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機軟體拍一拍,眨眼的功夫,軟體使用OCR技術便將學生的手寫作業轉換成文字,召喚出AI作文點評助手。這是華東師大與微軟亞洲研究院合作利用中文教學知識與人工智慧技術相結合的研究成果。
“教育是未來十年人工智慧最重要最具前景的應用場景之一,人工智慧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將可能引起教育的根本性變革。”華東師範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旭紅在近日舉行的2021世界人工智慧大會教育主題論壇上表示。
隨著智慧技術的加速廣泛應用,人工智慧已不再是一種單純的技術手段,而是教育整體變革的內生變數和重要動力。據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杜玉波在論壇上介紹,當前我國基本建成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中小學網際網路接入率從2016年底79.37%上升到100%,98.35%的中小學擁有多媒體教室,師生開通網路學習空間數量突破1億。
特別去年疫情期間,我國高校開展世界最大規模的線上教學,開出1719萬門次線上課程,參與大學生達35億人次,免費提供2000餘門虛擬模擬實驗課程資源,推出高校線上教學英文版國際平臺,實現了停課不停學、不停教。
數字基座是數字化轉型的核心節點
評價上的知易行難、內容上的學非所用、體系上的工廠式的教學和人才培養……“進入資訊社會數字時代,學校教育體系依然還停留在工業社會,是造成教育“內卷”和教育焦慮的根本原因。”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李永智在論壇上指出,正確的方向應該讓教育體系順應數字革命需求進行一場新的變革。
從工業時代到資訊時代的教育,理念上從培養大規模、標準化、同質化的剩餘勞動者創造者,變革成為每一位學生提供最適合的教育;從體系和模式上,原來工廠式的學校體系要走向未來個性化的終身學習體系;內容上,學生對基礎知識的備用式學習因為技術的支撐,可以做到因人而異的運用知識能力建構。
“教育數字化轉型不是簡單的一個技術的推動,而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從工業社會進入資訊社會,教育數字化轉型是個必然的選擇。”李永智說道。
記者瞭解到,上海在教育數字化轉型方面做出諸多探索。李永智介紹,上海教育數字化轉型以5G新基建為基礎,以校級的數字基座為節點或者關鍵點,圍繞著以教育教學模式改革為核心,透過數字素養提升教育評價改革,教育資源建設,促進教學管評考研究服務資源活動和家校互動場景落地。
李永智指出,校級數字基座是上海教育數字化轉型中最核心、最關鍵的節點。校級數字基座為所有的教學、教育應用,提供資料服務、認證服務、基礎功能服務、開發環境服務和開發工具,來推動更多的教師和教育專家參與到教育教學教育應用開發當中。相當於為每一個學校建立一個作業系統,透過作業系統可以實現資料的打通、應用的打通和應用在各校間的互用。
智慧教育迎接個性化教育時代
與工業、金融、通訊、醫療等領域相比,教育與人工智慧的融合仍相對滯後,更重要的是它與其他各行各業人工智慧的應用有著本質不同。上海智慧教育研究院院長、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袁振國在論壇上直言,“其他行業的人工智慧技術基本都是面向市場或者產品的,教育的核心和物件都是人。”
此次論壇上,上海市教委與華東師大簽約共建的上海智慧教育研究院最新科研成果《全球智慧教育發展報告(2021)》釋出。《全球智慧教育發展報告(2021)》認為,當前智慧教育存在幾種“不分輕重”的現象。比如重技術應用、輕人的發展;重技術功能,輕教育規律;重已有條件,輕未來想象。
基於此,研究院率先提出“發展有溫度的智慧教育”這一理念,即要以人為中心,以促進人的全面、自由、個性化的發展為目的,不斷創設和開闢新的教育形態、教育場景,在促進人的發展過程中發揮智慧教育的不可替代性。讓技術為育人服務,以解決問題和實際需要為導向,以教育規律和人的發展規律為引導,實現從“人工智慧+教育”向“教育+人工智慧”的轉變,實現對教育的革命性重塑。
研究院還提出利用智慧教育解決現有教育實際需求的努力方向:透過完善智慧化的基礎設施,抑制數字鴻溝所引發的馬太效應,普遍提高資訊化能力,提升演算法的透明度和可解釋性,賦予最廣大學生的利益;因材施教,藉助於人工智慧的力量實現大規模個性化教育,特別是要大力研發智適應學習技術,運用小資料發展獨特性。
此外,研究院提出關注特殊兒童的教育,研發基於體感、手勢和語音等技術的智慧互動工具,工具應當遵循直觀、便捷、靈活、舒適的原則;運用人工智慧的跨模態感知技術,充分理解教育環境中個體的情況,觀察個體在環境中的教育需求、情緒變化、交流期望等,並自動評估個體的能力變化,結合快樂情緒引導,創造性和批判性引導模型向其推薦更有效的學習內容或者更佳的學習模式。
文/科技日報記者 王春
編輯/範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