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皇家園林”圓明園韻味十足,堪比吳冠中筆下江南水鄉水墨畫

由 敖學農 釋出於 經典

圓明園是清代大型皇家園林,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由圓明園、長春園和綺春園組成,所以也叫圓明三園。佔地面積3.5平方千米,建築面積達16萬平方米,一百五十餘景,有“萬園之園”之稱。 清帝每到盛夏就來到這裡避暑、聽政,處理軍政事務,因此也稱“夏宮”。以下我們看到的是雨中“皇家園林”,真是非常秀美!

圓明園始建於1707年 ,最初是康熙帝給皇四子胤禛的賜園,康熙為之題匾“圓眀園”,“圓眀”為雍正法號。1722年雍正即位以後,拓展原賜園,並在園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內閣、六部、軍機處諸多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聽政”。乾隆帝在位期間除對圓明園進行區域性增建、改建之外,還在緊東鄰新建了長春園,在東南鄰併入了萬春園。

當年的圓明園也是非常美的。但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搶掠文物,焚燒,同治帝時欲修復,後因財政困難,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築。八國聯軍之後,又遭到匪盜的打擊,終變成一片廢墟。

現在的圓明園也很美,但歷史不能忘記。當年圓明園的毀滅,不僅國人為之痛惜,而且凡是有良心的外國人也紛紛譴責侵略者的野蠻行徑。由於乾隆皇帝時宮廷畫師繪製的《圓明園四十景詠圖》已被法國入侵者盜走,致使中國人連“畫餅充飢”也成了泡影。幸得有愛國人士出巨資購回了圖版和印製權,才使我們對圓明園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政府十分重視圓明園遺址的保護,先後將其列為公園用地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徵收了園內旱地、進行了大規模植樹綠化。在“文化大革命”中,遺址雖然遭到過一些破壞,但它畢竟被保住了:整個圓明園的水系山形和萬園之園的園林格局依然存在,近半數的土地成為綠化地帶。十幾萬株樹木蔚然成林,多數建築基址尚可找到,數十處假山疊石仍然可見,西洋樓遺址的石雕殘跡頗引人注目。

1984年9月圓明園管理處與海淀鄉園內農民實現了聯合,採取民辦公助形式,依靠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開發建設遺址公園。從而使遺址保護整修工作邁出有決定意義的一步。首期工程是整修福海,1984年12月1日破土動工,歷時7個月蓄水放船。1985年孟冬接著整修綺春園山形水系,至次年初夏完成。於1988年6月29日,正式向社會售票開放。

現在的圓明園,經過國家的不斷整修,已經變得十分秀美。到這裡,好似走進了江南水鄉。

以上這些美景,都是當前的景觀。堪比吳冠中筆下江南水鄉的水墨畫!

國強民富山水美,欣欣向榮中華強!這麼美的荷花風光,令人不由想起了宋·崔復初《湖邊》:西子湖邊水正肥,鴛鴦雙浴溼紅衣。蜻蜓立在荷花上,受用香風不肯飛。

遊圓明園,現在可是好時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