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遠簡介上提到馬遠大概出生在1140年,是南宋畫家。字遙父,號欽山。馬遠出身於繪畫世家,家庭學識淵源,從小就受到藝術的薰陶,繼承家庭的學識並且吸收了李唐的畫法,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馬遠的作品
馬遠是南宋光宗、寧宗兩朝時的畫院待詔。擅長畫山水、人物、花鳥,山水畫是學習的李唐的畫風,筆力雄渾,樹葉經常用夾葉,樹幹非常濃重,多是橫斜的狀態。
馬遠的樓宇畫也很是精細,並且喜歡加上襯染。他還喜歡畫一些邊角的小景色,世人稱“馬一角”。人物勾描的很是自然,花鳥畫的話,常常以山水為景,情意相交,趣意盎然。和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為“南宋四家”。留存在世上的作品有《踏歌圖》、《水圖》、《梅石溪鳧圖》、《西園雅集圖》等等。
馬遠的曾祖父、祖父、父親、伯父、兄弟、兒子一連五代都是畫院的畫家。他的曾祖父馬賁善於畫花鳥、人物、佛像,形成“馬家”獨特的風格之後,成為北宋徽宗朝時期的宣和畫院待詔。而他的祖父馬興祖是高宗紹興年間的畫師,擅長鑑別古代文物,工花鳥,也擅長畫人物。他的叔父馬公顯與他的父親馬世榮在人物、山水、花鳥畫上沒有一個不擅長的。而馬遠自己在紹興年間任職待詔,並獲賜“賜金帶”。他的兄長馬逵也善於畫山水、人物,尤其是畫花鳥畫,造詣很深。他的孩子馬麟善於畫人物畫、山水、花卉,曾是畫院祗侯。
馬遠的成就
馬遠的成就主要體現在山水畫上。他經常用水墨畫畫,筆法雄渾。作畫特點極為簡妙,線條蒼勁,善於用“斧劈”,水墨很是蒼勁,意境也很深邃,蘊含著南宋山水畫的時代特色。
馬遠的作品
在構圖上,馬遠改變了五代、北宋以來的“全景式”,在取景上善於以偏概全,以小見大,只畫一角或半邊景物以此表現出更為廣闊的空間。因此人們稱他為“馬一角”,品評者經常說馬遠的畫為“殘山剩水”,以此讚譽他的獨特畫風。他的風格特點表現在峭峰直上卻看不見山頂;絕壁直下卻看不見腳,眼前的山直指天空,遠處的山卻很低,要麼就是四面全部空白,僅僅畫一個垂釣的孤舟,從而使得畫面達到強烈的空間感,突出近景的獨特藝術效果。
馬遠還極其善於製造意境。在《梅石溪鳧圖》一畫中,一角山岩凌空伸出來,卻不顯得突兀;一湖清泉,冒出淡淡的水氣,盡顯它的清晨之態;梅樹的樹枝有兩三枝,花苞菜開始綻放,盎然生機便呈現在其中;野鳧在水中嬉戲,爭相感受春天的溫暖,打破了山間的寧靜,平增了許多樂趣。抒發了畫作的意思,涵括了詩的感情,是這幅畫的最大特點。
馬遠是南宋光宗、寧宗兩朝時的畫院待詔,是南宋時期著名的畫家,南宋四大家之一。與夏圭齊名,被世人稱為“馬夏”,後世對其成就的肯定也是非常肯定的。
馬遠的影響
馬遠在藝術上承襲了家庭的學識,並且超過了他的先輩們,他繼承並發展了李唐的畫風,畫出了多姿形態的梅樹,尤善善於在章法上大膽取捨剪裁。他描繪的山的一小塊角,水的一小處,在這樣的畫作上,畫面留出大幅的空白以此突出景色。這種“邊角之景”,它的特點正如先輩們所說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給人一種玩味不盡的意義和趣味。
馬遠作品
馬遠的畫作,風格獨特,富有詩意。畫水可以表現出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的種種形態。他的花鳥作品善於在自然環境中描繪花鳥的神態和野趣。所畫的那些人物,取材極為廣泛,常常畫佛道、貴族、文人雅士、漁夫、農夫,這些人物,真是活靈活現。馬遠在當時的影響極其大,有獨步畫院的美譽。
歷史上記載的馬遠的繪畫作品數量很多,但流傳到現在的已經屈指可數了。重要的作品有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大幅作品,例如《踏歌圖》、《水圖》、《梅石溪鳧圖》,以及《寒山子像》、《孔子像》、《石壁看遠圖》、《高閣聽秋圖》等一些小幅作品,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了《華燈侍宴圖》,美國納爾遜博物館收藏了《西遠雅集圖》卷,上海博物館收藏了三幅作品,包括:《松下閒吟圖》、《倚松圖》和《雪屐觀梅圖》,他還有少量作品散落在世界其他博物館及私人收藏家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