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為什麼會打那麼久?皆因此戰慘敗,20萬大軍變成8000
“安史之亂”歷時八年,期間發生過大大小小無數的戰役,但要論哪一場戰役最為重要,那就非“靈寶之戰”莫屬。正是由於這場關鍵戰役的失利,才導致“安史之亂”發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一場本來幾個月就能平定的叛亂,結果演變成了曠日持久的戰亂。
“安史之亂”爆發初期,安祿山的叛軍一路勢如破竹,在很短時間內就攻克了唐朝的東都洛陽。之後,安祿山又繼續率軍向西挺進,並在潼關與唐軍主力相遇,戰爭進入了相持階段。
潼關是扼守關中的咽喉要地,周圍群山相連,僅中間一條狹長小路容車馬通行。安祿山如果想攻打京師長安,則必須先透過潼關。然而唐軍利用潼關的有利地形據關死守,叛軍雖然士氣正旺,但也只能望關興嘆,毫無辦法。
經過幾個月時間的相持,形勢對叛軍越來越不利。唐朝從隴右、河西、朔方等藩鎮撤下來的精銳部隊相繼趕到,加上潼關原有守軍及新招募的軍隊,總兵力達到了20萬,遠遠超出了叛軍人數。而駐守潼關的主帥則是身經百戰,被譽為常勝將軍的隴右、河西節度使哥舒翰。此外,唐朝名將郭子儀、李光弼率領10萬大軍在安祿山的河北老巢也不斷取得勝利,叛軍隨時面臨著被切斷後路的危險。
當時情況對安祿山來說必然是非常艱難的,他既不能攻破潼關進入關中,又面臨著老家被唐軍包抄的危險。經過一番認真考慮,安祿山打算放棄洛陽,退回河北的基地。如果歷史是按這個劇本進行,那麼安祿山覆滅就將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因為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安祿山在河北佔據的那幾個叛軍基地都無法與整個大唐帝國相抗衡。
然而就在安祿山瀕臨絕望之際,意外卻發生了。當時唐朝軍隊中有不少人認為宰相楊國忠是造成“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安祿山就是打著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的名號起兵反唐的),因此紛紛建議主帥哥舒翰向皇帝提出誅殺楊國忠的要求。哥舒翰沒有接受這些建議,但卻把楊國忠嚇得寢食難安。為了防止意外,楊國忠在潼關後面部署了兩支軍隊,美其名曰是作為潼關失守後的第二道防線,實際上卻是防止哥舒翰採取兵諫,對自己不利。但哥舒翰沒有理會楊國忠的這項部署,他以強硬的態度將其中一支軍隊的將領斬首,並將軍隊歸於自己的指揮之下。楊國忠的地位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不穩了。
此時,唐玄宗接到一份奏報說叛軍已經兵力空虛,不堪一擊了。於是他要求哥舒翰率軍出關與叛軍決戰。哥舒翰向皇帝解釋說他的軍隊防禦固若金湯,而叛軍在各條戰線上都節節敗退,只要潼關守軍按兵不動,叛軍不久就會自行瓦解。然而,自從安祿山叛變後,唐玄宗對將領的信心幾乎坍塌。哥舒翰手中掌握著能決定大唐生死的20萬主力大軍,如果說唐玄宗對哥舒翰毫無忌憚那顯然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楊國忠擔心哥舒翰對自己不利,於是不斷慫恿唐玄宗要求哥舒翰出兵。因為只要哥舒翰帶兵離開潼關,楊國忠的性命之憂就算是暫時解除了。最終,唐玄宗讓宦官帶著一封措辭嚴厲的旨意到潼關宣佈出兵決定,哥舒翰除了服從別無選擇。
756年六月初四,哥舒翰帶著20萬大軍走出潼關,準備奪取陝州,進而收復洛陽。六月初七,哥舒翰的軍隊在靈寶西原的黃河河岸與群山之間狹隘地帶遭到伏擊。叛軍雖然人數遠少於唐軍,但卻在戰前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工作,其精銳部隊在南面山上隱藏埋伏。當唐軍主力進入埋伏圈後,叛軍從山上投下滾木檑石,並用焚燒的草車封堵住唐軍退路。唐軍在狹小的空間內立即亂做一團,相互踩踏,死傷無數,20萬大軍,僅剩下8千人逃回。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靈寶之戰”。
“靈寶之戰”結束後,唐朝大勢已去,叛軍乘勝追擊迅速攻下潼關,兵鋒直逼長安。六月十三日,唐玄宗星夜逃往四川,“安史之亂”這才演變為一場真正危及大唐帝國生死的浩劫。
參考文獻:《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