時期的弩手考核則是100步(約150步)十二發五中為合格。可見神臂弓的極限射程只是和一般的弩相當甚至有所不如,但是有效射程大於弩,遠射精度更高。
以神臂弓93.5公斤和57公斤的拉力來看,拋射也應當是最合理的作戰方式。
而且弓體豎放也讓神臂弓可以組成密集陣型,這應當也是神臂弓裝備弓手部隊的原因之一。
這個猜想,在古籍中也有零星片段可以作為佐證。比如《夢溪筆談》記載,神臂弓原名“偏架弩”,這“偏架”二字,十分值得玩味。明代《武備志》配的“神臂弩”插圖中,也可以看到明顯的偏架結構。
上圖:注意,其弦在弩臂之下
明代曾經根據文物復原過一批神臂弓(弩),其最大拉力為150斤(明代測弓力方法與今天基本一致),相當於今天的90公斤。這與宋朝兩石三鬥(約93.5公斤)的記載吻合。可見明朝的復原是可信的。
另外還有一個最典型的證據,那就是宋軍的“疊陣”。
“疊陣”是專門剋制金兵重騎兵的一種陣型,疊陣的核心是放在中軍位置的步兵。這些步兵前方為長槍兵,全部坐在地上,不準站起來。後面是三排弓弓弩手:第一排為強弓手;第三排為強弩手;前兩排都單膝跪坐在地上待命;最後面的是神臂弓。
上圖:疊陣示意圖
這個陣中,只有後面的神臂弓是站著的。前面頂住重騎兵的槍手和弓、弩手都是坐著或者跪著的。只有神臂弓是豎架弓的弩,這個陣型才是合理的。
首先,跪坐的弩手不能放在第一排,這樣的話很容易傷到前面的槍手。而且弓手射速快,應當佈置在前。而且,弩手和弓手,必然是交錯排列的,這樣以平射為主的弩手才不會傷到弓手。前面兩排都已經是錯開的,那麼第三排以及後面的神臂弓必須密集排列才能保證陣型的有效性。
而神臂弓之所以給金兀朮那麼深刻的印象,除了武器本身的設計精良之外,宋軍戰陣中神臂弓的巧妙配置或許才是主要原因。畢竟戰爭的主要因素是人,歷史的走向也絕非一兩件兵器能夠徹底左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