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的春天,江蘇金壇縣春花爛漫、山河錦繡。剛滿20歲的華羅庚在上海《科學》雜誌上發表了論文《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蘇家駒,1924年畢業於武昌高等師範學校數學系,任中學物理教員。1929年,他在上海《學藝》七捲上發表了《代數式的五次方程之解法》,熱愛數學且堅持自學的華羅庚發現,該論文在一個十二階段的行列式中有計算錯誤,於是寫了一篇糾錯論文投到《科學》雜誌上發表了,轟動了當時的數學界。
華羅庚
中國著名的教育家,清華大學算學系主任、數學教授熊慶來在雜誌上看到了華羅庚的論文,對華羅庚的科學精神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倍加讚賞,產生了想見一見這個年輕人的念頭。不久,熊慶來親自到金壇縣面見華羅庚。華羅庚因家庭貧困上不起高中,憑藉頑強的毅力,用5年時間自學完高中和大學的數學課程,數學水平已達到大學畢業生的水平。熊慶來得知情況後,更加敬佩這個年輕人。他克服多方面的阻力,破例把一個只有初中畢業文憑,因染傷寒致殘拄著柺杖的年輕人,接到中國最高學府清華園。
1930年,華羅庚走進了清華大學的大門。清華大學任人唯賢,1933年,華羅庚被破格提升為助教。1934年9月,他又被提升為講師。4年時間裡,他自學了英、法、德、日等多種語言。利用業餘時間搞學術研究,在國外雜誌上發表學術論文3篇。1936年,熊慶來推薦華羅庚前往英國劍橋大學留學深造兩年。
在熊慶來先生的教育和提攜下,華羅庚很快成長為國際知名學者、數論專家。
同樣的故事又發生在年僅23歲陳景潤身上。1956年,華羅庚已是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一天,華羅庚收到署名為陳景潤的來信,信的大意是:“我讀了您寫的《堆疊素數論》,覺得這本書寫得很好。可是經過反覆核算,發現有一個問題的計算有錯誤。”
華羅庚讀完信,連忙翻開《堆疊素數論》,仔細一算,果然有錯。他讚不絕口,“真的太好了!他的意見完全正確。”同年在北京召開第一次數學研究會,華羅庚邀請陳景潤到北京參加數學大會。華羅庚在大會上沒有演講、沒有作報告,而是鄭重地宣讀了這封信。他在大會上表揚陳景潤敢於向權威專家提意見,讚揚他做學問認真嚴謹的科學態度。
華羅庚(中)與陳景潤(右二)、楊樂(左一)、張廣厚(左二)、陳德泉(右一)在 1978 年全國科學大會上
遙想當年,因《科學》雜誌上糾錯的論文,自己被恩師熊慶來提攜,才能有機會成長為祖國的科學專家,眼前這個年輕人就是當年的自己。華羅庚秉承恩師熊慶來提攜晚輩的胸懷。1957年9月,華羅庚教授把陳景潤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為其創造了良好的研究環境。
陳景潤到中科院後,在華老的親自指導和關懷下,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數論難題,儲備了大量的知識,最後向數論的珠穆朗瑪峰——哥德巴赫猜想挺進。陳景潤演算的草稿紙裝了十幾麻袋,嘔心瀝血近十年。1965年完成了長達200頁的論文《表達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簡稱“1+2”)。
1973年春天,《中國科學》刊登了“1+2”的詳細證明,立即在國際數學界引起了轟動,被公認為是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貢獻,是篩法理論的光輝頂點。“1+2”被國際數學界稱為“陳氏定理”,陳景潤的名字從此家喻戶曉,陳景潤勇攀高峰的先進事蹟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
如果沒有華羅庚的糾錯文章,沒有熊慶來的不拘一格降人才,華羅庚或許永遠在金壇縣金壇中學做庶務員;如果沒有陳景潤的質疑,沒有華羅庚慧眼識才、栽培,陳景潤可能永遠是廈門大學的圖書管理員。伯樂相馬,既需要有學高德馨的伯樂,也需要有奮蹄嘶鳴的好馬。
作者文鳳春為華中農業大學理學院副教授;作者王運為華中農業大學理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