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關羽斬顏良用的青龍偃月刀,究竟是一把什麼樣的刀?

由 合永順 釋出於 經典

歷史上青龍偃月刀,是自北宋才有的一種兵器。

根據史書記載,長柄刀兵器的使用,有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

一、在春秋戰國時期,長兵器主要是戈,可以進行砍、刺、割、勾等戰術動作。

短兵器主要有劍和匕首。劍,雙面有刃,長46釐米左右,可刺、可砍、可切割。匕首,一面帶刃,長度20釐米左右,可刺、可切割。

二、到了秦漢時期,劍的長度加長到八、九十釐米左右。在匕首基礎上,加長到100釐米左右,而演變成了刀的形狀。

三、三國時期的刀是窄而直的,長度在1米左右。東吳的刀長約60釐米,蜀國的刀則長1.2米以上,比東吳的刀長一倍。這大概就是關雲長所使用的大刀,是蜀國按照關雲長的刀式而設計的。

當時的刀以熟鐵打造,有堅厚的刀背和單側刃,不再有銳利尖鋒,而且一般都有環首。環首的用途是在環首上可以拴上布條,把布條再纏在手腕上,可以防止格殺時刀從手中脫落。

三國時期的環首刀樣式——關雲長可能就是使用這樣的兵器斬顏良

這種刀的出現,是在吸收劍的長處,而避免長戈的短處,為應付金屬盔甲而出現在戰場上的。即可用於步戰,也可用於騎戰。

在這裡,我忽然想到,關雲長善於使用拖刀計,應該是“脫刀計”,就是在環首上捆上結實的長繩,做成繩刀,關羽的刀是特製的,應有一定的分量。佯敗逃跑時,敵人在背後追趕到一定距離,突然在馬背上扭轉身軀,依靠腰力、臂力、腕力三力合一,快速向後甩出繩刀,給敵人一個淬不及防,用刀的刃力或重力把敵人打於馬下。

四、到唐代,戰鬥裝備更加完善,人馬都披掛重甲,質量過輕的兵器已經難以剋制它。所以,長柄大刀應運而生了。

到了唐宋時期,長柄大刀已成為長兵器中的重要武器之一。唐代有種被稱為“陌(mò)刀”的長刀就常被使用,這種刀兩面有刃,前邊帶尖,能刺、能砍、能削、能砸,極為兇悍。據說唐代名將李嗣業,力大超群,就擅用陌刀,每逢出戰必身先士卒,所向披靡,敵軍稱其為''神通大將''。

唐朝陌刀圖式——可以看出與三國環首刀有繼承關係

五、到了宋代,

北方的遼國、西夏等鎧甲、兵器更加厚重,金國元帥金兀朮還發明瞭“鐵浮圖”,猶如堡壘。所以,宋朝的兵器也向重量方向發展。這時的重兵器有長柄斧、長柄錘、狼牙棒、長柄大刀等,提高了兵器頭部的重量,意在提高砍、砸、劈、刺、震的力度。

長柄大刀的形制多樣,有掉(zhào )刀、屈刀、筆刀、眉尖刀、戟刀、偃月刀等名稱和樣式。

偃月刀,也叫“掩月刀”,偃月,即半月的意思。宋代《武經總要》中就有這種刀的繪圖。

宋代青龍偃月刀頭的圖式(上圖),連線處安長柄。

兵器是戰士的生命。特別是高階軍官,用珍貴的材料打製一把既美觀,又實用的、心愛的、趁手的、專用兵器,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宋代既有偃月刀,那麼,在偃月刀的基礎上,再在刀頭與刀柄的連線處裝飾一個威武雄壯的龍頭,然後再裝上特製的長柄,就成了一把舉世聞名的青龍偃月刀。

六、關羽青龍偃月刀的來源由頭:

宋朝遺民龔聖與在《宋江三十六人贊》中寫道:“大刀關勝,豈雲長孫耶?雲長義勇,汝其後昆!”說的是梁山英雄關勝,擅長使用長柄大刀,很可能就是青龍偃月刀。關勝既然是關羽的後裔子孫,故人們把關羽、關勝聯絡了起來,已隱約存在關羽使用大刀的形象。

到元朝時期流行的《三國志平話》故事,經過平話藝術人的形象塑造後,關羽是用刀參加“三英戰呂布”的。

明朝時期,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繼承了《三國志平話》故事,塑造的關羽形象更加豐滿。他給關公配備了一把82斤重、超越時空的青龍偃月刀,是為了要塑造關公的威武形象,使被封為武聖的關公形象,更加鮮明突出。

七、至於歷史上的關羽使用的兵器,應該就是環首大刀

1、環首大刀是新式武器,必有它的進步性和實用性。劉備、孫權、曹操都曾專門下令打造鐵質大刀,高階將領使用環首大刀就很自然了。

2、《三國志》上說:“曹公使張遼及關羽為先鋒,羽望見(顏)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有人懷疑“刺”的是槍,不是大刀,刀應是“劈”“砍”。根據上圖環首刀樣式,是能夠刺的。且顏良在麾蓋之下,劈、砍會受到侷限,而用刺最恰當;刺後再斬首,證明就是用刀。

3、宋朝已有關羽用刀的形象,也可證明是用刀。

綜上,青龍偃月刀是宋朝才產生的一種精美的長柄刀兵器。關羽斬顏良最可能用的是鐵質環首大刀。