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你會看到一個特殊的藏品。它是中國在經過十年"文化浪潮"後恢復高考的第一屆的一張准考證。這張准考證屬於一個叫劉學紅的女生,而她正是拿著這張准考證參加了當年五百七十多萬的高考大軍,並且以語文僅差一分滿分的好成績,獲得了北京文科女狀元,從而進入了北京大學,書寫了那一屆高考的傳奇。
被擱置的高考,不一樣的青春
人們說任何事事物的存在,雖有道理卻都不一定盡善盡美,但我們不能否認它積極和肯定的一面,就如我國的高考制度,儘管它有弊端,可它從來都是一種最公正的人才選撥方式。
多少寒門學子,透過高考走出貧困,得以施展抱負的機會,成就自己的同時,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劉學紅也正是透過高考,才走出作為知青勞作的那個小山村。所以多年後,當媒體採訪她時,她會由衷地說出那四個字"感恩高考"!
1976年,作為那個年代的青年,劉學紅以優異的學習成績中學畢業了。她順應當時的時代潮流,響應黨中央的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去",下鄉插隊到了當時北京密雲縣高嶺公社第四林業大隊。
她懷揣偉大的革命理想,積極熱情地投入到生產勞動中去。那些體力勞動很強的勞作沒有把這些知青們嚇倒,劉學紅不怕苦,不怕累,和他們一起在這片土地上揮灑著青春的汗水,彈奏了那個時代的最強音。
原本,劉學紅也這樣認為,這就是生活,他們這代人就應該以這種方式實現自我價值,報效祖國。
其實,那個時候,知青們也沒有放棄自己渴求知識的夢想,也都在生產勞作中努力表現,想爭取到大隊和公社推薦上大學的機會。
恢復高考,機會為有準備的人而來
時間來到了1977年,這已是劉學紅在農村插隊一年以後,這一年的農活勞作已經使這批城裡來的知識青年們儼然變得不再柔弱,嬌嫩,弱不禁風。
他們還不知道國家教育部9月份在北京召開了全國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會議,並且會議決定恢復由於"文化浪潮"衝擊而中斷10年的全國高等院校招生考試製度,面對全國知識青年擴大了高等教育的招收名額,以統一考試、擇優錄取的方式錄取人才上大學。
這個訊息見之於各大報紙己是十月二十一日。而劉學紅這些知青們知道這個訊息距高考時間只剩不到兩個月。這訊息無異於晴空雷響,石破天驚!知青們歡呼雀躍,奔走相告。
終於有這樣一個以實力爭取上大學的機會了,再也不必去走門路,託關係,拼親屬,比後臺,甚至於去逢迎,討好,卑躬屈膝,只為了那所謂的推薦上大學的名額而苦惱了。
知青們興奮之後,卻有許多人卻步了,畢竟,生疏了的課本,淡忘了的知識,沒有複習資料的困難,無從下手的複習準備,倉促短暫的備考時間,這一個個困難擺在面前,他們的心裡打起了退堂鼓。可是也有一部分人心裡卻暗暗地拿定了主意,一定要迎難而進,抓住這次改變命運的機會!抓住這次機會的人中就包括劉學紅。
劉學紅和這些知青們花了5毛錢報考費後,就義無反顧地投入到複習備考中去了。學習資料匱乏,十年前的一套高考卷子成了複習至寶;他們白天勞動,晚上學習到深夜,甚至凌晨三四點鐘睡覺也是常有的事。
同學們互相鼓勵,互相幫助。直到差半個月高考時,他們才請假全天覆習功課。劉學紅是這些知青中最刻苦的一個,並且本來知識底子也比較紮實,所以複習的效果最好。當劉學紅走進考場,特別是語文考試時,看到作文題目《我在這戰鬥的一年裡》,一種發自內心的情感油然而生,這一年多知青生活的歷練,再加上優美的文筆,一篇佳作一氣而成。高考結束後的劉學紅,對各科考試都是很有信心的。
但等待成績的日子,也是煎熬的。直到有一天,有同學告訴她,她的作文被作為滿分作文刊登在了人民日報上。她還將信將疑。回家後爸爸也拿著報紙驚喜地問她,這是你的作文吧?她才敢相信。
半個月後,她以北京文科狀元的身份接到了北京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更大的平臺,成就更好的自己
進入北大中文系新聞專業後,劉學紅更加努力刻苦地學習。四年後她以優異的成績從北大畢業,進入了中國青年報工作。曾任職中國青年報學校教育部副主任,教育導刊部主編以及電腦網路部主任等。
2000年還參與創辦了中青線上,擔任總經理職位,在職期間,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如今花甲之年的劉學紅已退休在家,過著優渥安靜的老年生活。接受採訪時,她說"感恩高考,要不是參加了高考,我可能這一輩子都會在農村挖樹呢"。劉學紅這半生的生活軌跡,正是高考改變命運的最好的詮釋!
知識改變命運,高考是改變人生方向的重要節點。劉學紅在機會到來時能牢牢抓住,併為之努力拼搏。她曾在一次訪談中寫下這樣的青春寄語:"不負韶華,不悔青春!不忘初心,砥礪前行!"讓我們以此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